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亮‖“寻常/七十”——关于借对一个蹩脚的举例

“寻常/七十”

关于借对一个蹩脚的举例

刘可亮

关于借对和无情对,此前的一些基本资料介绍多有不当,甚至谬误多多。从中,可窥这方面的“授受”陷于“恶性循环”之一斑。

即以关于“借对”定义的举例来看,就明显考虑不周。

我们发现,各种版本的借对定义之后,紧接着的举例就是诗圣杜甫的一句诗。百度汉语和汉典等表述如下:

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 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即以其长度单位义与数字“七”、“十”相对。

这个举例,给很多初涉借对和无情对者带来了困惑。曾经有不少人甚至问我:这到底算不算借对?我的回答是:作为诠释基本概念的举例,应该特征鲜明、有代表性、读者易接受。它的确很不理想,给读者“添”了三重“堵”,是蹩脚的。试分析如下:

添堵之一:自对叠加借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很多联友指出:“寻常”是并列结构的词,本身是自对;“七十”从结构上来说是偏正,但两个数字也可视为“自对”。既然本身已对仗合格,就没有必要再视作借对了。

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代诗联中的数词“并列”和“偏正”之对仗比比皆是。如“二三子/五百年”。作为“偏正”结构的数词,也可视为“词内借对+自对”,从而在审美上读者会觉得与并列结构的词对仗而无违和感。

借对的本质是在以普通对仗为参照“甲义”明显不符合“词类一致”要求的前提下,倚仗“乙义”“丙义”等的“很匹配”诱发读者产生审美错觉,误以为“很工”。也就是说,只有两字或词的“甲义”的“沟壑”存在,才可能有“借”这码事,才会诱导读者去寻找它“工对”的其他理由。现在,既然你自对已经解决了词语“匹配”的问题,那很多读者就失去了寻找其他“工对”理由的动力。即使有部分读者看到了“寻”“常”乙义是量词义,与“七”“十”能产生“工对”的审美错觉的这一点,也属于“锦上添花”了。

这与下面这例很相似:

成惕轩寿黄先生君璧

明时黄绮隆天爵;

旷代丹青蔚国华。

“黄绮”为汉代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的合称。“黄绮/丹青”上下作为并列词组,本身就属于最简单的“自对”。但在本已对仗合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上下借对。

结论:这还是可以算借对,但是基于自对基础上的借对。

添堵之二:“读者认同度”低

借对和无情对追求“字字小类工对”,且特别重视读者对小类的“识别”难易度和“认同”程度。

在“甲义”明显不匹配的情况下,乙义能否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自动诱发读者身不由己地误以为“很工”,是借对成功的关键。“乙义”越匹配、越精致,且读者越能轻易识别和认同,则“自动诱导力”越强。如:

羊肠小道

驼背高僧

“道”的甲义是“道路”,但读者会身不由己地往“道士”上想。因为“道/僧”这两种人的称谓“类属”一致性非常强,且读者非常熟悉。

有些汉字虽然也在小类之列,但“读者认同度”却不高。有的汉字很冷僻,比如“斧/刘”,“刘”是古代一种兵器,读者知道者就不多;有的汉字的含义比较偏门,比如“公/草”,“草”有一个含义是“雌性的”,读者知道的也不是很多。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个知识点在古代诗家圈子里不算偏僻,今天的读者能知道的,可能略高于“斧/刘”,但比例也不会很大。

结论:选择了一个较偏冷的知识点,“读者认同度”不高。

添堵之三:“小类”不够精致

所谓“小类”,指含义相同、相反、相对、相类的一组汉字。

这其实是圈定一个较精细的范畴。同属“小类”,有的非常工致,有的可能精度还没有达到最佳。在古法视野下的“亚小类”通常被认为是“小类工对”,但其实有的“小类”尚不是最精致的,有的用今法来考察,连词性都不一样。“一/双”前者是数词,后者是形容词,我们认为很工;“独/三”我们也认为是小类,但精致度比前者要逊色一点。

统言之,区分“小类”就好比把射击靶板的中间圆圈规定为10环区,但其实还是有10.0环-10.9环的区别。

那作为匹配“借对”定义的举例,肯定要举一个10.8-10.9环的例子为宜。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此例则借用“寻”“常”的量词义来对数词义。“寻/七”“常/十”虽然也在“小类”之列,但恐怕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在10.0环-10.3环之间了。

总的来说,这个例句的“三重添堵”并非一个简单加法关系,而是加倍累积关系,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扰,的确很不理想。

其实,诗圣是善用借对的高手,他的作品中,合适用于举例的偶句多的是。比如:

本无丹灶术,

那免白头翁。(《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丹”在句中的甲义是“丹药”,借用其“红色”之义形成工对。

行李淹吾舅,

诛茅问老翁。(《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行李”中的“李”,借用其“李树”之义形成工对。

