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时见姑苏城西北角有黑云满天,阴风滚滚,妖气压城而来。有高人夜观天象,方知竟是南京大学一众小妖精在大王苗怀明教授带领下,号称“浮生六记锵锵七人行”来此作乱也。
苏州何地?文人之一杯竹酒,隐士之一杵寒钟,游子之一纸花笺,远客之一枕旧梦也。此等佳丽地、风流乡,小妖兴风作浪之兴致不禁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沿着临水的古城街道,众妖浩浩荡荡张牙舞爪行于光天化日之下,穿行于窄巷小街。小巧的店铺里摆着苏式的糕点,斑驳的白墙上挂着老树的藤,青石的桥墩旁坐着点着香烟的老人。吴语的软腔被晴日拉长,隔着碧绿的细水荡漾。
小妖们查看妖历,得知当时之世,拙政园狮子林游者众矣,有被人捉拿之风险,而昆曲评弹博物馆,知者甚少,可令小妖显一番神通。故得大王指示,向此地去也。
到彼处 ,果真一清雅所在,喜得小妖们抓耳挠腮,题写接头暗号“锵锵七人行”于门前签名簿上,以便作法招徕各路妖魔前来。
昆曲博物馆旧时是晋商会馆听戏处,馆内设计玲珑有韵致,行到一处尽头,又见别有洞天。然而空寂无人,戏本在玻璃后寂寂地坐着,唯有悠悠唱曲声隔窗远来。
从一处狭窄楼梯登上,是一间阁楼,临窗有雅座,隔着窗纱,正可以看见对面戏台。小妖们秉持贵宾的自觉,纷纷自行赐座,仰天长笑,想当年富贵生活,不过如此。
闲坐吃些干果零食,听大王讲戏一番,始终不见有人来,楼里清凉幽静,窗外的唱曲声似乎更远了。
昆曲博物馆隔壁便是评弹博物馆,游人同样是极少。
评弹演出便在馆中,演出尚未开始,有老人坐在舞台一角调弦,铮铮的琵琶音空空地荡着。台下三三两两坐了早来的观众,也净是些老人,一壶开水一张报纸地闲坐。
一群小妖在此地成了珍稀物种,于是相对啧啧叹息,反省自己是怎么提前步入老年社会,为祖国老龄化趋势添砖加瓦的。
这一日看戏曲的服装,古旧的戏本,伴奏的乐器。柜里收着大师的艺术,耳麦里藏着天上的曲,空气里氤氲着古旧的故事。
曲牌竟然有一出叫“七兄弟”的,看得小妖哈哈大笑,自己给自己这出“七兄弟”叫上一声好。
看到陈列在馆里的名人捐赠,苗大王谈起自己的宝贝藏书。突然天上掉下一颗松果,“砰”一声砸在众人中间,抬头一看,竟是园中一颗遮天的松树作怪,众妖见有险情,连忙撤到屋檐下,一边大笑,猜想定是教授不捐出书来,令此树生气了。
出了博物馆,门口有一辆烤地瓜的铁皮车,阵阵的焦香也似场戏,说的是一折的烟火红尘。
夫南大小妖一出,本应闯荡南北,如入无人之境,令人闻之色变。无奈此日黄历多半“宜施工宜刨土”,逼得小妖们于工地之间连连逃窜。尤其遗憾的是苏州文庙也因施工不得入内,然而奈何小妖兴之所至,照吃照玩不误,更在文庙旁发现一意外宝藏——苏州中学。
小妖们掐指一算,自己似乎也是念过中学的,然而我们念的中学,是几栋挤着人的楼,一个半大操场,便可毁一个学校出来。
然而此中学,入门便是长亭碑廊,古树环合。隔墙见文庙飞檐横插碧空,临水见亭台轩榭波光满溢。图书馆外观平庸而内里古意精巧,教学楼则是大片绿草陪衬红墙的一番气派。
尤其精彩是一教室设在山上亭里,四面竹树,雕窗漏影。上下山皆经石板路从林中穿过,别有意趣。苗大王在博物馆里说道,中国人的生活便是艺术化的。似乎用在这里也颇合适。
几人转了一阵,便在一湖边闲坐。湖岸的树染了秋日的红,长枝附身贴上碧水。湖心漂着一片斑驳的木船。小妖抚今追昔,终于达成共识——原来我们都是从猪圈里走出来的学生吧!?
