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名诵 | 雅坤、瞿弦和诵咏李绅《悯农二首》

无锡,一座秀色可餐的江南小城。
最初,无锡给我的印象,不是“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而是一本书,一首曲。
书,是无锡大儒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书中,自忖“忧世伤生”的方鸿渐,大概亦如吾辈,善良、优柔,却又心忧天下。偏偏这位“鸿渐于陆”的方先生,又被钱钟书先生安排到无锡出生,加上钱先生书中对无锡的描写,让没有去过无锡的人认为,无锡文人大概都是像方鸿渐那样善良,市民则如小炉匠那样勤谨。
曲,自然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个秋风瑟瑟的夜晚,在凄风冷雨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边,听着叮咚作响的泉水,阿炳的“绝唱”从咿咿呀呀的琴弦上哀婉地流淌下来。在二胡高亢与低徊的交替中,瞎子阿炳的欢乐与忧伤,如变化莫测的风云,似跌宕迤逦的二泉流水,仿佛飘荡在农家屋顶上的柳絮,照亮了中国人心里荒寒的春天,也映现出屡屡和煦的阳光。
听着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读着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初次去了无锡,那是在四十年前。
后来几十年,多次去无锡,无锡成了最爱。
爱无锡的水。无锡,素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美誉。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而太湖是无锡水系的绝唱:“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呀,水下有红菱哪,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
爱无锡的山。锡山、惠山簇拥着无锡。灵山背靠太湖,岿然屹立于青龙山、白虎山之间,气势雄浑。灵山大佛南面太湖,背倚灵山,左挽青龙,右牵白虎,地灵形胜,为难得的佛国宝地。而惠山则有“无锡三宝”之一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在这里,胖胖的泥人代表着吉祥和喜气。
爱无锡的泉。在《茶经》中,茶圣陆羽将无锡的惠山泉列为天下第二。晚唐的李德裕、宋朝的苏东坡、明朝的文征明都念念不忘惠山泉。李德裕甚至效仿杨贵妃,专门命驿站每天将惠山泉水快马加鞭送至干里之外的长安,惹得诗人皮日休不禁大呼:“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爱无锡的花。无锡四季有花:一二月梅园赏梅;三月鼋头渚赏樱;四月长广溪赏油菜花、紫藤;五月浪雪山赏薰衣草、杜鹃、郁金香;六月七月鼋头渚赏玉婵花和荷花;八月蠡园赏睡莲;九月梅园赏桂花;十月山联村赏秋菊;十一月拈花湾赏波斯菊、山茶花;十二月长广溪赏芦花。
爱无锡的美食。爱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爱无锡小笼包,爱无锡排骨,爱梁溪脆鳝,爱清水油面筋,爱玉兰饼,爱太湖船菜,爱手推混沌,爱四色汤圆,爱糖芋头,爱阳山水蜜桃。
最近两年,爱上了无锡的寺院,特别是喜欢惠山寺。
惠山寺坐落于锡惠名胜区内,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于公元423年,距今近1600年,曾列粱溪十大丛林之首。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唐会昌(公元841年--846年)年间寺毁,唐大中(公元847年--859年)期间重建。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惠山寺五次遭劫,五次重建。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清朝乾隆皇帝曾到惠山寺礼佛并留下诗篇。
喜欢惠山寺的原因很多:喜欢寺中无锡最古老的石桥金莲桥,那桥建于北宋靖康年间,距今800多年;喜欢寺中无锡市区首屈一指的树中老寿星——那棵有600 多年树龄的古银杏;喜欢寺中古银杏树下的“听松石床”;喜欢寺中的二泉书院;喜欢寺中的天下第二泉......
