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指导思想、时代背景的变迁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课堂的教学所有活动环节紧紧围绕主线展开,“点”清“线”,依然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深层次地研读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应与孩子们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感悟,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富有个性的、主动地学习。因此,要把《道德与法治》课上出实效,就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一、明确课时目标

每个教学主题有相对应的主题目标,对于课时来说,也有相对应的课时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会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同时也会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只有设计好这一目标,教学活动才会按照这一目标进行下去。教师一定要能读懂参透教材设计并用好它。如果制定的课时目标操作性不强,就会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适合学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为了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的目标,每一环节要制定的教学任务。制订科学合理的课时目标,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高尚品德和知法懂法的人才。教学目标落实到位。环节设置针对目标各个击破,采用说、议、演、实践等方法有效落实教学,在充分的学习活动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1.新课导入

从学生所熟知的、感兴趣的为他们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走进生活。充分挖掘学生潜移默化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去质疑、去调查、去探究,作为课堂资源,课堂上的素材,基本上是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熟悉的,这样让孩子走进生活,回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使每个学生都要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2.课堂教学的组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资料搜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境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教师是全身心参与者、对话激发者,而不能游离于组织的教学过程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角色扮演、讨论、交流、总结。以导演的身份来掌控教学。只有完成了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读懂读透教材,读懂读透教学参考书,如:可以借助主持人语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留白的提示、引导、和活动图标,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

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人。

3.教学情境的设置

巧用教材内容设置出人性化的情境,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这样挖掘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从身边小事中感悟和体验,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实处。教师仅仅是一位引导者、组织者,而教学的主人依然是学生。通过实践,使孩子们获得走向他人心灵的通道,提高移情能力、社会认知的能力。

4.教学活动

重视孩子们自主的道德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现生活的美,抒发对生活的爱。在课堂教学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能让学生仅仅成为听众,做到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事态度,应组织他们多做、多看、 多参与合适的广泛的活动,考虑到学生要搜集的信息太多,教师可把学习内容分类,学生分组选择不同学习内容搜集资料。使道德与法制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亲历和体验的过程。

这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做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注重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主体性。避免了生硬的道德说教和灌输,借助多种载体和学生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升华道德情感,使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活动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游戏去理解什么是规则以及遵守规则的意义,同时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所培养的社会法治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发挥艺术表现形式在本课堂教学中的效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创设良好的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灵活选用对的教学形式为孩子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通过游戏贯穿课堂,以游戏激发孩子参与课堂。老师们所有的引导也都是贴近生活的,从生活中出發,在生活中领悟真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自主探究指建的平台。

开放性的组织课堂教学,就是以开放的氛围作为前提,并从多方位、多角度、多理念,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主题,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开放性和实践性。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生活中去。组织学生调查并利用身边的资源,从学生的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情境创设入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再在课堂中引导出孩子们交流和汇报、深入讨论、积极思考,老师应尊重学生人格,时刻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需要有助于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了资料,找到最能反映问题的内容进行汇报。

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要处理好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倾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参考资料;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667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