此处不由得叹息:噫!悲夫,苏中一游,各路妖精 ,俱成柠檬精也!
南大的小妖们有自己的修养,不能随便抓个和尚做晚餐。中午刚是一顿朱鸿兴老字号面馆,下午又磨牙吮血向另一家老字号苏州菜满江雨饭馆去也。
小妖们在大王带领下,虽然还未到雁过拔毛之化境,也把那苏州美食诸如响油鳝糊、桂花藕、蟹黄年糕、松鼠桂鱼尝了个遍。
尤其惊喜的是特价的鱼头汤,20块钱竟搬上一大锅,汤色白而浓鲜,大受欢迎。
大家吃得兴起,便开始妖话连篇规划起以后的宏图大计,诸如有一计,到每人家乡一游,然而此计有风险,或许至南方饿死一批而至北方再又撑死一批,便可玩到全体壮烈牺牲为止。
又有一计,每人点一道蝎子、蟋蟀、榴莲、臭豆腐之类恐怖物事,指一人食之,争取人人吃上自己最难接受的黑暗料理。如此大谈一番,致使众小妖笑成一片群魔乱舞的和谐景致。
吃饱喝足后暮色已降,灯笼浮上夜空,亮一片黄绿的叶。影子打在砖红的墙上,梧桐的粗干是斑驳的白。
虽然已兴风作浪一天,然而核心游览项目实则刚刚开始,本来是一次主题鲜明的浮生六记锵锵七人行,此时发现这“浮生六记”倒让“锵锵”二字喧宾夺主,不靠谱的七个人简直要忘记自己其实是专程来看戏的!
于是不靠谱的七个人又开始讨论起这场实景演出的技术问题来:是跟在演员后面边走边看?还是小火车拉着观众跟着演员跑?甚至会不会用缆绳一个个把观众吊起来悬空观看……
演出在沧浪亭,整座园林皆是剧场,曲在林间过,人在画中游,便是这个意境。
演出开始前先游园。此时夜色深了,草地都为夜色抚做浓黑细软的绸。最具匠心是那小灯,做圆球形置草地中,暖黄的光如明珠散落沧海,沉浮暗夜之中。湖水透过灯光,涨上一墙粼粼涌动的纹。
候场是在一间雅致小阁里,绿茶清如山风,质暖而醇,豆糕细如绵沙,皮冰而软,正好配此良夜。
小阁中有姑娘抱着琵琶先唱上了几曲,拿昆曲的清凉一洗远客的风尘。那声音和着水一样的清亮的琵琶语,从暖阁流出来,浮在灯火上,荡在凉风里,映在细流涓涓的低语里,在幽深的夜里转一个弯,划出一个悠长的韵脚来。此时可转出阁来,凭栏而谈,或倚廊而座,在悠渺的歌里,任秋叶满长阶。
7点钟是戏开场,果然是游客跟着演员游园一圈,且行且听。每一场景皆取景巧妙,男主人公的出场是观众立在桥上,看三白乘舟自湖上来。而芸娘出场更妙,自假山上枝叶间亮相,披着阴翳树影款款而下。观者正惊此美人如梦如烟,抬头恰见一轮白月已出。
如此移步换景,演员至湖畔便隔水而望,至假山高亭中便倚栏仰视,至小阁屋檐下便坐而近观。灯光和树影,池里的几支纤细枯荷,纸扎的椅子,盘中的蟹壳黄,处处是精致匠心。
昆曲最美是那字和字之间拉得长长的音。似乎是生魂曳出来的一缕悠渺的烟,又似乎是风里吹不断的细而晶亮的游丝;似乎是空旷山谷里拉长拉淡的回音,又似乎是淡薄晨光里舍不得醒来的清梦。
这轻而慢的声,极适合唱这一场轻而慢的故事。芸娘这个送粥的姑娘,是如此送沈复一生诗酒光阴,泉石悠游,眷侣神仙。
折辛苦劳碌为花簪衣襟上,烹悲愁烦恼为酒一壶饮下。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简淡的快慰绕过险滩巨谷,绕过离别与泪水,淘尽生命中一切巨大的悲哀,流进每一颗心的花冢。
一曲终了,观众皆被惊醒。才知故事已结束了。走出沧浪亭,月仍高悬。回首那古代的阁,见镂花的窗栏里流出一道绵而细的光,似乎藏着一夜的江南梦,让人欢喜也惆怅。过去的时代远去了,只留一缕盈盈的韵,一声长长的水磨调,让时光沉落,让无数时过境迁的故事缓缓上浮,被微亮的晨光轻抚。
“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当故乡。”或许苏州是为每一片灵魂准备的故乡。而我们,都是风尘仆仆的归来者。
贪得无厌乃小妖本色,一次旅行刚刚结束,大家已经携带着表情包,在群里又热火朝天地计划起下一次疯玩路线了!