该书定价48元/本。1-2本按原价收取,邮资自付。3本及以上同址包邮,多址邮寄则包邮其一。其中,5本及以上45元/本;10本及以上40元/本。

有意购买者,可自主加入:《无情对韵》读者交流群

也可先加以下6位编撰者中任意一位为好友,再入群:

刘可亮:LKL6666666

吴小明:wu13575436168

李 永:XZLY2298

成经满:cjm307078551

张孝举:xdzxj888

雷向博:leixiangbonuo

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兼学术委主任,双峰县诗联学会顾问。是楹联学泰斗余德泉先生门下“廿四君”之一,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衔主编的《无情对韵》已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其理论专著,皆有填补空白之功,其中《对偶破缺论》首次从“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视角来立论,为传统格律文体尤其是对联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犁出了全新的路子。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编辑:李林森   徐文德

(0)

相关推荐

  • 对仗的规律及禁忌

    格律诗对仗常规是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都要求必须对仗.首联对仗没有严格要求,可对可不对.一般首联用对仗在五律较多,七律较少. 对仗的方法 对仗既要求"声对",也要求"意对& ...

  • 步莲诗钟社‖社员练笔~“向·中”凤顶格【中国楹联学会诗钟社题】

    步莲诗钟社|社员练笔-"向·中"凤顶格[中国楹联学会诗钟社题] 步莲优句 中雀李渊堪作婿,向鲈张翰竟辞官.庄泽洪 向无目的空劳命,中有诗书不枉生.杨世泽 向隅闷读吁天录,中阪幽怀击 ...

  • 【诗词微塾】对仗与合掌

    诗词微塾 对仗与合掌 1.对仗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特的格律元素.它既有事物间相对称的构形美又有声韵的音乐美.在律诗中,第二.三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即:颔联二句为一组对仗,颈联二句成一组对仗. 对仗 ...

  • 【诗词格律常识| 第5讲】格律诗的对仗

    五 格律诗的对仗 初学要旨:一是贵有新意.二是律绝之诗切忌意杂.三是词意最忌相碍与犯复.常见对仗有如下九种方式: 工对: 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做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 ...

  • 诗词格律,对仗

    对仗俗称对对子,修辞上又称对偶.律诗中的对仗,就是指一联句中上下两句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以及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联中的上句(出句)和下句(对句)构成对偶的,叫对仗句. 对仗的基本要素 ...

  • 【迎国庆有奖征文】锐亮:七十年的历程

    桃花源文轩 5.1 七十年的历程 七十年的历程 (为祖国华诞而歌) 文/锐亮 收稿:雨柔 主编:渔歌子 七十年 七十年世界风云变幻 七十年海浪滔滔 七十年长江滚滚 七十年黄河奔腾 七十年雄起的巨龙 腾 ...

  • 刘可亮‖湘潭史上联家“借对”应用赏析

    湘潭史上联家"借对"应用赏析 刘可亮 借对这一古代诗联家较为常用的手法,已被当今大陆联界基本忘却.部分接触.了解过此手法者,也多陷入了不善用.不愿用或不屑用的境地.这是不正常且令人 ...

  • 人间联话(59)刘可亮 湘潭史上联家“借对”应用赏析(上)

    [作者简介]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学术委主任.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 ...

  • 案例七十五: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成长

    案例七十五: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成长 求测人:女命,农历1989年8月20日卯时 坤造:己巳,癸酉,壬午,癸卯(空戌亥.申酉) 大运: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6岁上运) 求 ...

  • 罗亮泗之歌——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

    作者李人毅为新出版的<罗亮泗炸坦克>画集签字 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年 罗亮泗之歌 李人毅 作者自述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来到,在这些日子里,各种媒体上都在宣传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尽管大家都很 ...

  • 朱建亮(香港):七十年前的庄严宣告

    文/朱建亮 我向珠峰举手致敬 向黄河寄以深情 我向太阳伸开双臂 向朝霞悄然低吟 脑海中浮现出 无数无尽的缕缕思绪 耳腔中回荡着 历久弥新的洪亮声音 那是七十年前 天安门城楼的庄严宣告 那是五十六个民族 ...

  • 人间联话(69) 刘可亮 明代对联“借对”应用赏析 ​

    [作者简介]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学术委主任.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 ...

  • 刘可亮‖如何判断“借对”和“无情对”

    如何判断"借对"和"无情对" 刘可亮 借对,是一种构建偶句的基本对仗手法.在古代诗.联中较为常见.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密集运用借对手法得到的幽默类对联. 对于借 ...

  • 刘可亮‖无情对中借对“素材库”初窥

    无情对中借对"素材库"初窥 刘可亮 借对(本文主要探讨"借义"),创作偶句的基本对仗手法. 历史上,该手法除了密集用于无情对的创作,普通对联中也较常用,但整体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