其实,喜欢惠山寺最重要的原因,只为大唐诗人,官至宰相的李绅。
在中国,李绅的诗作《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十多年前,初读此诗,记得老师只讲诗作,不讲诗人。当时,七八岁,人尚小,此事压根儿没往心里去。
后来,人长大了,书读多了,知道了其中原因:家喻户晓的悯农诗人,竟然是狎妓纵酒生活奢侈的贪官酷吏。
从悯农诗人到贪官酷吏反差之大,令我将信将疑。
再次来无锡,特意去了惠山古镇,特意去了惠山古寺,就想探个究竟。
深秋的惠山,上帝的调色板在这里层叠错落,“山明水净夜来霜,万树深红出浅黄”,一切不聒不噪。
踏着青石板,走进惠山古镇。这里,云集了118家祠堂,英雄豪杰,达官显贵,望族名士,比比皆是,完整地保存了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为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的传统祠堂文化保存着唯一的群落遗产。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是历史,这里的每一寸雕刻都是记忆,这里的每一处院落都是曾经的辉煌。它积淀着多少个家族兴衰的记忆,它始终如一地固守着无锡人的根。徜徉祠堂群落,发现这里有宰相家祠八处。令人不解是,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诗句,虽被镌刻在绣嶂街醒目之处,但走遍全镇却寻不见大唐宰相李绅的家祠。
有人说,李绅不是无锡土著,祖籍安微亳州,无锡没有他家的祠堂很自然。遍访祠堂,你会发现,惠山古镇一百多个祠堂中非无锡土著者不在少数。就说那八大宰相祠堂吧。其中,楚相黄歇出生地是今天的河南潢川;唐相陆贽的出生地在苏州嘉兴、张柬之是襄州襄阳人;宋相司马光祖籍陕州夏县涑水乡,出生地是光州光山,王旦是大名府莘县人,范仲淹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李纲祖籍福建邵武,出生地秀州华亭;清代李鸿章则是安徽合肥人。与李绅一样,这八位宰相级的人物都不是无锡土著,却在惠山有家族祠堂。
是李绅才疏学浅,官职不显赫吗?不是。其实,李绅是值得无锡引以为傲的。在群星灿烂的大唐诗坛,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与元稹、白居易等为唐朝叙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悯农》诗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李绅在无锡读书成长,科考登第,是无锡第一位进士,亦是大唐289年历史中唯一的无锡进士。李绅是历史上第一位无锡籍宰相,为相三年,主管皇朝财政、军事,兼管文史等重任。李绅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终于走到大唐官场的宝塔尖,这是历代皇朝无锡进士所做到的最高官职,而他历经五朝的资历,在无锡历代皇朝官员中是唯一的。
是李绅不爱无锡吗?
李绅祖籍安徽亳州,曾祖是武则天时期的朝廷宰相,父亲历任金坛、乌程和晋陵县令,全家早年定居无锡梅里。6岁,父亲去世;9岁,母亲病故,靠长兄李继照料生活。李绅唯有一个信念:发奋读书,而他的读书地就是惠山,就是惠山寺。元代学者王仁辅在《无锡县志》中说:“李相书堂在惠山,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李绅像。绅未遇时,常读书惠山。”在惠山埋头读书,一读就是十多年。大约二十五六岁,李绅开始游学,并数次进京应试,可惜屡考不中。回到无锡时,他仍到惠山读书。李绅对惠山始终深情满满,晚年重游,感慨万千:“余顷居梅里,尝于惠山肆业。旧室犹在,垂白重游,追感多思。”后来,他写了《忆题惠山寺书堂》一诗:“故山一别光阴改,秋露清风岁月多。松下壮心年少去,池边衰影老人过。白云生灭依岩岫,青桂荣枯托薜萝。惟有此身长是客,又驱旌旆寄烟波。”此时,李绅已是池边踟蹰的风烛老人,惠山读书的情景却依然深深地藏于脑海,甚至视惠山为“家山”。他在诗中吟唱道:“上家山,家山依旧好。昔去松桂长,今来容须老”。称惠山为“家山”者,唐宋诗人中唯李绅一人!作为《全唐诗》收录的重要诗人,李绅诗作留存于世约110首,其中写无锡的竟占11%。
实在可惜,一些无锡人对于李绅的认识,一般就是停留在那首《悯农》古诗,尽管那诗是李绅写于祖籍安徽亳州的;一些无锡人对于李绅的认识,一般停留在坊间流传的野史里的那些负面传说。

