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华:苏洵《心术》
苏洵(1009-1066),字允明,眉州眉山人。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虽屡次落第,但苦学不辍,学业大进。嘉佑初,携带儿子苏轼、苏辙赴京,被欧阳修赏识并得到欧的推荐,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并参加编修《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追赠光禄寺丞。
“三苏”之中,苏洵被称为“老苏”,其散文深受《战国策》的影响,擅长策论、史论,词锋犀利、纵横恣肆、文笔老辣、思想深刻。有《嘉佑集》传世。
心 术1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2。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3,然后可以制利害4,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5;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6,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7,严斥堠8,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9,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10,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11。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12,凡士欲愚13。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14,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15,非刘禅之庸16,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17,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18。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19,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20,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21。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22;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23,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24,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25。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26,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27,则乌获不敢逼28;冠胄衣甲29,据兵而寝30,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31。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注释】
①本文是《权书》(共十篇)中的一篇,逐节论述用兵的方法。以治心为核心,所以标题叫“心术”。
②治心:指锻炼培养军事上的胆略、意志等。
③麋:鹿类的一种。左:附近。瞬:眨眼。
④制:掌握。
⑤上:通“尚”,崇尚。
⑥怒:激发。义:道义,正义。
⑦谨:谨慎。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
⑧斥堠:古代用来了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了望。
⑨犒:犒赏,旧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将士。丰犒:丰厚的奖赏。优游:闲暇自得的样子。
⑩挫:挫折,这里指打了败仗。厉:激励。并天下:兼并天下。
11黄帝:传说中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相传曾在战争中多次取胜,打败了炎帝、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殆:通“怠”,懈怠。
12智:有智慧。严:有威严。
13欲:应该。
14委:委屈。
15邓艾缒兵于蜀中:邓艾,三国时魏国的将领,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他率兵从一条艰险的山路进攻蜀汉,山高谷深,士兵都用绳子系着放下山去,邓艾自己也用毡布裹着身体,滑下山去。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16刘禅:三国时蜀后主,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17尝:试探,检验。
18节:节制。
19沮:沮丧。
20辱:玷污。技:本领。
21支:经得起,对付得了。
22校:较量。
23角:角斗。
24抗:高,引申为突出地。暴:显露。却:退。
25狎:轻忽。堕:落。
26蜥蜴: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俗称“四脚蛇”。
27袒裼:脱衣露体。
28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相传能力举千钧。
29冠胄衣甲:戴着头盔,穿着铠甲。胄,盔。冠、衣,都用作动词。
30据兵:靠着兵器。
31以形固:指利用各种有利形势来巩固自己。以,凭借,利用。形,各种有利的形式和条件。固,巩固。
【赏析】
宋王朝自“杯酒释兵权”后,一直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出现冗官冗兵的现象,朝廷内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对外用兵(尤其对辽和西夏)是败多胜少,因此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这在有强烈责任感和爱国心的士大夫心中便固结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宋代的大散文家都有许多谈政论兵之作,体现出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深重关切。苏洵的《心术》就是他系统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的著作《权书》(十篇)中的一篇,体现了他军事思想,充满朴素辨证法的战略战术观点,不仅对军事而且对为政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特别,每段都独立谈一个问题,彼此之间仿佛没有联系,清代金圣叹说是“全学孙子文字,逐节自为段落”。其实苏洵的文章往往转折顿挫,左右萦绕,一节未了,又生一枝。这篇文章表面上看词多意杂,枝蔓横生,实际上是首尾呼应,全篇有一条主线贯穿,各节巧妙关联。首段论治心,接下三段论养士,五六段论审势,七段讲阴长暴短,出奇制胜,最后论守备。而全文都是围绕为将的心术发挥。这就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如《古文观止》所说,本文“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也。”
这篇文章涉及战争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能给人以启迪。如战争中的“义”与“利”关系,“凡兵上(崇尚)义”,指出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义之战、逐利之战,即使一时取得成功,但必将丧失长远的利益,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当今美伊战争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战无不胜。又如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与充分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之间的关系。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这与先秦时代曹刿论战中的战前中是民心所向、战时重视士气旺盛的思想相比,显得更为丰富周全。苏洵又说“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即既激发士兵为国为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又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有必胜的把握,二者相辅相成,而且只有不打无准备之战,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接着作者又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人与武器的关系: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搏斗;手中无武器,突然见到蜥蜴也会吓得变色。但是,武器本身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赤臂握剑拼命,乌获一样的大力士也不敢马上逼近;身穿铠甲酣睡,童子也敢弯弓射杀。武器只有与具有战斗力的人结合,才能发挥威力。再如战争中的阴长暴短问题;“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暴短就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进攻(像诸葛亮设空城计即一例);阴长就是有意隐匿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
文章还阐述了将智与士愚的关系,当然这种认为士兵必须愚昧、绝对服从的思想有局限性,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中,显然将与士都必须是智者才能取胜。另外,文章还对理与势,忍和勇,静和动,尝(试)敌与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提出了看法,总体上看,作者总是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战术思想,具有深刻而切合实用的特点。尤其是“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的策略,不仅对战争有意义,而且在追求事业、发展企业等方面,都具有启示意义,并具有心理学上的依据:人只有永远处于一种不满足的追求状态,才有可能永远进取。
文章的深刻思想还得力于大量排偶句的纯熟运用。在散文中运用排偶,这是宋代文赋的特点,本文不仅吸收了骈文音调铿锵、形式优美的长处;而且排偶句和长短句交替互用,又有连类引发、一气呵成的效果。像文中的名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等,这样的排偶句不仅气势充沛、音韵优美,而且富于哲理意味,内涵丰富,精炼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达力。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特别,每段都独立谈一个问题,彼此之间仿佛没有联系,清代金圣叹说是“全学孙子文字,逐节自为段落”。其实苏洵的文章往往转折顿挫,左右萦绕,一节未了,又生一枝。这篇文章表面上看词多意杂,枝蔓横生,实际上是首尾呼应,全篇有一条主线贯穿,各节巧妙关联。首段论治心,接下三段论养士,五六段论审势,七段讲阴长暴短,出奇制胜,最后论守备。而全文都是围绕为将的心术发挥。这就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如《古文观止》所说,本文“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