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朗读节奏和把握朗读感情;把握词人的基本生平,熟知本词写作背景;2.掌握用典的修辞手法,了解相应的典故出处;3.体会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感受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把握豪放派词风特点;教学重点:熟悉本文所用典故,理清词人用典的意图;教学难点:在掌握用典的基础上,体会词人壮志未酬情感和爱国主义思想;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程导入1、导入语:同学们知道古代最能打的文人是谁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辛弃疾。2、播放相关的小视频;初步了解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以下放在导学案中公元1161 年,金兵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领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起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杀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闯入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就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上饶,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朝日益衰败,并发生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距离起义43年)他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当时正处于抗金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反而引来降官的处分,后来他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作者简介(放在导学案中):辛弃疾(1140.5.28-1207.10.3),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爱国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词派介绍(放在导学案中):1、豪放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时则词人增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充满豪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2、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陈亮等;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纠正字音(放在导学案中)。舞榭(xiè),封狼居胥(xū),佛(bì)狸;2、音频范读,指导读法,感受情感(放在导学案中)。诵读此词开头两句音调高亢,其实壮阔,接下来音调宜稍降,语速徐缓,“想当年”三句,宜高声朗诵,下片三句音调又稍降。“北顾”后应较长停顿。下片音调宜低沉,语速徐缓,吐字有力。结尾三句音调宜稍扬,“尚”字宜重读。仄声韵脚字: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应读得干脆有力。补充注释(放在导学案中):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建安十三年即208年,孙权建都京口。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影响,即所谓流风余韵。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两寻为常,这里形容窄狭。气吞万里:豪气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可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的意思。3、分析标题(放在导学案)明确:京口:古城名,在长安南岸,即今江苏镇江。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之名是三国时期孙权所命,北宋时改称镇江而一直沿用至今。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南朝梁武帝萧衍以之为“天下第一江山”,是镇江的登临圣地。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怀古:这是一首怀古题材的诗词,即怀古伤今。多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发个人的感慨,或影射当今的现实,以借古抒怀、借古讽今。4、纵观全文,结合阅读,作者的情感是用什么修辞手法体现的?明确:用典;5、站在北固亭,你会想到什么?(自由回答)而我们的作者想到了什么?文中有几个典故?和谁有关?请找出文中依据,并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以上放在导学案)人物典故依据孙权置镇京口,雄踞一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刘裕起兵北伐,建立刘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封狼居胥拓跋焘率兵追击,建立行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廉颇一饭斗米,以示可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上表格放在PPT三、深入研读(一)齐读上片1、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①为什么怀念孙权?(孙权其人其事)②作者对孙权是怎么样评价的?找出对其的称呼——英雄;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英雄、风流——景仰之情;拓展部分: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③这样的英雄当时还能找到吗?从哪里看出来?又体现出作者什么情感?无觅、雨打风吹去——叹惋之情、英雄业绩后继无人;2、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①刘裕有何表现?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②表现了辛弃疾对其的什么情感?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威风凛凛,又有憧憬当世能有英雄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勋。4、试找出上篇两个典故的相同点。明确:①都是赫赫明主有千秋功业,表示对其赞叹与景仰;②都与京口有关,政权都在南方③都“英雄无觅”,惋惜英雄不再,功业后继无人的惋惜。5、既然都表示赞叹和惋惜,为什么要写两个人呢?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点?孙权是贵胄子弟,刘裕是寒门子弟,说明英雄不问出处。6、用这两个典的意图?借此表达了辛弃疾的什么情感?(联系南宋)正面:渴望英雄,建功立业;收复河山,统一中原。侧面:A时光如流、岁月不居。无限怅惘之感。时间一如滔滔江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巷陌”““”草树”而已。B感叹英雄,后继无人。对南宋偏安一隅痛感不满。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C虽有雄心,不遇明君。把词人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几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二)齐读下片1、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①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北伐草率鲁莽。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②他想要做什么?结果如何?封狼居胥,建立和霍去病一样的功绩。结果只是赢得仓皇北顾。③作者对北伐持什么态度?——应该北伐,但是不应该莽撞。⑤用典意图?讽劝韩侂胄不要草草行事,表现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2、拓跋焘——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①烽火扬州路和神鸦社鼓分别指什么?烽火扬州路指四十三年前辛弃疾回归南宋时经过的战火纷飞的扬州城。神鸦社鼓指现在瓜步山上佛狸祠下的歌舞升平、祭祀活动。①你更喜欢生活在战火纷飞的“烽火扬州路”还是一片祥和“箫鼓追随春社近”的“神鸦社鼓”?学生自由回答;②辛弃疾更喜欢哪一个?从哪里看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可堪回首。③为什么更喜欢烽火扬州路?因为祥和不是真正的祥和,是安于异族统治的祥和,是以中原文明坠落的可能为代价的祥和。遗民曾经也期望过,范成大《州桥》:“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只渴求有“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一天。但是希望落空太多次了,对南宋朝廷已经不抱希望,而是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他们曾经是南宋的子民。抗金前线尚且如此,更何况朝廷内部?”由此表达忧虑,警醒统治者⑤总结本句,今夕对比,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借古讽今,劝谏朝廷,忧国忧民,警示当朝;3、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文章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明确: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廉颇的处境如何?提示:英雄暮年,不被重用。(3)这整句话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有疑而问/无疑而问提示:是无疑而问。(4)既然没有疑问,如果继续写下去,你的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提示:肯定的。(5)作者的境遇和廉颇完全一致吗?不一致。廉颇尚且有人问,而辛弃疾却是没有人问了。(6)作者借用廉颇这个典故,自比廉颇,在主旨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示决心:忠贞报国、当仁不让。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立马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老当益壮、以示可用。自己虽已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发忧虑:英雄迟暮,无人赏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四、课程小结(一)用典技巧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明确:从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孙权、刘裕、扬州、佛狸祠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为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刘义隆、霍去病、廉颇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2、用典的分类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词句,目的在于加深诗词的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用典的作用(1)言简:可以使得语言凝练;(2)义丰:以少量文字传递丰富的思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正面用典反面用典孙仲谋 英雄刘裕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刘义隆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霍去病 封狼居胥烽火扬州路拓跋焘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廉颇 尚能饭本文用典情况(二)情感态度1、个人层面:壮志难酬——英雄暮年,报国无门。2、国家层面:爱国主义——为国担忧,警示朝廷,积极备战,蔑视敌人。人物事迹正面情感侧面情感孙权——英雄、风流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收复失地建功立业讽刺朝廷苟且偷安、妥协投降刘义隆——元嘉草草仓皇北顾打有准备之仗反对盲目乐观、草率出征不打无准备之仗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蔑视敌人、警醒朝廷不满朝廷苟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老当益壮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本文情感归纳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词,能熟练默写;2、课后查找资料,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感受辛弃疾的不同情感;文字、图片:腾飞中国;排版:腾飞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