一声“我是苏州沈三白”让我融化在这仙境般的月色中,六纸回忆诉喜诉忧诉衷肠写尽浮生悲欢离合。姑苏城南,沧浪亭畔,深情的沈复与聪慧的芸娘,那是“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的相遇相识,那是“齐眉并坐水窗前”“不负生生世世双双眷的”相爱相知,是“一人成仙,有甚意思”,二人依偎赛过快活神仙的相守相痴。浮生六记昆曲园林版的现代演绎用另一种方式展现了这对眷侣的爱情故事,移步换景的浸入式演出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却又观乎于外。一曲终了,驻足赞叹,但我似乎还不满足,我想我还在期待下一次的遇见。何其有幸,与姑苏城的初遇避开了人头攒动、浮躁芜杂得商业街区,而径直来到了昆曲、评弹博物馆,与这座城的脉搏紧紧相连。不算起眼的角落里、轰鸣的工地旁,两间博物馆倔强而优雅地伫立着,这里雅致的展馆、华美的戏台、精巧的画卷一下子便把我拉进古人极富韵味的娱乐生活中。落座,我们六人拆开几包坚果,喝几口白水,指着窗外的戏台,随着苗老师走进戏曲的繁华世界,也算是风雅一回了。何其有幸,在错过文庙的下午,与百年名校苏州中学不期而遇,这公园式的校园真算得上是一座曲径通幽的园林,爬满藤蔓的红墙、绿波悠悠的泮池、还有那藏匿在半山腰的小小诗社,让我们六人好不羡慕,调侃起自己的中学相比于此真像个“养猪场”呢!更何其有幸,在月圆的秋夜,在姑苏城南,在沧浪亭畔,在《浮生六记》,在芸娘与三郎的爱情里,与同窗、与苗老师共赏这第114场盛宴。繁如星子的地灯、甜而不腻的苏式绿豆糕、淡雅素朴的莲子水、骆驼担子里捧出的蟹壳黄,以字换浆的寒夜温暖……姑苏一日,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凛冽的风儿吹着返程的我们,但那夜姑苏的诗情画意却足以温暖我一整个冬季。师友会,完全不必拘泥于校内甚至市内,完全可以跑到其他地方,在令旁人意想不到的的地方进行令旁人意想不到的活动。——以上是本次师友会活动给我的感想。本次“浮生六记昆曲锵锵七人行”在主题上就很与众不同——七个人风风火火跑苏州去看一场实景昆曲,听“最美声音”,就我而言,闻所未闻。就活动本身,夜里的可园和沧浪亭清幽、静谧,跟唱腔宛若流水莺语的昆曲正是相得益彰,每个人都是流连忘返。对像我这样的学生而言,能从南京跑到苏州,赴一场百年情长的约,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愉悦痛快的事。避开姑苏的闹市,走进清幽静谧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和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伴着苗老师的讲解,能感受中国最美声音的沉浮以及历代大师的竭力付出;亦能从高马得先生的画作中,体验那于历史沉淀中升华的轻盈之美。朱鸿兴的面食,黄天源的糕点,甜而不腻,像苏州的水,温温润润,流过心房,留下一道浅浅的辙。探入苏州中学,一个将现代元素与名胜古迹巧妙融合的中学,傍水作亭,依山建阁,府学胜迹,史馆尊经,老树撒下一地的金黄......令多少学校黯然失色。夜入可园。笔墨纸砚齐备,行以墨换浆之乐;茶酥莲子整齐,赏琵琶珠玑之妙。待到月白风清,于沧浪亭畔回首沈复陈芸六记浮生,实不负此良夜!很高兴孩子能够参加这么多也这么有趣的师友会。孩子们能不只是在学校里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的走出去,在行万里路之中读万卷书。也很感谢苗老师,不断的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并且每次都是尽心尽力的策划着。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出行,让前进的足迹和文学的学习都不断向前!很感激女儿能在求学路上获得帮助,也很庆幸女儿能遇见苗教授这样富有才子气质与使命感的导师。真正地在外出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寓教于行,在线上交流中做的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我们也在与她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南大带给她的改变以及希望,真心地期盼她能在南大收获一段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苗老师是一位很好的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引路人。我的孩子有幸得到苗老师的教导,有了更多机会去拓展视野,开阔眼界,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主动。