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埔】张恨秋:从农民铁血团走来的红四军前委政治部主任

张恨秋,青年入党, 从发展、壮大党组织,攻打反动民团, 到带军作战、领导民众建立民主政权,再到参与抗战。
他的一生,一直流淌着革命的热血。

青年入党,积极壮大党组织

张恨秋(1905—1935),原名张高同,又名张杏秋,1905年出生于大埔县西河镇麻园村。少年时代在家乡小学读书,后随父母侨居马来西亚,并在当地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他在马来西亚从事工人运动时,不幸被当局逮捕入狱。

张恨秋故居

1927年春,张恨秋被驱逐回国。他回到家乡后,便与大埔的中共地方组织取得联系,随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就任中共大埔县附城区委会负责人兼岩上支部负责人。根据上级的指示,他积极发展和壮大党、团组织,扩大农民赤卫队、铁血团等革命武装力量。

攻打反动民团,前往苏联学习

1927年9月中旬,为策应南昌起义军,张恨秋带队攻打岩上反动民团,并随南昌起义军南下潮州、汕头。
1928年3月8日,张恨秋亲自带领铁血团员数十人配合福建省平和县长乐乡农民武装攻打九峰县城。5月2日,又参加出击百侯区署,镇压了一批民愤极大的反动头子。
同年,由于形势的紧迫和革命的需要,组织上安排张恨秋去苏联学习。
不久后,设在张恨秋家里的中共地下交通联络站被发现。国民党反动军警百多人,突袭麻园村,抢劫其家财,封闭房屋。张恨秋的母亲、妻子和儿女,被迫远走他乡。

起草“敦请书”,支持毛泽东的领导

1929年,张恨秋从苏联军事学院毕业回到祖国,随后被中共中央派到江西苏区,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秘书长、政治部主任。
9月下旬,红四军召开第八次党代表大会。张恨秋参加会议并在会上发了言,他用在苏区几个月的亲自体验,说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指出了毛泽东离开红四军这段时间,指战员的思想混乱和军事决策的失当,使红四军面临着危机,解决红四军的领导权已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了。他亲自起草了一份“敦请书”,在大会上宣读,恳请毛泽东返回红四军领导岗位,以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带军作战,领导民众建立民主政权

大会结束后,他被任命为红四军二纵队党代表兼纵委书记。10月中旬,红四军三个纵队挺进东江。第二纵队在纵队长刘安恭、党代表张恨秋率领下,从福建上杭出发,经永定进入大埔青溪,在石下坝与敌军激战,纵队长刘安恭等20多名官兵牺牲。

虎市之战战场遗址

年底,张恨秋参加了红四军“九大”,也就是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旧址

1930年春,张恨秋离开军队,奉命到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工作。他领导江西南部苏区民众打击土豪劣绅,分配土地,建立各级工农民主政权,支持中央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

积极抗战,不幸狱中被害

1932年,张恨秋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因对“左”倾错误领导有异议,被解除职务,留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张恨秋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张恨秋任中共上海市委一区委书记。他发动工人参加抗日救亡及反对资本家的各种斗争。
张恨秋具有很强的正义感。1935年,因对一个交通警察欺压工人的事打抱不平,张恨秋被警方关押于狱中。
随后,被侵占上海的日本侵略军所杀害,那时年仅30岁。

信息来源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