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总结《伤寒论》中6个寒热并用的经方

1、半夏泻心汤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

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

本证的产生,由于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之所致。故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和胃涤痰为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

故方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心下痞的主方。

【按】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为病,则用泻心汤和解为宜。然小柴胡汤治在肝胆,而泻心汤则治在脾胃。两证的气机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点,又皆系阴阳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疗,则病不能愈。尤以“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乃气之上下要道,故阴阳交通不利则作痞。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故按之则濡,但气痞耳。

张某,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

辨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病。

处方: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七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一剂,再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

2、附子泻心汤,是治心下热痞,而又阳虚不能护表,兼见“恶寒汗出”之证,一般讲,发热容易汗出,而恶寒则不易汗出。今恶寒同时汗出,反映了卫阳不足、温煦失司的情况。

卫阳,就是卫外的阳气,它出于下焦,是肾中阳气所化生,达于体表,即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今下焦阳虚,则化生卫阳不足,失去其温煦和固护肌表的功能,则出现恶寒汗出之证,故名之为上热下寒症。治用附子泻心汤清热痞而温阳气。

附子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组成。方中用滚开水渍泡大黄、黄连、黄芩,使其以治气分之热痞,附子用水专煎,取其味厚力雄,以专补肾间阳气之虚。

此方虽寒热并用,然水渍三黄,而专煎附子,则扶阳为主,而清热为兼矣。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引自《遁园·医案》)

3、黄连汤证是属于“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的病理变化。胸中有热则呕吐,胃中有邪气则腹痛或下利。治以黄连汤,则寒温并用、甘苦互施,以调理上下之阴阳,和解其邪。

黄连汤由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所组成。方中用黄连以清胸中之热,干姜温脾胃之寒,桂枝宣通上下之阳气,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安中,使之有利于斡旋上下,而调理寒热阴阳。

徐州李某,病呕吐而大便下痢,日三四行,里急后重,有红白粘液。病经一载,各处就医不愈。因事来京,经友人介绍,让我为之诊治。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舌红而苔白。

辨证:此乃寒热错杂之邪,分据脾胃上下,若只治其一,或以寒治热,或以热治寒,皆不能奏效。当寒热并用,应仿黄连汤法。

处方:黄连9克,干姜9克,桂枝9克,半夏9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七枚前后共服六剂,一载之疾从此而愈。

4、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病至厥阴,则阴阳互相进退,以寒热错杂之证为其特点。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证。又因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其可表现为吐蛔、手足厥冷,叫做“蛔厥”证,都可用乌梅丸进行治疗。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本方为治厥阴寒热错杂以及蛔厥证的主方。

方用乌梅醋浸以益其阴,以和其阳,有和肝安胃、敛阴止渴、安蛔的作用,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扶阳以胜寒;川椒、细辛味辣性温,能通阳破阴,且能杀蛔虫,黄连、黄柏苦寒以清热烦,并伏蛔虫而治吐,人参补气以健脾,当归补血以养肝。

诸药配合,使寒热邪去,阴阳协调,柔肝温肺,安蛔敛冲,是为制方之旨。方中虽寒热并用,但以温药偏多,又得乌梅酸收敛固,因而可治疗寒热滑脱之久利。

用米与蜜甘甜之品为辅料作丸,不但能养胃气之虚,且可投蛔所好而作为驱蛔之诱饵。

甘肃上寨周某,女,36岁。突然发生右上腹部阵发性急剧疼痛,四肢发凉,冷汗津津,而又作呕。既往有蛔虫史。检查:面有“虫斑”,脉弦而劲,舌绛而苔褐。辨为厥阴病的“蛔厥”之证。乃按乌梅丸的方药改为汤剂,一剂分三次服。共服两剂,则痛止人安。

然因口苦甚,仍有呕吐,问其大便已数日未行。转用大柴胡汤一剂,服后泻下大便及蛔虫多条,从此而得愈。

5、麻黄升麻汤,治疗表邪内郁,气机不畅,上热下寒,阴阳不和之证。因其阳邪内陷,郁而不达,故使原来浮数之脉一变而为沉迟。切其下部尺脉而又不至,是乃气机受阻,而脉道不利所致。气机既阻,则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