李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冒着蒙蒙秋雨,走进惠山古寺,寻觅李绅足记。
驻足大同殿前,仰望那棵有着6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抚摸六七人牵手才能合抱的树干,思绪翩翩。600多年来,那树瘢瘿累累,孤傲挺拔,浓荫蔽日,似乎年年月月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轮回和世事的变迁;600多年来,那树始终一心一意地坚守在此,守卫着佛门之地,告诉人们什么叫忠贞不二。
一缕秋风轻拂,银杏叶便化作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眼前翩翩起舞,恍惚中把我带回到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
公元805年8月,太子李纯即位,即唐宪宗。即位后,宪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从而取得元和平定藩镇的巨大成果,史称“元和中兴”。一时间,各地节度使纷纷要求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也表示愿意入朝,但他不断地寻找各种借口不去长安。久拖无效之后,李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九月起兵造反。这时,36岁的李绅正在李锜幕府作掌书记。李锜要李绅为他写一篇檄文,以表达自己出兵造反的正义性。尽管李锜厚利诱惑,尽管李锜把剑架在脖子上,李绅坚持不写。无奈,李锜只好把李绅关进大牢,直到李锜兵变覆灭后李绅才被释放。对此,《旧唐书》有记载:“观察史李锜爱其才,辟为从事,绅以锜所为专恣,不受其书帑,锜怒,将杀绅,遁而获免。”唐代文学家沈亚之撰写的《李绅传》记载的情节更为详实。在《李公家庙碑铭》中,白居易对此事也有记载:“会擢第东归,锜闻公名,署职引用。初询以谋划,结舌不对,次强以章檄,绝笔不书。诱之以厚利,不从;迫之以淫刑,不动。将戮辱者数四,就幽囚者七旬。诚贯神明,有死无二。言名节者,以为准程。”兵变失败后,宪宗将李锜连同他的儿子,腰斩于长安独柳树下。新帅李元素欲将李绅抗锜事迹上报朝庭,李绅再三推让:“余以本乃誓节,非若求荣,请罢所奏。”在《慧(惠)山寺家山记》中,李绅之子李濬说:“庶人(指李锜)兵具文,公以忠节闻於天下。新帅李公元素欲具事表於朝庭,公三让之......遂退归慧山寺僧房。犹孜孜勤经史,手写书籍前后约五百轴(现已不存)。”
面对逆臣谋反,李绅“诱之以厚利,不从;迫之以淫刑,不动”,大义凛然,令人敬佩!
面对朝廷表彰,李绅“以本乃誓节,非若求荣”,“公三让之”,谦卑恭逊,一身正气!

