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晚上,张学良在干什么?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1931年11月20日,著名学者马君武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了著名的“哀沈阳”一诗。
此诗一经刊发,街头巷尾争相传诵,天下为之哗然。
特别是那句“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把一个花花公子纸醉金迷的生活描述得十分刻骨。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知道这首诗指向何人。
沈阳沦丧,东三省失陷,不放枪抵抗,说的就是少帅张学良。
两个月前,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
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将炮口对准了东北军北大营,沈阳城内瞬间炮声隆鸣,火光连天。
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一枪未发,一炮未放,束手待毙。
因为,他们接到了张学良的命令: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一夜之间,仅有700人的日军中队,就攻陷了8000名东北军的北大营,沈阳城头插上了太阳旗。
从此,中日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之间,展开了长达14年的殊死拼搏。
九一八之后,长春、吉林拱手相让,辽吉两省落入日军之手。
仅仅四个半月,128万平方公里国土,三千万中国人变成亡国奴。
这是继甲午之败后,中华民族再次遭受屈辱的碾压。
20余万东北军,内战内行,关键时刻居然怂成这个样子,国人岂能原谅?
毫无血性、决不抵抗,这是九一八之耻所在。
当时执掌东北军政大权的张学良,只有30岁。
三十而立,张家的小六子立得早了点。
1928年6月4日,东北王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设计炸死。
27岁的张学良继承父亲衣钵,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成为东三省的王。
张作霖死后一个星期,张学良果断“东北易帜”,显示出非凡胆识和决断。
此后,他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英气之盛,天下无二。
年轻就是年轻,总要付出代价的。
张学良长期住在京津地区,实际上脱离了自己的部队。
更不堪的是,他毒瘾很大,最严重时候需要每2小时就注射一次吗啡。
1929年8月,为夺回中东铁路控制权,他指挥军队向苏联发动战争。
结果,在东北自己的土地上,被4万苏军打得溃败不堪。
从此,东北军的战斗力、战斗精神,张学良的领导能力、指挥素养,皆被日本人看在眼里。
这也是他们敢于发动九一八的重要原因,压根就看不起东北军、看不起张学良。
包括当时的中国,天灾兵祸,内乱纷纷,一盘散沙,同样被人蔑视。
当张学良发出不抵抗命令后,他就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无论什么理由,都无法向国人交待。
九一八后,整个社会对张学良的诘责从未止息。
这才有马君武的诗,有“更抱佳人舞几回”的讽刺。
“哀沈阳”发表第二天,影星胡蝶即刻登报自证清白,她说自己当晚没在北京,更从来没见过张学良。
那天晚上,张学良确实没有如诗中写的那般放浪形骸,但也没闲着。
他正在北平养病,陪英国大使到前门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的《宇宙锋》。
戏演到半道时,有人进来向张学良报告了几句,他随即匆匆离场。
这一幕恰好被梅兰芳看到,他知道有大事发生了,没想到就是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九一八。
大耻大辱九一八,是是非非张学良。
九一八之后,年仅30岁的张学良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1933年,他痛改前非,以超常毅力戒掉毒瘾。
1936年,他毅然发动西安兵谏,以身赎罪。
分析张学良的性格,少谋寡虑,直率冲动,适合交朋友却不适合搞政治。
偏偏正是这样的人,促成了政治上的破局。
历数张学良一生,史册留名的无非三件事:
东北易帜,九一八、西安事变。
哪一件事都能捅破天,都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不管怎么说,功过相抵,二比其一,足矣。
晚年,张学良自信地说:
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历史的下场,无法假设。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不取决于匹夫之勇。
今天反思九一八,检视民族耻辱,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只有全民的觉悟觉醒和团结自强,才能有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强盛。
历史人物的是非成败,就留与后人评说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