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的三种做法和四种计划预算法

  • 作者:胡向华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

  • 来源:《混沌与秩序(下)——变革时代管理新思维》(节选)

面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有三种基本做法

第一种就是等待、观察、处理。

不是管理,就是处理。事情来了,我们再处理,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以不变应万变”。可能80%至90%的中小企业都是这样的应对办法。他们可能也做计划预算,也在讨论规划,但当他们真正去处理外部机会的时候,都是“以不变应万变”“有什么吃什么”,等待着、观察着,一旦机会来了,就抓住。这就是机会导向的企业。按照我们华夏基石公司施炜老师领衔研究的“企业成长五阶段”划分法,这种处于“机会成长阶段”的企业,他们对待机会的处理方式是:不会事先对机会做分类,不会去详细研究机会从哪里来,也不会去定位一定要抓哪种机会,基本的原则就是机会来了,再决定抓还是不抓。

这就导致这种企业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是:规模很小,业务却很分散。一般是老板抓住机会做成功一个项目,当然过程中不是老板一个人做。他会让给别人来做,别人做完了之后,他就会去找类似的机会,因为他除了这个不会干别的。于是慢慢地就从一个项目变成一堆这样的小项目,最后就变成了一项小业务,然后这个公司的经营就变得毫无“章法”了(其实它是有自己逻辑的)。这个是一类抓住机会成长的方式,还有一种方式是柳传志所讲的,“战略就是方向、时机和节奏”。当然,柳传志是中国式商业智慧的“一哥”,他那种做法就是中国传统智慧里的“不定法”。看到一个机会,这机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机会其实不重要,而机会来了怎么把握是重要的。

第二种就是预测准备。

预测可以是基于复杂模型,比如很多公司,尤其是那种专注一个细分领域的公司,会做比较复杂的模型来预测。比如一家卷烟厂会根据它的模型做商品的需求量、生产量,包括整个烟草业的原料产量等方面的数据计算,基于数据做出预测和准备。当然还有一种是老板靠直觉去把握。就是不确定没关系,给出一个概率,把不确定中的确定性找出来。这也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里面关于决策理论的研究——未来是不可能预测的,你要去做预测,那就只能是追求准确度的问题,而绝对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

那在预测不准的时候靠什么去应对市场?这几十年以来,商业对“速度”很是推崇。大概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本开始,“速度”就被作为一种策略方式或者策略模型固化下来了,即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推出产品以应对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比如服装业,中国的服装企业一般从一个设计诞生到这个服装上市,需要大概4~6个月的时间,而ZARA通过它自己的一套模式可以用不到两周的时间推出一个产品。就是通过缩短预测周期,甚至是计划周期来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当其他服装企业还在以4~6个月为一个周期来做预期和计划时,ZARA以半个月为一个周期,以速度抗击不确定性,减少不确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种,将不确定促成或转化为确定的。

通过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将不确定的需求变成确定性的需求。比如福特就把汽车从一个3000美元(当时的3000美元)的高档产品变成400美元的消费品。他就是看准了汽车替代化这个趋势,把这个需求创造出来,促成这种消费趋势。

互联网公司应对不确定的处理方法,也值得关注。前面讲到预测和准备,而互联网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从来不做预测。互联网公司应对不确定的创新理念是——完全不预测,而是让用户来检验这个项目能不能成立。然后他们根据用户的反馈,比如将上个月的消费量和这个月的消费量对比,然后预测下个月是增加还是减少,结果证明基本是准确的。所以他们的做法就是用最小资源来启动一个项目,而且同时会启动几十个,一个项目可能就是几个人。一开始可能同时启动50个项目,两周以后就剩15个或者30个了,再过一两个月以后可能就剩5个,一年以后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已经发展成为100人规模的项目了。他们靠这个方式来处理不确定性,来“试探”机会究竟是不是机会。

