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一百三十九)
转:家长百事答
最能决定人幸福质量的就是两个字:确定;
父母若能帮助孩子尽早获得各个方面的确定,那就是帮了孩子一生。
人不是因为多做事而有负担感;
而是因为做的事不快乐而有负担感;
所以,对于孩子们的减负;
我们要做的并非是让孩子们不学习;
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让学习变快乐。
人在群体里最主要的私欲是:优越感;
有能力的人通过让自己变强获得优越感;
无能力的人通过让别人变弱获得优越感;
所以,在群体里常见:
进者多努力,退者多排挤。
何为学习?就是模仿!
何为教育?就是示范!
很多家长爱发脾气,并自认为自己在用发脾气来教会孩子知错和做事;
不不!孩子学会的只是:不高兴要发脾气;
因为家长所示范的没有如何做事,只有如何发脾气。
现代人最吃亏的一件事就是:不知道原来一生都要学习,以为一生都要逐乐。于是荒废了时光、走了弯路、积累了不好的习气,等到积重难返时才明白:原来快乐不取决于抓了多少东西,而取决于是否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学而无涯”和“快乐永远”其实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只是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目的。
一件事成不成,在外人看来有机遇、能力、条件、产品、管理、营销等多个要素,但对当事者而言,其实最重要的是三个字:有感觉。
这样说来就有点玄了,什么叫有感觉?怎么解释这个有感觉?用我们唯物主义有限的认知解释起来有点困难,这其实是人的“別境慧”得出的可行判断,最接近的解释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后获得的心安。
为何要行“不言之教”呢?因为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的感受、体验和认同中学会本事,就像自然而然长出来的一样;
那行“言之教”有何坏处呢?
一、知道做不到,反受其分心所累;
二、多言则斗,斗则注意力集中于瞋而忽视行。
我们所说的“不用心”,其实本质是“分辨能力”的缺失,是种力所不及。
这个“不用心”的改变,靠的不是“要求其用心”,而是创造规则保证重复练习。
在做一件未知的事时,人总会有不安,以至于人会怀疑:是不是就该不安呢?是不是就没有别的可能性呢?
那么在去吃饭的路上,饭是未知的,人会不安吗?不会!
对,也就是说:不安与否和已知未知无关,只和对这件事的本质透彻与否有关,当人对事物的本质透彻了,就不会再有不安。“透彻”,就是那个发生质变的关键“支点”。
有的人每天都在进步;
有的人十年都在原处;
差在哪?差在:收获思维!
主动经历的事要达到改变的目的;
被动经历的事要获得应得的收获;
这是收获思维,就每天都进步;
不管什么经历都只求尽快平息回归舒服;
这是度过思维,就白白受苦,仍在原处。
经任何一个事物都会有一个感受,经任何一个感受后都会有一个见解,而这见解才是经历这个事物最重要的收获。
若见解对,则此经历是善缘;
若见解错,则此经历是磨难;
所以,并非把好的事物都给孩子就是“爱”;
能通过事物把对的见解给孩子才是爱;
通过事物把错的见解给了孩子就是害;
人们都觉务实对,是因为自己会务的那个虚和这实矛盾,于是务虚就耽误了务实,成了空想不动;
但若人们能找到和务实一体的那个务虚,会发现务虚非但不耽误务实,还会让务实更喜悦、更高效、更自信、更有力;
只有务实没有务虚,人会苦;
只有务虚没有务实,人会慌;
找到一体的那个对的虚实,同时都务,既扎实进步又斗志昂扬,这个务法,于企业就叫“企业文化”,于个人就叫“使命感”;
我们育子的方式、方法、规则,看似复杂庞大,但往简单说其实也简单,就是教会孩子:心怀美好、实事求是。
为何要时时进步呢?
因为只有进步才能提升高度!
没高度时育子,孩子只是负担;
有高度时育子,孩子成为自己的帮手;
没高度时遇事,事情只是磨难;
有高度时遇事,事情是提升自己的阶梯;
由进步获高度,是化烦恼为菩提的转化器;
是什么毁了人的执行力?麻木!
麻木在日常怎么形成的?拖延!
那又是什么造成了人的拖延呢?
等待的习惯!
如何改掉等待的习惯呢?
即时反馈的规则!
事事有相应,适时有回响的即时反馈能力就叫做“闭环能力”。
抱怨命运其实就是与天道为敌;
接纳并微笑改变之,就是与天道一体;
人都应该:
让信息对等,让见解清晰,让世界明亮;
而不应该:
让信息孤立,让情绪弥漫,让世界浑浊;
拒绝这样做就两种可能:
一、保护私利;二、逃避责任;
做事的诀窍是“向上”,而不是“不向下”;
一心向上,则一定不会向下;
而若花更多心思于“不向下”,则往往耗费了大量的时光困顿于“争斗”,却远远未能触及到“向上”。
准确而高效,是唯一目标;
低效或无效,是错误存在;
想清楚这个了,就是明白!
关于“志向”这个事:
不是因为人强,所以人有志向;
而是因为人有志向,促使人变强;
不是人用“志向”为社会增加了荣耀;
而是“志向”为人增加了无穷的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