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昏语||田仙峪水关的位置及田仙峪一带的早期防御态势

“哈哈,哈哈哈。。。。。。”

怎么了?

这个疯子。

谁?

那个刻舟的。

哪个刻舟的?

就是那个听雨。笑死我了,听雨,他也配?充其量就是个刻舟的。

哦,说他呀。这回是怎么回事?

这家伙信口开河,竟然无中生有,生造出一条早期长城的防线。

荒唐!还敢这样?有点像熟鸡蛋返生孵出小鸡的笑话。我倒要看看。

只见那文中写道:

上次在田仙峪顺通渔场下方,见东侧一块台地,上有小亭,下临四季水流的河道。突发奇想,抬头凝视这座亭子,驻足不前。良久,等到一中年村民,遂上前打听到:请问,这座亭子处,以前是否有一座石台,或者烽火台,或者大石堆?

有!

?!

我一时惊讶。那西侧呢?

也有!

我更惊讶了。一时语塞。等想起来再问,那村民已经走开。

毕竟这是孤证,无法予以证实。于是先继续当天的行程,且待以后再来打听。详情参见《看山看水||寻找大管仲渠,定位贾儿岭口》。

此日无事,决定继续在这一带寻找。

(一)田仙峪村史

先去村委会,看有无村史可以提供相关的信息。

村委会就在这棵大槐树后面。
(距离起点1.44km 当前海拔204m)

村史没有成书,只有墙上这些宣传资料。

村子曾用名桃峪,1998年更名为田仙峪。

村子附近有数座古砖窑,为明代烧制长城砖之用。

根据村民介绍,东侧通讯塔上方有一座,已经被拆除,外人一般分辨不出来;西侧山脚下有几座,残留有烧制的半成品或废品砖。

村北有两口泉,顺通渔场的泉为龙潭,日流量2000多吨,现在田仙峪村的饮用水就靠这眼泉水,并向下汇流成怀沙河上游的渤泉河;九神庙那条沟的泉名为珍珠泉,水量较少,但也四季不断流。

村委会门前的古槐,据说树龄500余年,应与古村古堡同龄。

(二)附近墩台的分布

村委会只有三四位妇女值班,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对附近墩台并不知情。

从村委会出来,正遇见一个年龄偏大的村民,于是上前打听,还真遇见对了人。询问是否见到附近有石台,烽火台,或者倒塌的大石堆,村民直接说话:我们叫墩台。这有点太专业了,很多村民说不上来,拿手直接指长城主线上的空心敌台,只好反复问,竟然遇见一位叫得上来墩台的古名,一定是有见识的老人。老人介绍,本村周边有数座墩台:

1、墩台1:位于村西的土山上,是最近的一座,从山跟下就可以寻路上山。

初步判断,这座墩台就是我前几天沿顺通渔场东侧登正北楼,回望时所见的那座。还有点疑问:那座墩台北侧有明显路径,南侧好登山吗?或者是否能确认是同一座?

2、墩台2:即渔场下方河道东侧山坡上,小亭子与通讯塔附近,已经被拆除,只有遗址。

3、墩台3:在稍远的东侧,有一个像倒扣着的大锅一样的山头。

这座墩台,我还是有点拿不准具体在哪个山头,咱就走着瞧吧。

4、村西的墩台,在箭扣(鹰飞倒仰)南侧,稍偏东。位于村西南那列小山上。每天看太阳落山,就从这个位置下落。

这座墩台,我也有点拿不准,毕竟那一带的山头,都有点像倒扣的大锅。

5、北沟东侧,也有墩台。

这座墩台,我想就是我不久前曾经遇到过的了,由于距离村庄近,应该是与渔场东侧墩台3命运相近,基本被拆除,只留下一点残迹。

参见《从慕田峪至贾儿岭,明长城尚未明确的事项——行走北沟一慕田峪一莲花池段》。

6、另外:渔场下方小亭子对面,西侧山坡上,没有墩台。

这有点不合常规,墩台2分布在山坡上,跟河道不远,并非座落在山头上,视角不佳,很明显不是烽火台,而是守口的敌台,守这条河道的。这种敌台,一般两侧均有,对称分布。

当然,守 口的台子,也有孤台的。还有可能是在更早的时候,最早的居民在此居住时即拆除了,以致现代居民无人见到,无人知情。

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上次只见到一座,怀疑至少一座,想不到一下子出现5座墩台的信息。

