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你到底是“有锡”还是“无锡”?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被誉为“太湖明珠”。
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武王灭纣,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为有锡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置无锡县。
此后千年,无锡县一直县制,直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无锡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以黏土矿、石灰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筑石等非金属矿为主,其次为煤、泥炭等可燃性矿产及矿泉水。黏土矿以陶土为主,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石灰石估算储量17亿吨。大理石估算储量5000万立方米。煤探明工业储量4000余万吨。
但是名叫无锡,但无锡如今是实实在在没有锡,因此便有了“无锡锡山山无锡”这句俚语。那么,无锡之名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无锡这一名称的,是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无锡,有历山,春申君岁祠以牛。莽曰有锡。”王莽篡位改建新朝后,因锡矿复出,改无锡县名为“有锡”,而刘秀推翻新莽后,又改回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
据《锡金县志》记载:周秦时代,无锡西郊的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故此地原名“有锡”。但到了西汉初年,锡矿就采掘殆尽,结果“有锡”变成“无锡”。这一传说在《东周列国志》中被加工成一则动人的故事: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命大将王翦率军讨伐楚国,驻军锡山,士兵在埋锅造饭时,突然掘出一块石碑,碑上刻着12个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当地老百姓告诉王翦,此地盛产铅锡,但近年来已经逐渐减少。王翦听了,说道:“此碑露出,天下由此渐宁矣。今后当名此地为无锡。”这一故事,反映了人民厌弃战乱,渴求安定的愿望。
也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无”是词首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他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并无实义。这些地名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
由此看来,无锡历史太过悠久,到底“有”锡还是“无”锡?竟成了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