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林:《吴文治文存》序

南京大学文学院拟将已故教授吴文治先生学术专著以外,散见于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合为一集,交付出版,来函嘱我作序。虽然我因年老力衰,已久谢绝作序之约,但对南京大学文学院之雅嘱,仍愿破例从命。这不仅因为南京大学文学院之雅嘱,唤起我对我学术研究生涯起步之所的眷恋,唤起我对扶我助我踏上学术研究之路的师友们的忆念,还由于吴文治先生是我所敬佩的学术同道。

霍松林先生

我和吴文治先生初识于1980年,是在西安芷園举行的全国唐代文学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其实,早在1980年之前,我与吴文治先生已有“神交”。吴文治先生196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柳宗元评传》、《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以其视域开阔,见解精当,知识淹博,学风笃诚,在当时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和吴文治先生谋面虽晚,我们治学的路数,却有颇多的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踏上学术研究之路的;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都对唐代文学情有独锺;于唐代文学研究,吴文治先生会心于韩愈柳宗元,我最关注白居易。而韩、栁、白既是唐代文学典范,又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大家,故而我们在文学研究的同时,又都很关注文学理论。吴文治先生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上,造诣颇深。出于教学需要,我在一段时间里,曾经下工夫钻研过文学原理。钻研文学原理时,我是把中国古代文论当作文学原理的中国表述,重点关注的。关注中国古代文论,深化了吴文治先生的韩愈栁宗元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关注,使我能在昔日强调“舆论一律”的情势下,自律而不“一律”,写出稍有新意的《文艺学概论》。故而,我和吴文治先生初次谋面,就有学术知己之感。

《吴文治文存》,吴文治著,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2005年之前是吴文治先生学术研究收获甚丰的黄金季节。1983年,吴文治先生“百尺竿头,更近一步”,推出了集多年心血的四大册《韩愈资料汇编》,先后由大陆中华书局和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以其淹博精当,普获两岸学者的好评。1987年,吴文治先生推出三大册《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如勘探细密、绘制精确的“地图”,三册在手,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判断”、“小结裹”,尽在眼中。尤让我敬服的是,1995年吴文治先生以江苏古籍出版社为依托,发愿广邀才俊,积年累月,到茫茫书海中披沙拣金,纂修《中国历代诗话全编》。并从1997年起,陆续推出十大册《明诗话全编》、十大册《宋诗话全编》、五大册《辽金元诗话全编》,在尤袤撰《全唐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之后,开出新生面。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对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建设,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研究,厥功甚伟。捧读一编编沉甸甸的巨帙,欣喜之余,热盼大功早日告成。孰料天不遂人愿,吴文治先生竟为此积劳成疾,不得不中断这项大工程。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学术史上的一件憾事。

霍松林先生手迹

这部集子里收录的,是吴文治先生学术专著之外散见于学术刊物上的单篇论文。和吴文治先生用力深厚、思致绵密的学术专著相比,这些文字反映出来的,只是吴文治先生学术研究的“速写”或“素描”。绘事中的速写、素描,当然比不得绘事中的大制作。但绘事中的速写、素描,却是画史们捕捉住的最精彩的瞬间。在那里,最能见画史们独立的眼界、独到的体悟、独特的运笔。绘事速写、素描中逼透出的精气神,在绘事大制作中未必都能见得到。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分明能看到吴文治先生在学术研究征程上不倦奋进的身影,和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领域里留下的一连串扎实的脚印。

霍松林先生

这部集子里收录的文字,发表后我陆陆续续地拜读过。此次通览,其间的真知灼见,仍如初读时一样新鲜。当然,“文运律周,日新其业”。此次通览,在个别文字的个别地方,也发现些许当初拜读时浑然不觉,今日却有几分“恍若隔丗”之感的论文撰写年代的“健全的常识”。不过,正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里说的:“每个时代都有号称‘健全’的常识”。我想,如此这般的“健全的常识”,在今日之时彦的论文中,恐怕也难以避免。从“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角度说,即便在个别文字的个别地方有些许论文撰写年代的“健全的常识”,也“不觉前贤畏后生”。

2012年中秋,霍松林序于长安唐音阁

附记:

惊悉霍松林先生仙逝,深感悲痛。2012年,我为吴文治先生整理文集,受其家属之托,想请霍松林先生赐序。考虑到先生年事已高,不敢贸然打扰,托人转告试探,没想到先生欣然答应,并很快写好。先生古道热肠,令人感佩,现刊出其当年所撰序言,以表感激与悼念之情。

苗怀明

2017年2月1日

(0)

相关推荐

  • 蒋寅|就古代文论的“转换”问题答陈良运先生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令人欣慰的进步之一,是我们终于可以进行直率的学术批评了.而令人不满足的现状之一,则是这种直率的学术批评还不能尽出于善意和学术理性.本刊今年第一期所刊陈良运先生的文章,同时给我上述 ...

