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苏州,吃江南之秋

物道君语:

苏州人,就像那小雨悄悄地下。苏州人过的,是精致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一年里苏州人吃大闸蟹的时节了。

清闲无事时,一把竹靠椅,一只木方桌,摆在自家院子里,吃蟹的美事便开始了。

苏州人吃蟹,是有“蟹八件”的。锤、剪、铲、针、钳、匙、叉、刮,整齐地码在竹盘里,放上桌面。一件件工具小巧精致,却各有各的功能,轮番使用,精心剔出每一处细小的蟹肉。苏州人愿意花上两个小时来吃一只蟹,始终正襟危坐,不慌不忙。

吃完后,还可以把蟹壳拼回一只完整的大闸蟹,然后拿菊花泡水洗手,再吃点秋天的瓜果。此时吃蟹已不单单是一种美味,更是一种精致的追求,生活的享受。

苏州人的餐桌,是最新采摘的绿茶、粘糯绵长的糖粥、各色小糕点,是每个当下最好的时节,浓缩整座苏州城的美,盛装着苏州人家的眉目气质,生活姿态。

从味觉到审美,苏州人对于吃,处处显着一份精致与讲究。

不时不食,吃出季节精致感

时值九月秋,走进苏州的老城弄堂里,会看到许多伯伯阿姨,搬着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前,他们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剥着鸡头米,这是今天早上刚从市场买回来的。

他们戴着小指套,轻轻划开褐色的外壳,掉落一颗颗圆润白嫩的鸡头米。

鸡头米难剥,力道不能过重,容易戳破里面的嫩肉,影响口感。又不能过轻,这样外壳难以剥落。但苏州人说,鸡头米就是秋天的味道。所以无论它多么难剥,总要尝过一口,才会发自内心感叹:是秋天了。

每天翻开日历,苏州人便看到了各种蔬菜鲜果,鱼虾肉酒。这种时令的精致感,有时候甚至只有一天,比如冬至的冬酿酒。

到了冬至这天,苏州所有的卤菜馆都排起了长队,人们都准备打上一瓶冬酿酒带回家。到了夜里,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菜前,端起小碗,喝一口冬酿暖暖入胃。苏州人说,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到第二天,冬至已过,全城便看不到冬酿酒的影子了。苏州人喝冬酿,仅此一天。

对于苏州人来说,食物就是季节。苏州作家陆文夫曾说道:“四时八节都有时菜,如果有哪种时菜没有吃上,那老太太或老先生便要叹息,好像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舒畅,总是缺了点什么东西。”

这不仅仅是苏州人味觉上的挑剔,也是几代人用一季一时不同的食物,来标记流年岁月的转瞬即逝,记忆春夏秋冬的不同念想。

苏州人的四季不再是干巴巴的一张日历纸,因为有食物的标记,它飘进了真实的生活里,让苏州人的生活变得更有色彩,让苏州人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待。

审美,是一种精致的追求

苏州菜精致,不仅在于精致的季节感,更重要的是:好看。

陆文夫说苏州菜,“红黄白蓝色彩斑斓,龙凤呈祥形态各异。”他说的是苏州糕点。而苏州糕点又以船点的造型最为极致。

船点起源于明清时期,那时候,文人墨客们常常在苏州城外乘画舫,游太湖,吟诗作赋。苏州船点,不是为了饱腹的,而是文人们赏湖游玩间一种风雅的助兴。苏州水的滋养和文人的审美,不动声色地赋予了船点一股“阳春白雪”的气质。

船点小巧,糯米粉揉成面团,切成一个个,不到掌心大小。船点大师们却能用手中的各种“兵器”,把它们做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食客精致的美感享受。

船点以动物和植物为两种形态,动物为咸馅,植物为甜馅。金鱼的眼睛圆鼓鼓,身上的鳞片依稀可见,尾巴有飘动之感,仿佛还在水里游动。小小的一只刺猬,身上可以被剪出99根刺,玉米的叶穗楞次分明,鲜花娇艳欲滴。

这需要师傅们多年的匠心技艺,考验他们的眼力、手力,还有一分都不能少的耐心,也需要一种审美上的艺术创作。于是人们说,一道苏州船点,便是一幅艺术品。

古人们这种风雅的诗会,如今很少见了,甚至连船点也很难在苏州城内寻觅到踪影了。但是古人们在审美上的精致追求,如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般,融入了苏州人的骨子里。好看的餐具,用心的摆盘,街边小店的梅花糕点,都体现着苏州人从古而来的审美和风雅。

在餐桌上保有审美,是苏州人对精致的追求,是对好好生活的尊重。

精致感,是向往的生活

老苏州人起得早,眼睛一睁,头脑里便闪出一个念头:快去吃头汤面!

