光绪年间举人,和齐白石是好友,曾与朱自清论诗,篆书炉火纯青
晚清至民国结束,前后110多年。这长达一个世纪的时光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精神样貌。许多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才,通过个人的努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画艺术风貌,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艺术地位。像齐白石——一位雕花木匠,最终成了国画大师;谭延闿,官家子弟、晚清进士,不但在政治上顺风顺水,还是名副其实的“近代颜体书法大家”……至于一些以书画为业的人,有成绩的就更多了。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是民国时期书画艺术名家,他的出生家境和谭延闿类似,人生故事却大相径庭。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这位名士叫陈含光,父亲陈重庆是扬州名流,官至道台。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陈含光自然是熟读百家经书,自幼就博学多才。宽松的环境和经济上的充裕,都让他的成长更多一些自由选择权,把这样随性的个性融入到书画创作中,自然会相互影响,促成意想不到的艺术成果!
陈含光的不入流俗,从他科举考试时就呈现了出来。
虽说陈含光10岁就能赋诗,16岁就以第1名入选秀才,23岁中举后获授拔贡,和他父亲关系熟络的官员推荐他为内阁中书。多么好的肥缺,陈含光却不要,他说不想当官儿!
当时才二三十岁,年华正好的岁月,他却以书画自娱自乐。
也许,他只是不想当大清的官儿。你看,民国成立不久,陈含光就被推选参加民国第一届议会。由于学识渊博,他又被清史馆聘为编纂人员。
在那里仅仅干了两年多,陈含光就又不干了,这次是什么原因呢?他的那些同事——晚清遗老们,思想保守而顽固,刻意地美化清朝历史人物。这和热爱自由,崇尚务实的陈含光,是多么不合拍啊。所以就又不干了!
后来,陈含光干什么了呢?他从北京清史馆打道回家乡扬州,在这里结交文化名流,共同提升书画技艺,毕竟吃穿用度不愁,何不快意人生?
他和康有为、谭嗣同、于右任都有过交集,和王国维、刘师培、辜鸿铭是文化方面的知音,而吴昌硕、齐白石都和他相识交好,这也让他在扬州文化圈有了很高的声望。
令人想不到的是,年轻近20岁的朱自清居然也是陈含光的好友,在诗词方面有过深刻的交往,当代学者汤杰曾为此撰文《陈含光与朱自清论诗》。
同时,当地的一些文化人成立了“冶春后社”,陈含光和一批清末文人在一个名叫“惜余春”茶馆里诗酬唱和,把酒言欢……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也被认为是扬州历史上至今最有成就的文学创作群体之一。
但也并不是说什么正经事也不干,陈含光在中年时期被聘为扬州国学专修学校教师,当时给的工资很低,但他并不以此为意,反而用心为学生教课,从不缺课。据说他的讲解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来听课的人很多……
在日军攻占扬州时,陈含光的表现更令人赞叹,虽说当时已经无法教课,他以卖字画谋生。当日军强索字画时,文从沈梦听闻,他以一副决绝的态度裂纸、毁笔、破砚,再避而远之,这个表现,比之齐白石更为果断和坚定!
1948年,陈含光随子迁台,从此山高水远,家乡难归。尽管半个世纪以后,在扬州城的许多景点,还能见到陈含光的墨宝,但因距今时代有点遥远,知道这人背后故事的游客就寥寥无几了。扬州城湾子街“石牌楼7号”,一座复合式大宅院,至今依旧安静在岁月里,也大概很少有人清楚,这里有一间房是陈含光先生曾定居的地方。
幸好,在书画圈里,早有权威人士对陈老先生的艺术成就过公开评价:
他的绘画以山水最佳,意境悠远,文人气息浓厚;他的书法以篆书最常见,力挺刚劲、秀劲挺拔、炉火纯青,无一笔拖泥带水,洁净古朴,有自成一家的境界……
甚至还有人认为,陈含光的艺术造诣和张大千相比也并不落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