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我生,我为花生”,莫晓松工笔花鸟画,笔触精到、意境深沉
花即是我,我即是花;花为我生,我为花在。——莫晓松
莫晓松,1964年生于甘肃陇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郭怡花鸟画高研班。现为北京画院专业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全国青联委员。
《春到红墙》获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梦回故乡》、《秋声》、《荷塘》分别参加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及第二至五届工笔画大展并获奖。
莫晓松工笔画作品欣赏
长久以来,花鸟画一直被认为最适宜抒发那种美好、轻松、恬淡的心境,而晓松的工笔花鸟画却试图发掘某种带有永恒性的、庄严静穆的情感,这背后潜藏着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的态度和近于宗教式的虔诚。
无论表现荷塘里的野鸭还是大漠中的孤雁,晓松总是在其静态的、稳定的图式中营造一种苍茫、清冷的氛围,即便是早期带有田园风格的作品,在表达生活谐趣的同时还是呈现出某种省思的重量。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花鸟画传统中,这种'寄情于物'的方式并没有像山水画的'寄情于景'那样成为一种不断深入的积习,山水画所承载的思维含量甚至人格力量都远甚于花鸟画;反过来,这种情况也使花鸟画作为一门画科在客观上更加独立和自给自足。
山水画中所能表现的宇宙意识和天人观是不是花鸟画所不能承受之重?莫晓松将自己对天地自然的关照灌注到工笔花鸟作品中,正如画家自己所形容的,他被大自然的'那种神秘的宗教性所控制',力图捕捉并完好的再现自己对花鸟自然世界的主观感受。尤其在他近期创作的一批荷塘系列,充溢着某种性近禅宗的意境,试图以画家主体对于自然造化的感知,实现对于生命和天人关系的追问与思考。
禅思本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寄托了艺术家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指向心灵的绝对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
自古以来,以画言禅、通过禅画表现自身悟证境界的作品代不乏贤,有的以简略笔法随心应手写出胸中丘壑,以寥寥几笔、一点一划体现画家的心灵印证,或是机锋转语,不拘泥常规,画出悟道者的境界;也有的通过画作呈现一种静谧的意境,以画中之田园意境实现某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感,达到意境空阔、清脱纯净的脱尘境界。前者如王维、贯休、法常等前代大家,常常笔简意赅,水墨淋漓;实际上,以画意传达禅境,不止体现为写意的'顿悟',工笔的'渐悟'同样可以'入定'而'悟道',感受安详恬静的快乐。
晓松说:他在工笔花鸟世界中,试图表达一种对生命的赞美,用蒙胧不定的心,蒙胧不定的情抒发只有自己明白却难以言表的幽深情怀。的确,只要静下心来品评晓松的作品,他精心勾画渲染出的那些繁花寂鸟、萱草幽篁、蜻蜓荷塘,其实都在某些方面与他的个人思绪甚至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
比如在他的巨幅长卷《秋荷集贤图》里,水墨淋漓,营造出一派澄静迷蒙的荷塘秋意;曾经碧绿的荷叶,经霜已呈金黄,谢落了好看的花萼,莲蓬里结满了坚实的莲子;在满塘的秋色里,荷花依然灼灼,像一团团、一簇簇焰火,热烈、饱满、温暖;包括那些水草,依然强健地招摇于风中,而那些知名与不知名的水禽,或三五闲集或独自涉水觅食,全不在意即将到来的、无边无际的秋天⋯⋯面对这样的画面,一切的评论都显得饶舌,或许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莫晓松主要作品:
《春到红墙》获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
《石痴米芾》、《荷塘》、《暗香》、参加第七、八、十届全国美展;
《荷塘逸趣》参加全国百年中国画展;《清荷》、《秋颂》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作品展,
第二届中国画作品展;《微茫》、《乡村之秋》参加首届全国花鸟画作品展,首届全国山水画作品展;
《冬至》、《河西九月天》、《熏风》参加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迎接新世纪?法国中国画艺术大展;
《夏绿》等十幅作品参加关照自然。全国著名中青年花鸟画家作品展。
《玉兰竹石来春图》等六幅作品参加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当代中国画学术展。
《追月》等四幅作品参加南北花鸟画?当代中国花鸟画作品学术交流展。
《河西九月天》等六幅作品参加“盛世中国。当代中青代画家提名展”。
《清荷图》为神州六号太空船搭载上天,并在国家博物馆大厅展出。
《梦回故乡》、《秋声》、《荷塘》分别参加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及第二至五届工笔画大展并获奖。
《荷花册页》十幅作品,参加日本福岗亚州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展。
以花鸟为主题的作品先后在深圳、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法国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
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画院等多次收藏。
出版有《名画经典》、《莫晓松工笔花鸟画作品选》、《中国花鸟画名家技法讲座-莫晓松扇面艺术》、《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莫晓松工笔花鸟作品精选》、《当代名画-莫晓松》、《当代名家技法解析-莫晓松工笔花鸟作品》、《莫建成莫晓松画集》以及《中国当代花鸟画》、《中国现代花鸟画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等。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