于是穿戴整齐出门,走去最熟悉的那家面馆,往店里一坐,喊道:“来一碗爆鱼面,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这时面馆刚开门,锅里清水下的第一碗面,放上四方的八仙桌,冒着热气。吃起来清爽、滑溜,没有一丝面汤气。

面馆里时不时传出一声声的吴侬软语,酥酥软软的,拂过人们的耳旁,化成了风。

往店门外望去,粉墙黛瓦始终缄默无言,陆续走过的人们仿佛从未惊扰过它们。一天里头,生活烟火气最先从各个小馆子里腾腾冒出。此时,吃下这样一碗头汤面,才能让老苏州人觉得精神抖擞,美好的一天便这样开始了。

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本来是寻常细碎的琐事,但苏州人,却将这最寻常的日子过得仔仔细细,精致细腻。

苏州人不急躁,他们愿意花费许多时间、智慧和耐力,去研究食物的味觉和视觉密码。苏州人也不张扬,大运河和太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物产富足,已经唱响了那么多年,他们自有自好好生活的底气,日子悠悠哉哉,悉心而过便是了。

苏州人追随自然的脚步,准确地把住时令的根,用心地把春夏秋冬吃进胃里。他们注重食物的审美,用心坚持一种赏心悦目。

苏州菜精致的背后,是苏州人对生活用心的态度,是苏州人那种充满诗性的生活。

图|别梦寒 ©

我们常常说,一部姑苏城,半部江南诗。从古至今,苏州是许多人心中的江南梦,从帝王、文人、退隐的官僚,到今时今日的现代人。

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古城里没有什么喧嚣的车水马龙,河岸悠长,流水清秀,巷子静谧。这里,是人间的温柔富贵乡,是许多人想要奔赴的一个梦。这里,有着真实平凡的人间烟火,却也有着超越平凡的诗性。就像叶正亭说的那样,苏州人,就像那小雨悄悄地下。苏州人过的,是诗意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说向往苏州、向往江南,其实是向往一种诗性的生活状态。我想,今日当我们提起苏州人精致的吃食,苏州人对待生活的用心时,也可以试图跳开地理的限制。

苏州不仅仅只是苏州本身,也可以是人们心中对诗性生活的一种追求。回到长久生活的地方,回到既定的日常,当我们为自家餐桌铺上雅致的桌布,摆放好精致的餐具,认真对待生活里的每一餐,或许,这也很苏州。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0)

相关推荐

  • 去苏州吃吃吃,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苏州城,不止美食,连空气都是甜味的. 这里的人们最擅长从美食中获得治愈,从面食到苏帮菜,从汤包到生煎-- 每种味道,都散发着江南水乡独有的精致. 闻着甜丝丝的空气,在江南的古街里悠哉地走走逛逛,边吃边 ...

  • 这个人用30多首《忆江南》,把苏州写活了

    苏州物埠民丰,多出文人名士,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诗词佳句.撇开知名度不谈,要说最了解,写得最系统.最深入的苏州诗词,还数清朝一个不甚出名的诗人:沈朝初,他写的<忆江南>系列. 沈朝初,土生土 ...

  • 与苏州相比,其他地方的生活都是凑合

    旅行的最高境界,是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千百年来,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写尽了人们对苏州的向往. 就像余秋雨曾在<白发苏州>中说的: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 ...

  • 又到了去苏州吃三虾面的季节……

    每年端午前后,太湖的湖虾开始抱卵,迎来了虾生中的高光时刻,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这就又到了去苏州吃三虾面的季节. 动物的卵子,照理说应是"虾子",但是苏州人喜欢写成"虾籽 ...

  • 走,去苏州吃面

    提起面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通常是北方,兰州牛肉面.岐山臊子面.北京炸酱面,还有山西刀削面,而"江南"与"面食"似乎很难划上等号.其实在苏州,一碗娟秀素雅的苏式面 ...

  • 《上海陈女士去苏州吃汤圆逃票118次,被传唤!》

    <上海陈女士去苏州吃汤圆逃票118次,被传唤!> 上海有位陈女士, 年纪不小快六十, 从小就爱吃汤圆, 坐火车到苏州吃, 这天出站过闸机, 民警拦住不出去, 涉嫌逃票被传唤, 原来逃票百多 ...

  • 上海女子乘火车专程去苏州吃汤圆,逃票118次终被抓

    因为爱吃苏州的汤圆,同时省下往返的车费,年近六旬的女子陈某5个月内竟然逃票上百次,隔三差五便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苏州.近日,上海铁路公安处苏州站派出所就破获了这样一起案件. 1月19日上午8点40分左右 ...

  • 上海女子乘火车专程去苏州吃汤圆 逃票118次终被抓

    时间:2021年01月26日 19:03:42 中财网 因为爱吃苏州的汤圆,同时省下往返的车费,年近六旬的女子陈某5个月内竟然逃票上百次,隔三差五便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苏州.近日,上海铁路公安处苏州站派 ...

  • 去蘇州,吃江南。

    春天的江南,总给人间以无限诗意. 斜风细雨是诗,长堤烟柳是诗,春江桃花也是诗,而枕水人家,就是江南春这篇诗章的韵脚,押在光景明媚的时节.这时节,最叫人眼馋的地方,莫过于水墨缱绻的苏州了. 苏州人就这样 ...

  • 给想去苏州的姑娘20条建议

     另一半星球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姑苏城流浪的蛙蛙 苏州!姑苏! 说起来,苏州真的是一个适合女孩子去旅行的地方. 且不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这里的赞赏. 单是它的诗意,就让人恍然忘人间. 苏州从 ...

  • 忽然,想去苏州了

    外卖红包 美团/饿了么/最高/66元 作者:星球菌 来源:另一半星球(ID:TravelTV) 苏州,凭什么是江南的极致? 江南六大古镇, 苏州有三-- 周庄.同里.甪直 江南四大名园 苏州有二-- ...

  • 去苏州旅行,游古典园林,首选这5个园子,每个都各具特色

    游江南山水,看苏州园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今天我们来聊聊苏州内最值得去看的5个园子,他们分别是拙政园.网狮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这些园林都各具特色,分布在姑苏城的每个角落,每天都挤满了来自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