感谢苗老师对孩子的教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传承,博大精深,滌荡浮华,滋养正性,博古以通今,继往而开来。感恩老师给予孩子体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让孩子培养扎实的文化素养。大学里的文科生本身就不应该死读书,而是应该多到外面看看,积累到其他人很难积累到的事物。这次我女儿能去看一场昆曲,其实就是一种很难得的积累过程,对她以后兴趣的培养、见识的增长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都大有裨益。同时,大学里的教授,跟学生们最理想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教授能在游玩中让学生积累知识,是理想的状态,也是一次灵魂推动的过程。希望师友会能打破既有观念的条条框框,做到“寓教于乐”,也希望同学们能收获满满。无论对于哪一辈人,良师和益友都是最值得珍视的。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能不能遇到真诚相待的朋友,能不能遇到博学可亲的师长,是我们做父母的一直牵挂的事。我很庆幸孩子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成长,并遇到属于自己的良师益友。听说你们去了苏州,有机会去感受昆曲、评弹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自己,很少能有机会去接受这样的熏陶,更希望孩子能够多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出游,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生活,有更多知识,变得更加成熟。孩子考入南京大学,有幸遇到苗怀明导师。苗老师在群里和学生们以“大王”和“小妖”互称,诙谐,幽默,让我那习惯于严肃师生关系的孩子颇有些不适应,但这种新潮的,没有代差的朋友式称呼很快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大学教授那种高不可攀的气势。苗老师布置花式红楼作业,私下和孩子们搞表情包大赛、文院知识竞答,聊美食,讲安全,时不时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贯穿其中,既幽默又严谨,体现了大师风范,名家气派。作为家长,看到孩子们能够和老师这么愉快地相处,真的是非常感动!这也必将成为他们大学生活最难忘的一部分。当回首这段时光,他们定会无限感慨:曾有一位叱咤潇洒的大王带着他们行走四方,曾有和自己一样的小妖雀跃欢欣地去看这个深刻而美好的世界。如若说这段时光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那么这里面一定有诸多感叹号!他们感叹这段经历的充实饱满,感叹老师的可亲可敬,感叹同学的温暖纯真……总之 这段时光一定是一段值得珍惜,可待回首的日子!“吾爱吾师”,这应该是孩子们发自心底的话,希望他们可以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与情谊,更好的体验生活与人生!听闻女儿说被分配到的学业导师十分有趣,很合她的口味时还有些惊讶——她一直是一个有些害怕参与集体活动并且眼光挑剔的孩子。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前两次的出行活动她纠结再三还是和我们说决定不去。作为家长,我很无奈的同时也感到庆幸,因为在这次的苏州之旅后,她非常懊恼的决定以后都要参加。看着同学们与苗老师结伴同行,一路美食美景好戏不断,让她终于因为羡慕和期待迈出自己的第一步,我想这或许就是大学所能带来的改变。关于细节她和我们透露的不多,仅知道她参与的唯有给红楼梦人物安排专业,她很喜欢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活动,也敬佩于苗老师的奇思妙想,给这些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孩子们提供了对探索和发现的鼓励。也希望今后的活动中能见到她真正参与并融入这个学习小组中。第一次看到女儿朋友圈苗怀明导师组织的“师友会”活动推送时,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兴奋欢乐的笑脸时,我们从内心感动,一下子从就感觉与学校距离更近了,亦师亦友,大一就有幸能与大师名家近距离接触交流,亲身感受名师的个人魅力和渊博学识,这该是多么幸运和自豪的事呀!师友会也消除了我们家长对孩子们离家生活、学业的担心,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对面的人生指点,潜移默化的学术熏陶,一定会成为孩子们一生永恒而深刻的记忆,我们家长也相信孩子们今后人生之路一定会更健康、更快乐、更精彩!