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有答:明天就是2月29日了,那为什么会有闰年?
大家应该都知道,每四年就会有一个闰年,那年的2月份会比平常年份要多出一天来,那么为什么偏偏是每四年多一天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观测到的太阳年(回归年,并不是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的时间并不恰好等同于我们纪年法则中的一年,而是365.242199074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个差值早在公元前就已经被当时古罗马的天文学家所知,所以当时的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就采纳了天文学家的建议,制定了一种每隔四年在二月份上面加一天的历法,称为儒略历。
但这种历法有个严重的问题,每四个回归年多出来的一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天,它实际上只有0.968796296天,也就是说,长久使用每四年置一闰的做法会出现严重的历法与真实时间差。我们可以推算一下,儒略历的平均年长是365.25天,差了0.0.007800926天,这样下来平均每128.2年就会出现一天的偏差。
到了公元1582年,历法的偏差已经有10天之多,严重影响到依赖历法的各种社会生产活动。于是当时的罗马教皇采纳了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的建议,对儒略历进行了改革。新的历法为闰年的设置规定了新的条件:非世纪年份只需要被4整除即为闰年,而世纪年份,比如1900、2000这样的年份需要被400整除才算。
这样一来,每400年中会少3个闰年,平均下来每年的长度为365.2425天,已经非常接近于一个太阳年了,大约每8000年才会再出现1天的偏差。
这套历法被称为格里高利历,从1582年一直被人类社会沿用至今,在1912年进入我国,成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的基础之一(另外一个基础是农历)。
2020可被4所整除,于是今年的二月份就多了一天,也就是明天。
题外话,实际上在我国传统使用的农历中,闰年的定义并不与格里高利历相一致,因为农历的月份是根据月球运行状态来的,有闰月的年份便被称为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