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收藏正当黄金时期
傅抱石是现代著 名画家,他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画学文献,同时加上写生实践,有着独立的画风。但是他在年轻时,却并没有正统的师承,陈履生在《傅抱石艺术综论》中是这样简述傅抱石的生平:“父傅聚和,祖籍江西新喻县北岗乡章堂村。傅抱石大名中洲,字庆远,小名长生。在章堂村当过长工的傅聚和虽然没有为他的儿子带来大富大贵,可是,他离开穷乡来到城里有了一家修伞铺,也算是为儿子创造了一种机会,这使得傅抱石能够入私塾读书。”
傅抱石在日本度过了将近三年的求学生活。但他对个人艺术创作如何受日本美术影响这一话题几未发表过正面陈述。直至1962年傅抱石到北京开会期间接受中 央美院瑞典留学生雷龙的访问时才讲道:“日本画对我也有影响。一是光线;二是颜色上大胆些了。现在看来,第 一点比较显著,在创作上注意了光线对比等等。”这段话主要还是从中国画技法革新角度谈的,所说的在光线、颜色等方面对日本画的借鉴,在其入蜀后诸多自成面貌的山水画作品中可被察知。
在傅抱石的艺术生涯中,以“抱石皴”山水与仕女人物最为著 名,树石多为山水之景,稀见独自成画,迄今可知花鸟画寥若星凤,仅《天竹》、《冬云》、《红梅》数幅,而如此件《寿桃图》,更堪称绝 无 仅 有之作。画中桃树由下斜插入画,画面中部以上,桃叶层层簇簇,色墨齐下,信笔写就,酣畅淋漓。桃实穿插其间,果实累累。画面上方的充盈与下方的留白形成强烈的对比,疏处更疏,密处愈密。《寿桃图》既取“奉桃献寿”之意,亦是傅家金玉满堂、夫妇二人得享天伦之写照。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因推崇石涛,改名为抱石。江西新喻人。20世纪中国最著 名的中国画大师之一,“新金陵画派”领 袖。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郭沫若名其画室曰“南石斋”。画史称吴昌石、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黄宾鸿为“三石两鸿”,最为今人推崇。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 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 席、江苏中国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傅抱石擅山水、人物,精篆刻,长於美术史论研究,著述颇丰。
傅抱石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我国现代“新山水画”的开拓者。他以石涛的“我用我法”为格言,勇于创新,吸纳古人绘画技法与理论精华进行绘画实践,精研中国绘画历史,为现代美术创作写出大量指导性书文,是我国20世界的画坛巨匠。
像傅抱石这般乱画之所以具有难度与高度,是因为必须把天性融入笔墨中,这在常态下又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平时脑中形成的各种规则及条条框框制约着艺术天性,使人不能自 由发挥,必须借助某种方式才能消除这种障碍。傅抱石选择了酒,只有在酒酣之时,天性才能发挥到最 佳状态,此时纵横笔墨,无拘无束,大胆而放任。恍惚之间天性与理性似断还连。满纸狂乱中又不失理法。但事物总是有个度,饮酒也应恰倒好处,真喝太多那会出佳作呢!据说有一次傅抱石在重庆时,有天晚上喝了许多酒,然后就动手作画,并边喝边画又喝了许多酒,他自觉此画气韵生动比以前都要好,乃平生杰作,醒来时再看,画面狼籍,乱不成画,原来那天大醉后信笔乱涂,满纸尽黑,无法收拾,可见真大醉后是画不好画的。学艺术需要激 情,而每人都有使自己激动的方式,或面对雄伟山水,或欣赏动人歌舞,或聆听感人音乐等,只要找到适合自己进入激 情的切合点,一样能带入忘我之境。不是每个人饮酒后都能画出好作品的,你本不善酒,非要强饮三大口也只能是头重脚轻、目眩脑晕,画出的作品也注定是“胡画”。
1954 年10 月7 日,傅抱石通过综合历代《九歌》图像,历数月惨淡经营,以册页的形式图绘《九歌》,分别为《东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以绘画的方式完成了与郭沫若的相互应和。他赋各种人物以不同的鲜明性格,或热烈奔放,或超然物外,或坚毅刚强,表现手法变化多端,构思意象新颖独特,很好地契合了屈原的诗意。在人物形象上,他依据郭沫若民歌般的白话今译做了一定的调整,具有浓郁的世俗情味。为了表达与郭沫若的积极互动,他专门绘制《湘君》《湘夫人》各一馈赠郭沫若,恭敬题款“湘君。我望着老远老远的岑阳,让我的魂灵飞过大江。抱石写郭沫若先生今译”“湘夫人。草木摇落秋风凉,洞庭湖中起着波浪。抱石写郭沫若先生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