为南大文学院的师友会活动点赞,赞“师友会”名字好。良师益友、亦师亦友。孩子交给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我们高兴放心。赞活动安排得好。寓教于乐、轻松愉快,游览江南美景,了解风土人情,加之有名师带领,谈笑中皆含学问,润物无声,难得!做最好的本科教育,南大确实做到了!不是生硬地填鸭灌输,不是枯燥地讲座传授,也不是简单地师生互动讨论,开放性的课堂、导师亲身引导学生实地采风、实景教学,从中学学习模式直接进入研究生学习模式,学生思维方式得以彻底解放,教学相长!看到“评弹之约”和周五浮生六记观剧、活动安排、令人眼前一亮!南大教学方式创新、独特、活泼、多趣。这才是文科生最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导师的才华和理念,幽默、风趣、严肃,认真。在采风中学到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南大的教师都是名师中的名师,学生亦是精英中的精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这样的师友为伴,不愁学无所获!我喜欢女儿导师苗怀明教授的话,一本正经搞笑、认认真真读书。这体现了苗教授师友会的教学宗旨。愿女儿在南大快乐生活、勤奋学习、茁壮成长!首先感谢苗怀明教授近些天带领女儿参加“浮生六记观剧活动”,通过微信我们全家关注了活动的始终。从昆曲博物馆到沧浪亭,她一天发了数条朋友圈,分享内心的喜悦。她一心向往南大文学院,也时常提起文院的苗老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立志学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尤为重要。读书自不待言,人生不满百,古今事物可亲历者只沧海一粟,更多知识靠读书得来,才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行万里路”指社会实践。工科有工厂、车间、实验室,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文科来说,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剧场茶楼皆可变成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这样一次苏州之行,寓教于乐,轻松愉快,游览江南美景,了解风土人情,相信我们女儿会收获很多。再次表示对苗怀明教授的感谢。刊发这篇文章之前,我有些犹豫。但是在看到一些媒体有关中国大学里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报道后,我决定还是发出来。并不是我做得有多好,事实我做得还很不够,但是想用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发出如下呼吁:大学教授不仅要给本科生上课,而且要多上课。不仅要多上课,还要上好课。不仅要上好课,而且要花时间和他们多交流,带他们游玩,带他们听戏,带他们品尝美食,和他们做朋友,陪他们一起成长。这也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发起组织师友会的初衷。善待学生就是善待学校,就是善待教育,就是善待自己,就是善待中国的未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高校要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连续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才受处罚,这已经是很低的标准了,但有不少教授就是做不到。在大学做老师,当然就要给学生上课,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竟然需要教育部门以强迫的方式来实现,这让人感到悲哀。中国的大学真是病得不轻,不管问题是出在学校还是个人,这样不正常的状态必须立即改变。招生的时候吹嘘自己的学校有多少名教授,得过多少教学奖,结果学生入学之后,整整四年连这些大牌教授的影子都见不到,这算不算欺诈?文章后面刊发了十二位家长的感言,这并不是为自己脸上贴金,而是想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我们不仅要善待学生,而且也要有诚意地善待那些家长,他们交学费购买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必须对他们负责,我们必须聆听他们的声音。一所不善待自己学生的大学绝不是什么好学校,不管它得了多少大奖,有多少重量级学者,在大学排行榜上名次如何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