而且,我上次所见北沟的那座残台,也得到了证实。

这太重要了!多谢老乡提供的信息。

(三)西侧山跟的砖窑未能识别

于是,决定按远近次序,先走最近一座,即村西土山上的那座。

山跟下寻找,未能识别砖窑,以及未烧成的砖。

(四)寻找墩台1
沿梯田上山。

过了密集的阶坝子,就以灌木丛为主了。一直都有山径,只是有些地段灌木过于密集。

上到一处视线开阔的地方,俯视下方沟谷,可以看见通讯塔了。这条沟谷稍有点宽,在通讯塔处,山坡自然向沟中延伸,是这条河道最窄处。而通讯塔所在的台地,位置已经很低,视线并无优势,所以,这肯定不是烽火台。守在沟谷一侧,明显是为了守口的,而且,这条沟常年有水,而且水量很大,日流量超过2000吨,比九神庙那边的水量大,因此,此处很有可能就是田仙峪水关的所在地。

至于九神庙那条沟,根据卫星地图,沟谷狭窄,不易通行;长城主线上,外侧更加陡峭,不似箭口、贾儿岭口外侧平缓;在沟谷中紧要处稍加设防即可。

(距离起点2.63km 当前海拔250m)

接近山头,有一些石块,做梯田挡墙的意义不大。不过,也不好太过于联想了。

(距离起点2.66km 当前海拔258m)

山脊上偶尔还有一些石块,似无筑阶坝子的必要。而且,此处偏高,别处已经没有阶坝子了。
(距离起点2.74km 当前海拔292m)

类似的情形还有一些,不过,均比较零散。

而且,面临沟谷的一面,其实还是挺陡峭的。这种土石山,经过千万年的风化演变,一般坡度都比较和缓,沿途一直陡峭,让人想到人工干预,人工铲削。

这一段山脊,与上次行走北沟-慕田峪的那条山脊极为相似。

(距离起点2.95km 当前海拔356m)

(距离起点2.95km 当前海拔356m)

(距离起点2.99km 当前海拔357m)

走了一段以后,西侧出现更加清晰成熟的路径。

这种长城遗存,无论多偏僻,都有前人的足迹,都有先行者曾经走过,只是没有见到他们的游记而已。

(距离起点3.04km 当前海拔364m)

终于见到了墩台1。台体立面保存较好。

这个位置,正冲着墩台2遗址,即现在的通讯塔的方向。

这座台子,其实周围及台顶还是有一些灌木藤条的,只是台顶的灌木,很奇怪发芽晚些,所以在东北方向的山上远眺的时候,以为这座台子上只有荒草,没有灌木。

(距离起点3.19km 当前海拔387m)

站在台顶向北了望,正是高耸入云的箭扣那列大山。中偏左侧的较低的垭口,是箭口;左侧的高点,那座居高临下的空心敌台,是正北楼;正北楼下那面看似绝壁的山崖,就是前几天我们登上箭扣长城的山路所在。

墩台的台顶,有人立起一块石头,像是一块祭旗,或者石碑。这是驴友的行为,对长城有着很深感情的驴友,才会走这样的线路,做这样饱含深情的举动。

北侧是一个垭口,过了这道垭口,是一座几乎无法攀越的大山,天然的可以不设防的屏障。

(五)   田仙峪村西墩台是哪一座

站在台顶,向西侧眺望,不知道哪一座小山,是田仙峪村西的墩台?

(距离起点3.20km 当前海拔387m)

是比较突出的位置2处吗?还是不太明显的位置1处?

