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技术|郁片红:基于MIKE21水动力模型的琵琶湖内循环方案

《净水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追踪行业热点与焦点,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多一点

关注

郁片红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流变化及任何忽略分层的二维自由表面流。由于其模拟功能扩大广泛的水力现象与问题的模拟,该模块为泥沙传输和环境模拟提供了水动力学的计算基础。

琵琶湖是余干城内唯一的湖泊,位于余干城南,湖水面积达500余亩,是余干县城市民赖于生存的栖息源泉,被亲切地称为“母亲湖”、“市湖”。近年来,琵琶湖周边生活污水直排、种植业以及水产养殖污染现象严重,入湖污染负荷已超过湖体的自净能力,水质出现恶化。现通过工程及管理措施,削减污染物,增加湖体自净能力,提升琵琶湖水质。

根据总体方案,首先进行沿湖截污、湖内清淤、周边垃圾转运等外源内源污染物削减措施,初步提升琵琶湖水质,恢复生境;再进行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包括通过水生动植物及微生物的作用,建立食物链,进一步提升水质,抑制藻类生长,避免藻类暴发,提高湖体的生态景观效果。

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针对增加水动力的工程措施进行两个方案比选。方案1:从互惠河引水,设有引水泵和闸,当互惠河水位高时,可开闸利用水位差从互惠河引水至琵琶湖,当互惠河水位低时利用泵站从互惠河引水至琵琶湖。方案2:除了从互惠河引水外,在琵琶湖出水渠道还设有循环水泵站,将琵琶湖出水渠道的水通过循环水管再运回琵琶湖进水渠,以保持水动力。由于水体中COD浓度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影响较大,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构建,故本文基于MIKE21水动力模型模拟湖泊典型污染物COD浓度场,并结合经济指标综合评价分析,筛选最优方案。

2

材料与方法

2.1

模型控制方程

MIKE 21 HD 模型是MIKE 21 软件包的内容之一,作为二维水动力模型,建立在数值求解二维浅水方程基础上。在笛卡尔坐标系下,通过对水平动量方程和连续方程沿垂向进行积分,得到二维浅水方程,如式(1)~式(3)。

MIKE 21Transport模型(TR模型),考虑了污染物的对流扩散和衰减,基本方程如式(4)。

2.2

水动力与污染物输运模型建立

2.2.1 计算区域和网格

本模型网格节点总数为751,网格总数为1 359,网格空间步长最小为14 m,最大为49 m。模型包括陆域岸线闭边界、开边界和八条污染物入湖边界,开边界和污染物入湖边界采用流量和污染物浓度过程控制,如图1所示。

2.2.2 参数设置

风场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2014 年4 月1 日~2015 年6 月30 日数据,拖曳力系数为0.001 2;曼宁数为32 m1/3/s;降雨与蒸发采用月平均值。

2.2.3 数学模型验证

现状下污染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排放污染源、农业种植污染源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源。线源污染物浓度分别根据2014 年琵琶湖生活废水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降水量和农田种植污染物入湖量以及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如表1所示。

降解系数参照相关研究成果,CODcr的降解系数取值3.0×10-7 /s。

表1 各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入湖浓度

以2015 年5 月13 日在SW3、SW4 和SW5 三个位于琵琶湖水域的取样点(图2)的水质监测结果作为一年平均水深减少0.7 m(2.5~1.8 m)情况的验证值,验证结果如表2所示,并将补水情况(即水深保持2.5 m)作为参照进行对比。

表2 琵琶湖水质验证

2.3

模型计算

边界入湖流量由径流量和各区域面积计算可得,边界划分如图3所示。各个月份城镇、农田和绿地的边界径流量,以及逐月湖面降雨量、湖面蒸发量和湖底下渗量,为模型基础参数。

图3 边界示意图

污染源输入参数主要考虑外源污染、互惠河补水和底泥释放3个因素,逐一确定各月污染物排放量,建立模型进行计算。

3

结果与讨论

3.1

两种方案下COD运输特性模拟

根据方案1和方案2,计算水深为2.5 m 和1.8 m 的两种浓度场,以此作为初始条件的浓度变化,添加不补水工况作为对照,计算结果如下。

(1)湖内平均水深2.5 m 的初始浓度场

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湖内CODcr 初始浓度在18~39 mg/L(图4)。琵琶湖沿岸截污工程实施,在不补水情况下(图5)CODcr浓度年平均值为20.7 mg/L。引水工程实施后(方案1,图6),琵琶湖水质改善效果明显,CODcr 浓度年平均值减小至10.3 mg/L,仅在湖的下游出现高浓度污染物,湖中部最小。水泵抽水(方案2,图7)对琵琶湖水质的改善程度并不大,CODcr 年平均浓度维持在10.2 mg/L左右。由图8可知,引水工程对水质的改善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引水工程实施8 个月后,CODcr 浓度较不补水情况下的明显下降。

图4初始浓度场

图5不补水工况下浓度场

图6方案1工况下浓度场

图7方案2工况下浓度场

图8 COD浓度变化过程

表3 COD年平均浓度

(2)湖内平均水深1.8 m 的初始浓度场

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湖内COD 初始浓度在20~60 mg/L(图9)。与湖内水深为2.5 m时相比,由于初始浓度更高,不补水情况下年平均浓度增大至23.1 mg/L(图10),为IV 类水。方案1、2 下的COD 年平均浓度(图11和图12)分别为10.9、10.8 mg/L。COD 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深为2.5 m 时的一致(图13)。

图9初始浓度场

图10不补水工况下浓度场

图11方案1工况下浓度场

图12方案2工况下浓度场

图13 COD浓度变化过程

表4 COD年平均浓度

3.2

两种方案COD浓度差评价

方案2 与方案1 相比,CODcr 浓度变化量在-0.75~0.75mg/L,呈上游水泵附近浓度增加量最大,下游水泵处浓度减少量最大,且湖东侧浓度增加量大于西侧,这是由于下游泵站抽来的高浓度(湖出口附近)水在逆时针沿岸流作用下沿右岸向下游输运,湖中部浓度等值线趋于与岸线平行。由于下游污染物浓度高于上游,加设循环水泵站后,由下游泵站抽得的高浓度水输入上游,反而增加了上游的污染物浓度。水泵的设置虽减小了下游浓度,但导致湖上游浓度增加,并没有起到明显降低湖内污染物浓度的作用。

3.3

经济分析

对两个方案的工程建设费和年运行成本进行经济分析(表5),结果表明方案2的工程建设费以及年运行成本均高于方案1。

表5 方案经济性比较

4

结论

通过MIKE21水动力模型计算,以COD为例,加设内循环水泵站对琵琶湖水域水质的改善程度较为有限,仅对下游水质起略微改善作用。从方案1来看,生活污水纳管和互惠河引水工程措施保证琵琶湖水域水深2.5 m显著提高琵琶湖水质。另增加内循环泵站,需额外增加、初期投资和运行费用。因此,综合考虑工程效果和工程造价,推荐实施方案1。

推荐参考

郁片红. 基于MIKE21水动力模型的琵琶湖内循环方案[J]. 净水技术, 2018, 37(7):108-113.

Yu Pianhong. Internal circulation scheme based on MIKE21 hydrodynamic model in Pipa Lake[J].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8, 37(7):108-113.

公众号ID:sh_jsjs

净水技术

《净水技术》杂志是面向广大市政给排水、工业水处理、建筑给排水和水环境治理等行业,以宏观综述、理论研究、应用经验、工程案例和工程信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核心期刊。

市场部联系人:阮辰旼 13585990831

孙丽华021-66250061-8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