  • 蒋寅|文学思想史:视角与方法——重读罗宗强先生《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提出一整套思想方法和认知模式,在知识更新的同时给人以思维方式的启发.一部学术著作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者而不是前者 ...

  • 蒋寅|拙著《学术的年轮·续编》由凤凰出版社刊行

    目次   吹万集   1-1钱钟书的道义担当及其他 1-2有待开掘的古代文论宝库 1-3清代诗学研究笔谈 1-4就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答陈良运先生 1-5就<清诗话考& ...

  • 王运熙:以求真之精神,在古典文学园地耕耘

    . . 本报记者 陈瑜               [不惧权威的治学态度]               ◆为坚持客观公允的治学立场,王运熙难免会与其他一些学者观点产生矛盾,有时也会与许多名家的意见相左 ...

  • 一心璀璨花千树——《黄保真文集》出版纪念笔谈

    编者按:<黄保真文集>出版后,影响甚大,主事者有意邀请海内学人来琼庆祝文集出版.研讨相关学术问题并怀念先生晚年风采,然时疫流行.寰宇不宁,最后只能函件往来,海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选了成复旺 ...

  • 深深的缅怀和敬意 ——《陈子展文存》整理小记

    2018年是我的硕士导师陈子展先生诞辰120 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特意赶在今年出版<陈子展文存>,非常有纪念意义.对此,我作为陈先生的弟子,首先应该向高克勤社长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的促进 ...

  • 蒋寅|程千帆教授学术之品格──《程千帆选集》评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学术事业在1957到1976的二十年间曾屡屡陷于停滞状态,无聊的政治运动消耗了两代学者最宝贵的学术青春.以至许多学者到晚年总结自己的学术历程,想编一部体现毕生 ...

  • 蒋寅|有待开掘的清代文论宝库

    一代有一代的人材,一代有一代的风气,一代有一代的学术,一代有一代的文章.以现时为座标回顾过往,文学史在人们眼中总是呈现为峰谷的起伏.文体的代兴.元代虞集曾说:"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 ...

  • 霍松林律诗佳联选

    霍松林(1921.9-2017.2),甘肃天水人.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1951年赴陕执教,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华诗 ...

  • 近代·吴文治诗词(江阴)

    吴文治,周庄南庄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肄业,东吴大学本科毕业,华北大学研究生.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著有萤窗吟稿,诗五十八首. 晓行澄锡道中 瘖马嘶残月,长途破晓霜. 疏村烟细细,平麓树苍苍. ...

  • 祝允明33岁楷书《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

    祝允明楷书<送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来源:沈周<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吴愈(1443-1526),字惟谦,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成化十一年进士,官至河南右参政.吴愈是沈 ...

  • 【书画欣赏】 祝允明33岁楷书《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

    砚田书院 传承文化 传播经典 158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祝允明楷书<送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来源:沈周<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吴愈(1443-1526),字惟谦,南 ...

  • 祝允明33岁楷书《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欣赏

    祝允明楷书<送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来源:沈周<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吴愈(1443-1526),字惟谦,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成化十一年进士,官至河南右参政.吴愈是沈 ...

  • 祝允明楷书《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

    弘治五年(1492)三月十日,长洲祝允明序. 祝允明楷书<送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来源:沈周<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吴愈(1443-1526),字惟谦,南直隶苏州府昆 ...

  • 【雅韵诗词】深切缅怀一代文学大师霍松林先生

    编者按 惊悉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先生于2月1日中午在西安辞世.因书香雅韵全体同仁对一代文学大师的文品.诗品.书品深表敬仰,故部分诗友遂以诗词竞相悼念之 ...

  • 中国诗歌报:临屏诗词创作室特辑《沉痛悼念霍松林老先生》(5)

    <中国诗歌报>纸刊选稿基地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报,中国诗歌 ...

  • 《四圣心源》吴县曹元恒序

    人之生也,不能无七情六气之感,即不能无疾痛惨怛之患.其所以济困扶危者,惟医药是赖.药有差失,生死反掌,为医者可不深念耶?念之如何?必也勤习师传以固其根本,详考古籍以核其是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加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