若内陷之阳邪淫于上,则上热而为咽喉不利与吐脓血之证,阳郁于上,不能主持于下,故证又见泄利不止。此证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寒热亦复混淆不清,故治其阴则必伤其阳,若补其虚,则又碍其邪。

因而属于难治之证。然仲景出麻黄升麻汤寒热兼治,外宣阳郁之邪,内滋肺胃之阴,既清上而又温下,务使阴阳自和则病愈。

麻黄升麻汤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weirui)、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组成。

方中用麻黄、升麻的剂量较大,用以宣发陷下阳郁之邪,用黄芩、石膏以清肺胃之邪热,桂枝、干姜通阳温中以祛寒,当归、芍药养血以和阴;知母、天冬、葳蕤滋阴降火以和阳;

甘草、茯苓、白术不仅能健脾益气而止利,且能安胃和中而交通上下。此方汇合补泻寒热之品而成方,使其相助而不相悖。

虽用药多至十四味,但不是杂乱无章,为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寓有精当的意义。

6、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寒热格拒而发生的“食入口即吐”,以及下利为甚的吐利交作之证。所以用本方清上温下而两治寒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由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组成。方中用黄芩、黄连以泄上热,用干姜温脾以去寒,人参健脾以补虚。本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干姜又可引导芩、连,使热邪不发生格拒。所以,有的注家认为,此方也治“火逆”的呕吐。

于某,男,29岁。夏月酷热,贪食寒凉,因而吐泻交作,但吐多于泻。且伴有心烦、口苦等证。脉数而滑,舌苔虽黄而润。

辨证:为火热在上而寒湿在下,且吐利之余,胃气焉能不伤。是为中虚而寒热相杂之证。

处方:黄芩6克,黄连6克,人参6克,干姜3克,嘱另捣生姜汁一盅,兑药汤中服之。一剂即吐止病愈。

(0)

相关推荐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由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组成.是治疗脾胃阳虚者经误用吐下之后出现寒热格拒的方剂,而寒热格拒的临床表现为食入即吐. ...

  • 王三虎论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证分析 治疗机制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 ...

  • 【黄连汤】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阴阳痞塞,升降失常,心下痞满

    黄连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阴阳痞塞,升降失常,心下痞满,腹痛欲吐. 黄连汤--处方来源:<伤寒论> [方剂名称]黄连汤 [组成]黄连3两,甘草3两(炙),干姜3两, ...

  • 【《伤寒论》寒热并用的经方】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 ...

  • 一定要掌握:寒热并用的经方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 ...

  • 【寒热并用的经方】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 ...

  •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桂枝汤 方组: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方用: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 桂枝加桂汤 方组:桂枝汤五味原量 桂枝二两 (或说应加肉桂) 方用: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

  • 伤寒论中“丸、散”之方归类并用总结

    理中丸 方组: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蜜和为丸) 方用: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腹满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 ...

  • 伤寒论中有关“四逆汤及附方”归类并用

    四逆汤 方组: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方用: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呕吐腹痛,舌苔白滑,脉沉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四逆加人参汤 方组:四逆 ...

  •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组: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方用: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附子泻心汤 方组: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二枚炮 去皮 破 另煎取汁 方用:心下痞而恶寒汗出阳不固表者 生姜泻心 ...

  • 伤寒论中“栀豉汤类、柴胡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健康大V创造营# 栀豉汤类 栀子豉汤 方组: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方用:外感热病气分轻症,表邪已罢,虚烦不得眠,甚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胸脘痞闷,饥不能食,舌苔薄黄腻,脉数. 栀子甘草豉汤 方 ...

  • 伤寒论中“白虎汤类、承气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白虎汤类 白虎汤 方组: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方用:阳明经表里俱热,烦渴大热汗出脉洪大有力者 白虎加人参汤 方组:白虎汤四味原量 人参三两 方用:伤寒里热盛而气阴不足,发热,烦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