“以忠贞奉乎君”,大唐有这样忠贞不二的臣子,何以不兴?

徜徉惠山寺,穿过天王殿,步入一方庭院,金莲桥便跳入眼帘。那是无锡最古老的石桥,高龄八百。石桥不大,横跨水面之上,桥下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秋日,莲花虽残败,但依然分外迷人。宋靖康年间,钦宗将惠山寺连同那座金莲桥,赐给了爱国抗金将领李纲为“功德院”。
何为“功德”?
想起了李绅宽缓爱民、刚严吏治的作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句,代代传诵。李绅《悯农》 诗的创作,是品格和性情使然,并非以诗“载道”,谋取功利。为官四十一载,升迁也好,被贬也罢,李绅都没有丢掉悯农情感,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宽缓爱民、刚严吏治。
据《旧唐书·文宗纪》记载:大和七年七月,李绅“以太子宾客检校左散骑常侍兼越州刺史,充浙东观察使”。这年冬天,“寒雨方霖,军吏悉在江次。越人年谷未成,霪雨不止,田亩浸溢,水不及穗者数寸”。刚到驿站,李绅便跪望东方,朝拜大禹庙,为百姓请命。大禹果真显灵,“雨收云息,日朗者三旬有五日,刈获者皆毕”。
第二年,(公元834年) 李绅任浙东观察使,虽六十有三,他再次登禹庙为民祈雪。在《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诗下小序中,李绅写到:“自访禹庙祈祷,其日回舟至湖半,阴云四合,飞霰大降者三月,积雪盈尺。”
这一年,浙西六郡灾旱,百姓饥殍,道路相望,米价昂贵。李绅上奏朝廷,愿以低价从丰产的浙东调运大米五万斛至浙西,以调剂民食。朝廷应允。孰料,李绅这一善举却得罪了浙西观察使王璠。因为,王璠隐瞒旱情不报,朝廷并不知晓浙西百姓的疾苦,李绅一番好意却让他蒙羞了。于是,王璠联合牛党骨干诬陷李绅,说他用陈米充当好米牟取暴利。因此,李绅再遭贬官。后来,王璠事败被诛,李绅重新得到任命,进入昔日王璠管辖的浙西。在《李公家庙碑铭》中,白居易称赞李绅:“廉察浙右,以分忧为功,故有邻活殍之惠。” 第二年秋天,李绅离越州到洛阳赴任太子宾客分司,数万父老男女携壶觞至江津相送。在《宿越州天王寺》诗中,李绅记录了这一盛况:“海隅布政惭期月,江上沾巾愧万人。休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壶冰自洁中无玷,镜水非求下见鳞。清夜佛宫观色相,却归前老更前身。”
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四月, 李绅由太子宾客分司改任河南尹、检校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后又充宣武军节度使。当时,河南地面无赖地痞横行霸道。他们穿着奇装异服,挥舞木棒在街上击球嬉闹,甚至大白天躺在官道上睡觉,百姓车马都不敢靠前。在《拜三川守》诗的序中,李绅写到:“又里巷比多恶少,皆免帽散衣,聚为群斗;或差肩追绕击大球,里言谓之 '打棍谙论’士庶苦之。车马逢者不敢前,都城为患日久。诏下之日。此辈皆失所在,却归负贩之业,闾里间无复前患。”对此,《新唐书》也有记载:“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也就是说,由于李绅刚严吏治,泼皮无赖们望风而逃,纷纷变身良民。在《李公家庙碑铭》中,白居易盛赞李绅:“尹正河洛,以革弊为急,故有摘奸扶蠹之威。”
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七月,李绅来到汴州。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汴州正值大旱,蝗灾发生,但蝗虫过汴,“不食田苗”,于是朝廷下诏褒扬,刻石于相国寺。自古以来,飞蝗避境是良吏神话,难道蝗虫是在助李绅不成?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祸乱继起,兵革不息,生灵涂炭,地方治理难度很大。史载,李绅在汴州期间,“城北门常扃锁不开,开必有事。公命开之,骡子营骚动军府,乃悉诛之,自此平泰矣”。这个记载比蝗虫过汴,“不食田苗”的说法更可信。李绅治理汴州雷厉风行,作风刚严,这与他正直刚硬的性格和追求民风淳朴、百姓安居的社会理想是一致的。
在《李公家庙碑铭》中,白居易盛赞李绅在汴州的治绩:“文宗知公全才,知汴难理,乃授铁钺,俾镇绥之。初,宣武师人骄强狠悍,狃乱徼利,积习生常。公甑下车,尽知情伪,刑赏信惠,合以为用。一年而下惩劝,二年而下服畏,三年而下耻格,肃然丕变,薰然太和,扰之五年,人俗归厚。至于捍大患,御大灾,却飞蝗,遏暴水,致岁于丰稔,免人于垫溺。噫,微公之力,汴之民其为建乎,其为鱼乎。殊绩尤课,不可具举。”
李绅在汴州任上五年,曾经是“骄强狠悍”的宣武镇人,经过他五年的教化,“人俗归厚”;李绅在汴州任上五年,“捍大患,御大灾,却飞蝗,遏暴水,致岁于丰稔,免人于垫溺”,宣武镇成了旱涝保的丰饶之地。 要知道,宣武镇乃是唐代后期最难治理的藩镇之一,其叛乱次数在所有藩镇中高居前列。韩愈曾作诗指斥宣武镇的乱象“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在任短短五年,李绅居然能短暂改变镇人的风貌,殊为难得。 宽缓爱民,刚严吏治,李绅赢得了百姓的拥戴。每当他离开一地,就会出现“西人泣送,东人歌迎”的泪奔场面:
