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策略实现乡村教育优质发展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针对乡村教育的远景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这为乡村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究竟如何将国家关于乡村教育改革的规划落地?我们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为例,分析、梳理相关答案。作为一个人口大县和教育大县,博白县探索出“振兴教育—振兴经济—振兴博白”的县域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创造性开展了“点对点结伴模式”和“陪伴式教研训”等活动。在实现区域乡村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方面,博白县的实践经验蕴含了四重启示。
首先,建构县域乡村教育发展良好生态。实现县域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对乡村教育发展起着支撑与催化作用。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博白县通过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合作,于2013年5月启动了切实可行的“博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项目包括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校长培养工程、教育发展诊断以及特色学校建设工程。通过上述四大工程,博白县对遴选出的100位骨干校长和500位骨干教师进行集中研修,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校长、教师在建设县域教育良好生态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辐射到相对薄弱的地区,为县域教育发展“强筋固体”。这些骨干校长和教师也是建设优质教育生态系统的突破口,对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发挥了长久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从“外输型”转为“内生型”。教育的生机活力源自教师的生机活力,教师的生存状态决定教育体系的生存状态。专家团队在诊断博百县乡村教师与校长队伍发展“病理”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努力改变乡村教师与校长专业发展的困境。他们实施了“点对点结伴模式”和“陪伴式教研训”,促进乡村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实现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博白县注重培养区域本土专家团队,在尊重乡村教师和校长乡土知识情境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上,圆融教师、校长的专业生活与个人生活,拓宽其长足发展的路径,培养具有浓厚乡土情怀、扎根贡献乡村教育的教师和校长。
再次,构建双线多级主体联动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有专家研究发现,广西这样的西部民族地区城乡教育联动协同机制不通,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动力匮乏;乡村教师团队同质扁平发展,课堂教学目标模糊质量提升滞缓;学科教师不全,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遭遇瓶颈。针对上述问题,博白县构建双线多级主体联动机制:协同“教育厅—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三级行政力量,统合“师范高校—基地学校—实验学校”三类学校系统,探索与拓展“高校专家—城市名师—乡村教师”三大主体功能。同时,本土名师团队深入开展工作坊,实施线上线下混合研修、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协同专业活动。在此基础上,博白县通过专业制度支持、专业价值支持和专业文化支持来实现城乡教育联动协同发展。
最后,通过优化育人环境和彰显学校特色文化来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发展。博白县通过改善办学条件,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学额巩固率,引发了部分学生从县城转学到乡镇读书的“回流潮”。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博白县所遴选的37所“样本校”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全学段覆盖,有效引领全县特色学校创建。育人环境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进而构建“文化内生型”发展路径,发挥良好乡村教育文化在育人、文明与发展中绵延不断的推动力量。博白县“文化内生型”教育发展模式体现了乡村教育的自然性、本土性、开发性、融合性和自治性特点,通过本土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致力于建设有品质、有质量的乡村教育系统。
博白经验启示我们,完全可以借智借力、结合实际探寻乡村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与着力点,开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分别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22日第14版
作者:祝 刚 杨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