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深入改革给我国音像出版带来的机遇

文/杜辉

一、十八大三中全会给音像出版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

刚刚结束的十八次三中全会对于经济领域有众多重要决议。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领域改革上着重指出,要深化并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行为从新配置社会资源。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减少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源直接配置。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多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体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国有资本投资、入股国企项目。

其中对于音像出版社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的决议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2.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3.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4.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

5.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6.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7.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

二、如何利用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契机,深化改革发展进步。

1. 十八大三中全会强调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政企分离,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企业方向改革。这就给与了企业破除旧有体制束缚的机会。企业可以依据自身情况,发展需要去改革陈旧死板的管理、财务、行政、用人、薪酬等制度。而新的制度所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以及调动起的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企业由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变,也能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的提高竞争力。

2. 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引入民营资本进入某些市场领域,提出了完善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出了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和资本股份合作等形式。一方面大量新生力量的进入会加剧市场的竞争,但是国有企业相对的企业活力较低。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正可以利用自身的特殊资源、品牌、无形资产等优势,与民营企业在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增加自己的经营渠道,增加合作项目,从而拓展自己的盈利增长点。同时退出机制的完善,也将鞭策企业加速改革,加速创新,以免被市场所淘汰。

3.允许鼓励制作、出版、播出的分开,这就为企业一些经营项目环节的外包提供了政策保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资源优势、市场定位进行专业分工,同时外包的项目可以为企业节约下运营管理成本。

4. 鼓励文化作品的引进和输出,出版企业可以大力引进国外的优秀作品,同时把国内具有国际市场潜力的作品输出。在版权贸易中创造企业新的盈利点。出版企业有很多优秀资源,一直因为内部的因素未得以开发,在国家鼓励提倡的前提下,把这些资源开发利用,正好可以在少投入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5.国家对于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支持。必然会在今后的行政管理中在税收、行政管理、国家自己补贴、政府导向等等方便给予支持,这些政策必然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众多的机遇。

三、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如何把政策红利变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1.用人机制的改革:人才引进,打破旧有人力资源框架,注入新鲜血液。

首先,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打破企业旧有的用人模式。曾经的铁饭碗、大锅饭、半终身制模式,都已经严重的阻碍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发挥,人才的引进。只有引入新的人才,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思维,新的活力。同时新的人才使用,也需要相应的薪资、福利、培训、升迁体系和分配模式的支持。只有在分配原则上,打破平均主义,讲究多劳多得。只有在用人机制上,打破终审岗位制。让能者上,不能者退,才会真正的给企业带来活力,带来不一样的面貌。

其次,对于企业原有人员,从新进行岗位竞聘。让有能力有干劲的人上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不适合的人员进行再培训,以适应新机制和新任务下的岗位要求。对于经过培训后还不能合格的人员,则引入退出机制。当然退出机制的实行,必须要考虑维护老员工的相应利益,做好安置、补偿工作,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2.  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老国企计划经济的运营模式改为市场经济下的运营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更新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是要同步进行的,彼此之间没有先后。只有同步进行才可能落为现实。在旧有模式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才进入企业的,所以不能指望新的人才进入后再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样,没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新人进入后在改革和经营上的努力也会遭受旧有体制的极大阻碍。所以,这两项工作必须同步进行。

计划经济模式下出版企业是以产定销,编辑人员制作什么,发行人员就去销售什么。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必须改变这种模式,改为以销定产。市场上需求什么,读者需要什么,企业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人力去编辑出版相应的产品。只有这样,制作出的产品才能真正有市场,才能真正畅销。

3.  经营多元化,寻找盈利增长点:充分利用和适应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变化,产品要数字化、网络化、版权化

曾经的音像出版企业运作模式简单,只是把声光影像通过唱片、磁带、CD、VCD、DVD等载体实现传播发行。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内容的传播途径已经被彻底颠覆。传统的这些物质载体受到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巨大冲击。所以这就要求音像出版企业要从新定位,把自己从物质载体的制作商转变为内容的版权提供商。载体是因科技改变而改变的,但是不变的是内容。所以出版企业要及时的学习、了解、掌握新的技术。把内容资源应用在新的技术和载体上,只有这样企业的产品才能永保竞争力,不被市场所淘汰。所以传统的制作商要逐步的转变为版权商。把内容版权化,把销售的产品从物质转变为版权。通过任何载体也好,网络也好,只要输出的是内容是版权,那么出版企业就永远是盈利者。

4.  产品的走出去引进来:重视并开发国际版权贸易。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也有大量华人移民并定居国外。海外的华语文化圈成为新的极具潜力和能量的市场。一些传统文化、东方文化的产品在海外很受欢迎。这就为企业把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不管是产品的直接出口,还是版权的输出合作,都可以为企业创造出很大的经济收益。但是海外市场有其自己的市场规则和消费者喜好,也需要出版企业了解并尊重。这样才能把产品真正的卖出去,真正的打开海外市场。一个具有海外市场运作能力的出版社,也必然能吸引众多好的作品作者前来合作。在地球村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想让全世界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而出版企业正可以为作者来搭建这个通道,并且把内容转化为利润。

同理,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国内对于海外的文化产品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在把好的产品输出,一方面如何把海外好的产品引进来。从图书到电影,海外的优秀作品一直占据着畅销榜的重要位置,音像产品也莫不如此。所以加强海外产品的引进,在编辑力量有限和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个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5. 关注国家政策: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的走向,关注国家支持的文化项目,享受政策红利。

为了促进文化发展,国家也会相出台相应的各种扶持政策。比如文化项目的政府补贴,税收的优惠,出口的退税,行政手续费的优惠减免,贷款融资等的支持。这些都是企业可以借用的外部资源,都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运营起到关键的作用。善用国家政策,关注国家政策走向,享受政策红利,分享改革的成果。

小结:

十八大三中全会已经落幕,各种改革措施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传统的音像出版社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冲击下,生存尴尬。如何利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契机,从新定位,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成为生死存亡的关键。阅读的载体会转移,但是阅读不会改变。信息的媒介在改变,但是信息的传播不会改变。所以音像出版社如何把握出版的核心本质,如何在新形势下得以图存振兴,全赖改革切实展开和深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在市场大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作者注:

    本文写作于2013.12。当时是个人继续教育中《音像电子出版经营》科目的考试论文。共享出来,希望对其他朋友有所帮助。此文大家别鄙视,为了应付考试憋出来的,很没水准。借用一句话:总有这样两种人,吊儿郎当说着真心话,正儿八经的说着违心话

     其实对音像一点不了解,所以内容对音像出版社的针对性并不强。这些思路,理论换到那个国企身上基本都适用。这科最后总成绩84分,也算凑合吧。

    当时三中全会,为了写论文,也研究了一下各种公告文件。理论上是很不错,让人有所期待。不过现在看来,绝大部分并未落实,反而是...。

    一声叹息,既然不能改变大环境,那就在自己的小环境中,做好自己吧。大隐隐于市,静观其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