——当他离开浙东时,“越人父老男女数万,携壶觞至江津相送”;
——当他离开洛阳到宣武任职时,“城内少长士女相送者数万人,至白马寺,涕泣当车者不可止”,“皆呜咽流涕,如婴儿之别慈母焉”;
——当他到浙西任职时,未及等他走到府衙,当地百姓早早相迎于道,在他船只登陆的岸边就已拜倒一片;
......
白居易感慨道:“噫!若非襦之惠及其幼,鸡豚之养及其老,又推赤心人腹中者,则安能化暴戾之俗,一至於此乎?”
“以义利惠乎人”——白居易这样评价好友李绅。
沿着斑驳的古墙,行走在惠山古寺,像是在吟诵平平仄仄的诗行,更像是行走在一个个古老的故事里。
远处,流水潺潺,寻声而去,来到一泉边。那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
天下第二泉得名于唐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唐代至德年间,茶圣陆羽一度寓居惠山。品过天下20余种泉水后,陆羽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唐武宗时,李绅把二泉水带到京城分赠友好,他还在《别泉石》一诗的小序中赞扬二泉水“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含漱开神,茶得此水,皆尽芳味”。当时,宰相李德裕品尝后,觉得名不虚传,就下令把二泉水通过驿站送往长安供他们享用。为此,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诗讽刺:“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到了宋朝,二泉水的声誉更高。苏东坡向人推荐:“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再后来,二泉伴着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美名远播天下。
泉水汩汩涌出,一眼见底。在明如镜的二泉水里,一个人影渐渐浮现在眼前。哦,那是人品清如二泉的李绅。
21世纪的网络上,流传着“司空见惯”的故事。故事来自唐代孟棨撰写的《本事诗》:“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鬟髯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查了一遍李绅年谱,李绅与刘禹锡确是好友,互有诗作赠送,也曾在一起把酒畅饮,但唯独不见刘禹锡曾写过《赠李司空妓》这首诗给李绅,而李绅一生也没有“司空”这个官衔。细读此诗,既没有准确宴饮时间,也不见孟棨明确指出司空就是李绅,很显然这是文人的“小说家言”。
还是这个孟棨,还是这部《本事诗》,还记载着一个类似的故事。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在李逢吉指使下,牛党骨干张又新罗织罪名,将李绅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李绅被贬蛮荒之地后,张又新仍不罢休,不停地上书皇帝,将李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文宗登基后,从先皇的遗物中偶然翻出一本奏章,是李绅、裴度等人一年多前请求立他为太子的内容,这与此前张又新们所说的完全相反。于是,裴度、李德裕等被贬大臣重新回朝当政,李绅仕途也重现光明。开成五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三年。而牛党首领李逢吉被皇帝罚俸一季,贬为涪州刺史。张又新被贬为江州刺史,后来连江州刺史也被罢免。祸不单行。在从江州返乡途中,张又新在荆溪遭遇大风翻船,两个孩子被淹死。悲伤之中,张又新担心自己从淮南经过时遭李绅报复,便给李绅写了一封长信,切责自己往日之过,希望李绅放他一条生路。李绅哀悯张又新的不幸遭遇,回信说:“对当年流放端州一事,我不放在心上,只是对阁下荆溪所遭之祸,深怀悲悯。”李绅把张又新接到府上宴请一番,自此尽释前嫌,待之如旧友,常有往来。就在李府的宴会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二十多年前,张又新任广陵从事,在酒宴上看中一位佐酒歌伎,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将她娶回家。在李绅招待他的酒席上,张又新发现佐酒歌伎正是自己二十多年前的恋人。歌伎认出了张又新,又惊又喜又哀。趁李绅如厕,张又新手指沾酒,在盘子上题诗一首,表达思念之情。李绅回到酒席上后,发现张又新端着酒杯闷闷不乐,就命歌伎唱歌佐酒。于是,歌伎便唱起张又新刚刚写就的那首诗:“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张又新酩酊大醉,李绅便让那女子和他一起归去。