对应的四种计划预算方式

前面三种应对不确定的方式,对应的是企业做计划预算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什么都不做,或者形式上做。形式上的做往往是领导一拍脑袋,说今年要比上一年增长30%,为什么?因为我们上一年增长了20%,今年我们目标要高一点。然后我们必须按照30%的目标增长,最后出现的情况会是什么?30%的目标会达成,但是30%的资源要花出去。所以第一种办法下其实是什么也不做。

第二种是基于尽量完整的分析。比如分析市场、分析行业、分析竞争,预测在这些之中,竞争机会在哪里,增长会有多少,下滑会是多少。这里面做得好的企业,类似华为这样的企业,它的每一个客户在它每一类产品上面明年的预算是多少,在当年的10月份都会拿到明细。这种预测环节是基于充分的事实,比如它会算清楚今年哪些产品用得不好,明年消费者可能会想换,这里面就是一个新的机会;哪个对手的哪个产品退出了,这可能也是机会;哪个地方有人推出新产品了,我们的产品可能服务得不好,这里面可能是风险。所有这些在计划预算的第一个过程里面都已经考虑到了,有充分的数据基础,有完整的对于机会的评估。这种方式就是基于尽量完整的分析进行预测,然后定目标、定任务。

第三种就是策略导向的计划预算。第二种方式是基于现有的策略、现有的做法,去看看市场将会有哪些机会的变化,第三种就是策略导向的计划预算。一般而言,比较成熟的企业,如在一个领域里面有某种发展优势的企业、有品牌的企业,甚至包括5年、10年前中国整个企业的状态,在这些情形下企业策略创新没有那么大空间,或者大家也认为策略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在市场变化没有那么快,也没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时,照着既定的计划走就行,所以很多企业做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但现在很多企业的计划是以一年为周期甚至更短。尤其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讲,策略方面的创新可能是每年都必须处理的一个前提性工作。今年如果没有一个新的玩法,那就可能玩不下去了。

所以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里有两个最核心的东西,一个是营销,另一个是创新。企业的策略实际大部分是关于营销的创新,所以我们提出要做策略导向的计划预算,就是在定目标之前,在分任务之前,要先搞清楚今年到底会不会有新的机会、新的玩法。当然,策略到底是什么,具体有哪些内涵和空间,我们以后再说。

第三种方式的逻辑过程是:先定策略,再定任务,然后再定目标、定计划、定资源。它跟第二个方式不一样,第二个方式是基于完整的分析以后,直接预测好目标。

第四种是互联网企业的普遍做法,称之为“瀑布式”的计划预算。它只关心最核心的指标,而非详细的“蓝图”,而且互联网公司的计划预算是按季度做的。大家看到纳斯达克这些上市品牌的分析师分析的是:这一季比上一季的变化在哪里?他们同比不是用这一季的数据与上一年的同一季去比,而是拿这一季度与上一年的第四季度比,就是将今年春季的数据对比去年冬季的数据,按这样的方式对比,按季度做预算,按月度来工作。

奇虎360的财务部门有一个专门的职能是预测下一季财报的数据,要求做到基本准确,误差不超过10%。这里面有比较复杂的运行模型,比如用户量,哪些因素会影响用户量的增长,哪些会影响用户的流量,哪些因素会影响流量的变现,哪些因素会影响收入,等等,包括下一个月项目的投入,将所有的核心变量全部列出来,像瀑布一样,但滚动更新要比上述几种预算方式快很多。

这四种方式,企业里常见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成长型的企业更多的是第一种情况,就是什么也不做或者说做一个样本,按照一个简单的比例去增长,但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应该向第三种去转变。实际上,最终公司里面每一个人的行动、资源的配置、计划、目标,都要统一到策略上面。这就是笔者所讲的核心理念,即策略在先,目标在后,或者策略在先,计划在后。所有的财务目标或者经营目标,其实只是对策略有效性的一种检验,这个思想源自彼得·德鲁克。对于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来讲,要搞清楚市场发生了什么,能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是做策略的前提条件。增长策略的起点是抓住机会,而不是解决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