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呓语】之课堂实录:《醉翁亭记——与醉翁开启“快乐”之旅(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细读,追随欧阳修寻“乐”事

一、教师导语:

欧阳修四岁而孤,没有“快乐”的资本;放逐流离,贬谪滁州,没有“快乐”的理由。但上节课,我们诵读《醉翁亭记》,感受并体验了他的快乐。文章是通过众多的“也”、“而”、“之”、“者”等虚词传递出他心境的舒缓自如,从容不迫。
这节课,我们通过细读,发掘欧阳修快乐的具体内容。

二、何谓“细读”  

1. 抽生回答对“细读”的理解。

2. 教师在学生学习方法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学习方法指导。

学法链接:细读法。

“细读”法:即逐字逐句,又谓咬文嚼字。“细读”分两个层次:

1. 细读“字词”:即落实字词的精准含义。通过辨析与比较,洞悉细微差别。

2. 细读“文本”:即通过“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追问,达成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三、示例指导:字词细读

示例1:山行六七里

提示:本句中有一动词“行”(走)字,结合上下文看,只能是人,不可能是“山”,“山”是“行”之地。如此,“山”的解释只能是“沿着山(行)”,如此,我们即推论出“山”,是名词作状语。

示例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提示:“翼”,意思是翅膀。结合下文“然”字,当理解为“翅膀的样子”,结合上文“有亭”,即理解为“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如此,我们即推论出“翼”字,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示例3:(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提示: 临:① “靠近、挨着”;②“到,来”;③居高面下。你能判断以上两个“临”字解释吗?说说你的理由。

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及提供义项,分析两句中“临”字的意思。

备注:此处学生通过注释找到答案,下次举例当回避此类。

四、示例指导:文本细读

示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方法指导:通过“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追问,达成对课文深度理解。

思考提问:根据以上方法指导,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注意将这些问题与欧阳修的“寻乐”联系起来。

教师示范:

1. 欧阳修“寻乐”,找了哪些人?如何“作乐”?

2. 山僧智仙不是应该修庙么,为何是作亭?

3. 作亭是山僧,命名则太守,这说明两人关系如何?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暗示,比如佛道与儒教的合流?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是否有玩忽职守之嫌?

……

备注:以上问题的示范,不一定妥帖,重点是启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问,展开文本细读。

五、课堂师生活动:细读释疑,师生互释、生生互助。

1. 教师提问: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全文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备注:理想是美好的,但学生学习文言的惯性一路下来,全然依靠老师的字词句落实,学生放心,老师放心。被迫修正《岳阳楼记》已经打破全文讲解的范式。在《醉翁亭记》学习中,重新调整,回到老路子上来。

2. 逐段落实字词提示。(具体参见PPT,此处略去)

备注:好处是看得见的,快速高效。坏处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启动!值得庆幸的是,下课有两个妹妹办公室与我交流了示范提问,谈了她们对太守欧阳修与山僧智仙一起玩的看法。课堂上能鼓动学生思考一二,也算有一点小成功了!

六、学生活动:讨论并概括:《醉翁亭记》写了哪些乐事?

提示:谁之乐?乐什么?要求学生提炼或用原文回答。

欧阳修:

(1)山水之乐:朝暮乐;四时乐。

(2)与人游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禽鸟乐——山林之乐;游人乐——从游之乐;太守乐——乐其乐

七、归纳小结与作业布置。

1. 归纳小结:

(1)学会细读法。细读字词,解惑字词;细读文本,理解内容。

(2)明确欧阳修所写“乐”事。当懂得——处人生逆境,要与欧阳修一样,努力寻找快乐。快乐,不仅要寻找,还要善于挖掘并创造。欧阳修在山林中找到欢乐,也发动百姓跟他一起寻欢作乐,充分印证独众不如众乐。有乐,大家一起嗨!

2. 作业:深度思考欧阳修在滁州是如何找寻并领悟“快乐”之道的,背诵《醉翁亭记》。

教学反思:永远把授之以“渔”放在第一位。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学,走上不断超越的自学成才路。倾囊相授我之自学秘诀,让他们充分感受行人呓语课堂,他们将得到与众不同的人生引领。我的课堂,全部是“我”之精神烙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