面对政敌,面对曾经置自己于死地的张又新,李绅虚怀若谷,以德报怨,尽释前嫌,待之如旧友,这宽厚的情怀如甘甜的二泉水沁人心脾,洗濯人心,此心昭昭,日月可鉴!

尽管人品清如二泉,但李绅一生谤议颇多,而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吴湘案”,因此死后还受到追夺三官、子孙不仕的惩罚。
“吴湘案”,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从正史看,吴湘之罪有两个,一是坐赃,也就监守自盗,经济犯罪;二是娶民颜悦女。此案由于是李绅处置,受到他人怀疑,宰相李德裕便派御史崔元藻专赴扬州覆按。结果,赃罪成立,娶民女事有争议,因颜悦不属于“民”的身份。据此,李德裕判定吴湘死罪。
在《李德裕年谱》中,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先生说:“李绅、德裕处理此案,也合乎当时的法律程序。如吴湘身为江都尉,'为部人所讼赃罪’,李绅遂'令观察判官鞠之,赃状明白’。可见并非李绅独断处理。又据当时规定,'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覆’,因此扬州又将此案上报。及谏官有所论列,于是德裕又差御史崔元藻专赴扬州覆按,崔元藻覆按的结果,'据款伏妄破程粮钱’,遂'计赃准法’。”
据《册府元龟》卷613《刑法部》记载,会昌年间,朝廷“刑法颇峻”,“内外文武官犯人以脏绢三十匹,尽处极法”;大中四年“脏至一千便处极法”。而《唐律疏议》记载:“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可见,唐代对监守自盗是从重量刑的。几审结果证明,吴湘监守自盗是事实,以赃罪断其死刑,实为罪有应得。“李公既治淮南,决吴湘之狱,而持法清峻,犯者无宥,有尹、张之风也,狡吏奸猾潜形叠迹。”从唐人笔记对李绅淮南立法严峻的赞赏,可见当时人们对李绅从严执法是肯定的。
既然如此,谏议大夫柳仲郢、敬晦等人为什么还上疏力争,甚至此案在李绅病逝后两年又被平反了呢?
吴湘被处决的时间违反唐律。唐律规定,“从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意思是说,立春到秋分这段时间,不能斩杀死囚,要“秋后问斩”,对于不遵守这个规定处斩死囚的判一年刑期。但唐律还规定:“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不拘此令。”依照唐律,吴湘虽是死罪难逃,但必须是“秋后问斩”,而吴湘却是在二三月间被处决的。所以,谏议大夫柳仲郢、敬晦认为,宰相李德裕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他们上疏力谏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而不是为吴湘鸣冤叫屈。李德裕等人十分清楚唐武宗对于官员贪腐深恶痛觉,决心用严酷刑律整顿吏治,所以他们才敢下决心提前诛杀吴湘。
再有,谏议大夫柳仲郢、敬晦认为,李德裕以权弄私,打击异己。按照唐律,“凡决死刑,虽令即杀,仍复奏”。在初审和复按时,此案案情有差异,按律应再加详推,李德裕非但不派人复查,反而把御史崔元藻等人贬斥,这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促成了后来牛党的报复。尽管如此,唐武宗还是支持李德裕把吴湘处死,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最重要的原因,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唐武宗支持李党,驾崩后宣宗李忱即位。宣宗忌惮李德裕位高权重,先将其清除出庙堂,后加大启用牛党成员,任命牛党骨干白敏中为宰相。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吴湘案又一次被翻出来。宣宗大中二年正月,复审结果公布,案情与原审大相径庭,原来是赃罪为主,娶颜悦女为次;现在主次颠倒,娶颜悦女一事大书特书,赃罪则轻描淡写,在为吴湘开脱罪责的同时陷害打击李德裕。结果,李德裕及其同党被清算清洗。李德裕先被贬为潮州司马,次年又追贬为崖州司户,不久在崖州病逝。

吴湘坐赃确有其事,两审量刑准确,依律应“秋后问斩”。由于李德裕的插手和唐武宗的应允,吴湘死不得其时,为唐宣宗登基后清洗李党,为后来牛党报复倾轧李党留下借口。应该说,吴湘一案本是一桩经济案件,但后来却演变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发人深思。其中,李绅负有什么责任天下自有公论!

