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生的实话:为什么我们学不好中医,找不到好医生好病人
今天
本 期 导 读
很多人学了很多年中医,其实压根没入门。
入冬后,各地接连出现散发的疫情,最近的新闻也揪着我们牵挂的心。对未来我们依旧不能放松警惕。
健康这件事,平常我们不怎么在意,但一旦生病了,我们才知道健康的宝贵。但疾病不会侥幸放过任何一个人。因病致贫的,因病致家亡的例子太多了。
说真的,为人父母者,为人子女者,其实都该懂点医学健康知识,学好中医,不敢说直接上一线治病救人,但碰上家里人感冒、咳嗽、牙疼、腰痛等一些小问题,很多时候就帮得上忙。
但很多人会发现,自己陆陆续续也学了不少中医知识,看了不少中医书,为啥学了却总是用不上、用不对呢?
想学好中医,光努力就可以吗
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掌握什么
也就是说,找到属于自己的进修门径很关键。在确定正确的门径之后,不断努力不断实践,迟早会有所突破。
而为了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知道你学习中医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是想了解一些健康常识,懂得一点养生保健的方法,那看一看中医科普养生类的文章,基本就够用了。按着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生长化收藏,天热减被,天冷加衣。
如果你是对中医文化感兴趣,可以看看相关的文化书籍或者纪录片。
如果你是想系统地学习中医,甚至想要考取执业证书,行医治病救人,那就需要好好分析规划,准备好走完一段并不太容易的路。
身边最常见的三种学中医路径,非常值得大家参考:
1.从中医学院的教材入手
一般来说,中医院校的教材从先到后分别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黄帝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不过这一套学下来,要花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没有老师带着,一个人学下来也嫌枯燥和吃力。
2.久病成良医,自学走上了中医之路
很多人都是网络中医爱好者,有的是自己生病或者家人生病,找医生无效而返,最后自己摸索,碰上什么就学什么,逮着什么学什么,跟什么有缘分就学什么,从而走上了中医之路。
这可以说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兴趣的,通过这个缘起,找到自己和中医和生命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法门。
这样好不好呢?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很好的,顺势而为,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学习,进步一般会相对陌生的领域快。同时,以解决自己身体不适的需求作导向,解决问题的心够迫切,学习的动力足,学起来也快。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什么都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看了很多个老师,很多门课程,最后都兴趣乏乏,一部分可能是他还没有遇上属于自己的那道中医大门,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兴趣并不是真的没有兴趣,只是怕学不精、做不好。
3.学习中医经典
现在越来越多人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要振兴中医,必须回到经典上来。
可以说,如果读通了中医任一经典(现多认为中医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就相当于练武时打通人体的任督二脉,内力更胜一层,武功也大有长进。
经济学上有个「二八法则」,我们要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能起关键作用的占20%的事情,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想要学好中医,就要集中火力钻研中医经典。而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伤寒论》的学习。
每个中医人,都要学《伤寒论》
李可老先生曾经说过:「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我开始自学《伤寒论》。」
相信每一个热爱中医的人,都深深明白《伤寒论》的重要性。的确,如果学好《伤寒论》,不仅临床看病开方的能力会往前跃进一大步,而且养生和对生命的理解也会被医圣给拓宽。
是的,大家对《伤寒论》都有误解,总认为《伤寒论》就只是教开方用药的,作为中医小白或业余养生者,平常也用不上。其实不然,这本书里蕴含了很多养生的智慧。
《伤寒论》第195条:「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晕。」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病人不能吃太饱,过饱容易烦躁、头晕。这个不仅适用于病人,健康人也不应该吃太饱,以七分饱为宜。
但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火锅、烧烤、夜宵不断,很多人是营养过剩,把肠胃都吃坏了。而一旦出现脾虚,又是问医生,吃什么东西对脾虚好呢?
试想想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都要靠脾胃来运化,工作压力该有多大。那如何养脾胃呢?
《伤寒论》也说到了:「药服完后,糜粥自养。」糜粥,就是指煮得很烂的粥,是最养胃的食物。大家要知道,种子类的食物,多数都是对脾胃好的。
伤寒虽好,但不好学啊。我自己学伤寒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问题:
因为古汉语和现代语言有出入,我们和古人使用的语境不同,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阅读伤寒论,读不懂、看不懂条文的意思。
真正的《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了,现在的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桂林古本《伤寒论》等等,到底谁才是正传?
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太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该听谁的?
熟读《伤寒论》后,却发现自己遇到病人抓不准辨证要点,不会用经方,或者方证是对的,但用了效果就是不明显。
......
在走了各种弯路后,很幸运我遇上了忆忘老师,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头衔,但和他一聊起《伤寒论》,我就知道他是一位明师,而且是一位有先见的老师。
他甚至直接告诉我,我过去学的《伤寒论》都是错的!
是的,有30多年行医经验的他的确有这份自信说这番话,现在很多人对《伤寒论》都有误解,而且是重重误解。
学习《伤寒论》其实要从「寒热、表里、虚实」这6个字入手,弄懂了这6个字,弄明白仲景治病的思维导图,你就懂得仲景到底是怎么思考用药,治病救人,甚至临床上遇到相应的病症,都可以拿出来直接用。
这番话对我简直是耳目一新,我过去所学居然都是误解?!如何还原回仲景时代的思维模式,如何运用伤寒思维地理解生命和看病开方?
而我尤其关心的是,在现今讲《伤寒论》的老师太多了,忆忘老师是有多大的自信和魄力,不去讲大家耳熟能详的六经辨证、方证对应,而靠着说明白「寒热、表里、虚实」6个字来还原仲景的思维导图。
在和老师进一步交流后,在听完老师硬核伤寒论系列课程内容后,我坚定了要跟着老师学习伤寒的信心。
这里也多提一句,如何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明师?我自己的体会是,不要只关注他的履历和背书,多看看老师讲了什么课,写了什么书,你能不能弄明白,是不是能用到现实中去。
有的人说,有的老师讲的内容我都看不懂,感觉就是一派胡言,事实真的是吗?
遇到这种情况,我更愿意退一步来想,也许是我们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高度,我们坐井观天,还没看到老师看到的东西。
人都是先入为主的,在我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上墨,起笔,囫囵吞枣咽下了很多理论。而现在我们遇到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怀疑,甚至会去攻击,因为潜意识里我们是要维护之前在脑子里已经有的认知。
因此,不见得是老师胡说,有可能是我们还没有悟到。
当然,如果老师讲的东西,你一点都不能弄懂明白,说明你无法吸收到这个老师的东西,那说明不适合你,还是另外找老师吧。
不过,就算找到了一位明师,也请绝对不要迷信老师权威,任何时候都存在信息不对称,也没有哪个老师是神,是十全十美的。
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是: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批判。
也许有很多人会问,有没有快速学会中医的方法或者路径,有没有高人可以介绍直接看病?
贪巧求速,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但命运馈赠的一切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中医学习没有捷径,也没有奇迹,所有奇迹都是细小努力的总和。光想着依靠别人也不是办法,自我赋能才是道理。
过去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学医呢?因为当年和我一起学医的很多人都转行了,或者对中医失望,也有很多因素包括说医疗环境不够友好,很多人敬畏生命和医学的意识缺失,现实也经历了太多太多痛苦和挣扎。
为什么还要学医,而且是学中医呢?
但到今天,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或许就是这样一段话,我忘记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
「一旦下雨,路上就有肮脏和泥泞,每个人都得踩过去。可是, 我有一条命,我愿意努力,要让这个世界的一切苦难和艰涩,从此再也没有办法伤害到他。」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