风起了。
那风来自二泉附近的听松亭。
银杏树下,六角亭内,横卧奇石一块,酷似天然石床,人称“听松石床”。石床枕端,镌刻篆书二字:听松,那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的墨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睡卧石床之后,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诗句,更有瞎子阿炳,醉卧石床之后,谱写了千古绝唱《听松》,那曲以雄健高亢的旋律,震撼着世人的心扉。
“听松石床”啊,你能告诉我吗,在惠山寺读书时,李绅是否来到你身边听松吟诗?
“听松石床”默默无语。
一阵秋风起过,耳畔松涛阵阵,那松涛好似在吟诵李绅墨迹未干的《寒松赋》——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风起了。
那风来自大唐会昌六年。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丙寅之年,这一年在大唐历史上必定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多事之年。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丙寅之年,这一年大唐第十五个皇帝和他的两位宰相走了,大唐又一次改朝换代:
——4月22日,唐武宗李炎驾崩于含风殿,年仅33岁,葬于端陵。即日,在宦官的拥戴下,“皇太叔”李忱即位,即唐宣宗。即位之日,唐宣宗忌惮李德裕位高权重,五贬其为崖州司户,开始清洗李党,而牛党重要人物白敏中以兵部侍郎加同平章事头衔成为宰相。
——7月,李绅病逝于扬州淮南节度使任上,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文肃。
——9月8日,白居易在东都逝世,年七十五,葬于洛阳香山。
——这一年,宗室之后、宰相李宗闵被宣宗迁郴州司马,未行而卒,“牛党”痛失领袖。
李绅走了,是和器重他的武宗一起走的;
李绅走了,是和政敌、大唐宰相李宗闵一起走的;
李绅走了,是和挚友白乐天一起走的。
十年寒窗,多载遨游,仕途坎坷,几起几伏,直至三十五岁才获一第,五十岁以后才担任主要实职, 七十一岁终位及人臣,登宰相位。牛李党争,始终伴随着李绅的政治生活。
李绅万万不会想到,死后二年,自己竟会受到“追夺三任官告”、“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李德裕万万不会想到,去世十年,唐懿宗竟然恢复了自己太子少保、卫国公的官爵,并追赠自己为尚书左仆射。
这就是政治!
这就是皇家的宫廷政治!
在宫廷政治的漩涡里,难辨青红皂白!
带着一身谤议,带着一身争议,带着百姓的拥戴,带着百多篇诗作,带着“悯农诗人”的赞誉,李绅悄悄地走了,在他喜爱的扬州悄悄地走了。
那天,扬州在吟诵李绅赞美自己的诗句: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扬州的繁华,恍若仙境;
——“闲凭栏干指星汉,尚疑轩盖在楼船”,扬州的生活,十分惬意;
——“淮海一从云雨散,杳然俱是梦魂中”,扬州的美女,魂牵梦萦;
......
李绅葬在何处?
有人说,在无锡,大概在城东长大夏一带。
清雍正朝《浙江通志》“陵墓”一目这样记载:湖州乌程县名人陵墓中,有一座唐丞相李绅墓。
我看过《李绅世系简谱图》。那是李绅年谱研究者根据《新表》、自居易《李公家庙碑铭并序》、《古今姓氏书辩正》和《宋史·李吴传》等资料绘制的。图中到李绅四世孙德鳞、德锌戛然而止,并注明“德鳞、德锌,后世无所考,李绅后世可知者至德鳞、德锌止。”

子孙传至第四世后,李绅后人就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且他们后代之中并未有人在无锡定居,这可能与李绅受到的“子孙不得仕”处罚有关。由此,李绅家族在惠山祠堂群中不见踪影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和爱神作伴,慵懒地度过欢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善事,然而凭良心起誓,谢天谢地,他却是一个好人。”
这是我最早看到的墓志铭。是普希金的墓志铭。
后来,读了雪莱的墓志铭。那是哈姆雷特《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再后来,读了海明威独有的任性和洒脱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有人遗憾,李绅没有一座坟茔;
有人感叹,李绅没有一篇墓志铭。
李绅啊李绅,你不需要一座坟茔;
李绅啊李绅,你不需要一篇墓志铭!
其实,而立之年,你就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实,好友白居易生前早早为你写下墓志铭:

——西人泣送,东人歌迎。

秋雨蒙蒙,秋风瑟瑟。
细雨中,惠山寺朦胧妩媚;微风中,古银杏傲然挺立。
细雨中,金莲桥下莲花败而不残;微风中,惠山二泉依旧叮咚叮咚。
匆匆地来,轻轻地去,只将惠山寺久久地摄留在心里。
一切污浊随风而去,一切混沌随水而去,一切谤议随岁月而去,剩下的只有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空灵。空灵可遇而不可求,而在惠山寺,我感受到了。
惠山,古寺,石桥,银杏,二泉,听松石床......
再回首,一切都浓墨重彩、艳丽动人地在眼前流动着,让我依依难舍,就像要离开自家的祖屋一样,一步三回头……
(辛丑年九月廿二写于大都锦湖园)

悯农二首

李绅(唐)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 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朗诵者简介:

雅坤,原名佟雅坤。1942年生。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音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播音工作,曾担任新闻、专题、音乐、戏剧、文学等各类节目的播音。除担负日常播出,也参与很多台外台内大型节目及重要节目的播音,主持工作。由她担任播音的作品2次获亚广联娱乐节目奖,1次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特别推荐。1987年中央台节目改革,创办了综合文艺节目《今晚八点半》,从1987年1月1日开始调到文艺部受聘担任了此节目的主持人,直到1998年这个节目切换改版。

朗诵者简介:

瞿弦和,男,1944年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6岁随父母回国。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瞿弦和的名字、面孔和声音,大家都熟悉。爱听广播的说他是著名演播家,爱看电视的说他是著名主持人,瞿弦和却说自己做这些都是"业余",他是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

2019年10月,获评"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主要代表作品《最后八个人》等。

1955年国庆节,瞿弦和代表全国少年儿童向毛泽东主席鲜花。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长按二维码,关注雷声视角

1、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李白《将进酒》

2、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李清照《声声慢》

3、名篇名诵 | 乔榛咏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名篇名诵 | 乔榛丁建华咏诵白居易《长恨歌》

5、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前赤壁赋》

6、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白居易《琵琶行》

8、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杜甫《兵车行》

9、名篇名诵 | 肖雄咏诵刘禹锡《陋室铭》

10、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柳永《雨霖铃》

11、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柳永《望海潮》

12、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张继《枫桥夜泊》

13、名篇名诵 | 濮存昕肖雄咏诵周敦颐《爱莲说》

14、名篇名诵 | 肖雄咏诵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5、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16、名篇名诵 | 薛飞濮存昕咏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7、名篇名诵 | 童自荣咏诵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18、名篇名诵 | 王刚咏诵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20、名篇名诵 | 陈道明咏诵苏轼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1、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词《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22、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杜牧《阿房宫赋》

23、名篇名诵 | 方明咏诵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4、名篇名诵 | 薛飞咏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王维《桃源行》

26、名篇名诵 | 任志宏咏诵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7、名篇名诵 | 乔榛咏诵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8、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李清照《如梦令》

30、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贺知章《咏柳》

31、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杜甫《石壕吏》

32、名篇名诵 | 张家声咏诵杜甫《新婚别》

33、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李商隐《雨夜寄北》

34、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李白《蜀道难》

35、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杜甫《登高》

36、名篇名诵 | 王庆祥诵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李清照《夏日绝句》

38、名篇名诵 | 徐涛诵咏王维《山居秋暝》

39、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维《使至塞上》

40、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1、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之涣《凉州词》

42、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3、名篇名诵 | 童自荣诵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4、名篇名诵 | 徐涛诵咏高适《别董大》

45、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刘禹锡《乌衣巷》

46、名篇名诵 | 夏青诵咏崔颢《黄鹤楼》

47、名篇名诵 | 童自荣诵咏张九龄《望月怀远》

48、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柳宗元《江雪》

49、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贾岛《寻隐者不遇》
50、名篇名诵 | 张筠英诵咏孟郊《游子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