后来再次向老乡打听的时候,老乡告诉我,在北侧的大山南,第二座山顶,第一座山顶大些,墩台所在的山顶小些。按老乡的说法,位置1的可能性更大。

(六)寻找墩台2遗址

寻路下山,去寻找墩台2的遗址。

山脊上的石块。

(距离起点3.35km 当前海拔376m)

北端比土山南端的路好走多了,这边都是果园,道路比较成熟。

(距离起点3.53km 当前海拔335m)

下山经过通讯塔对面的西侧山崖,仰望了一下,无法发现西侧是否存在墩台的痕迹。

反复向多位村民打听,都是说此处没有墩台。

至于前几天遇见的村民所说西侧有墩台,或许说的是墩台1吧。

(距离起点4.07km 当前海拔236m)

于是转往通讯塔处,寻找墩台2的遗址。

小亭子与通讯塔附近,就是墩台2的遗址。如今,靠肉眼,已经无法识别任何遗像,除非了解情况的村民,或许能判断出哪些石头是原来墩台的遗存。

(距离起点4.26km 当前海拔254m)

向对面西侧山头眺望,是墩台1所在的位置。

亭子上方,村民所说的砖窑遗址,也无法辨别。即使找到位置,由于已经拆除,不知情的情况下,也是无法确认的。

(七)寻找墩台3

离开墩台2的遗址,继续寻找墩台3。

墩台2的遗址右侧,有水泥路,于是,沿水泥路上行。

墩台2上方,有个小山包,按说这不是村民所说的墩台3的所在处。不过,有路通上方,且离开水泥路,往小山包上前行。

而且,我还有个疑虑:会不会,墩台2不是在小亭子处,而是在小亭子上方的小山包上?

如果是,那小山包离下方的沟谷过远,不可能是敌台,而属于烽火台了。那么,下方的河谷处,也许就不是水关所在地。

然而,山顶除了一些零散的石块,并无明显的墩台痕迹。

——后来,从北沟下山后,再次绕道田仙峪村,再次找村民打听,以确认墩台2的遗址,是在亭子处还是上方的山头。村民肯定无误地确认,墩台2就在亭子处,在台地上,不在山顶。

就是说,墩台2是一处敌台无误。这处敌台,是守下方的河谷的。其所守卫的河谷的地段,应当就是田仙峪水关!

(距离起点4.64km 当前海拔319m)

继续上行,小山包上方,还有一个更大的山峰,倒也像是倒扣的锅。墩台3会在这座山头上吗?

上山的路径。

小山包往上,应当是有路径的。不过,直接上行似乎有些陡,而左侧山下有水泥路,是否可以切到水泥路上,更容易行走?

于是往左偏了些。

谁知这样的偏离,可吃了不少苦头。如果回到水泥路,需要切下斜坡,道路也挺陡,且要多走不少路。于是向山坡上切。但此处并非线路,即使以前曾经有人走过,如今也已经都被植被遮蔽。在藤条灌木中撕扯,行进得非常慢。

终于寻到明显的上山路径。

除了少量石头,这个山头也没有墩台的痕迹,按村民所说,墩台3是未拆除的,应当与墩台1类似。所以,这个山头不会是墩台3所在地。

(距离起点5.00km 当前海拔412m)

虽然没有什么发现,却发现这是一条成熟的山径,连接自田仙峪水关-墩台2遗址-墩台3的线路。

其外侧皆很陡峭,这种土山,土山山脊上陡峭的侧壁,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人工铲削。

(距离起点5.09km 当前海拔458m)

这一段山脊很平漫,很是奇怪。沿这条山道,可以直通慕田峪及箭扣正北楼一带。

这应当是一条古道。箭扣-慕田峪一带的敌台,多有通内侧的便门。这些便门,均通向田仙峪寨与贾儿岭城堡。这些山径,应当是古已有之。这是长城古道!

(距离起点5.19km 当前海拔457m)

墩台3在哪?是我没能识别吗?

有点气馁了,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再往前走,离牛角边都不远了。可今天的目标不是箭扣长城。独行箭扣,我也是心有担心的。

墩台3会在对面那道岭的哪个山头上吗?比如电线杆处?

如果是,看起来通过山脊,很可能有路可以通达。

于是决定继续前行。

(距离起点5.19km 当前海拔457m)

前方山头有几棵松树。

直觉告诉我,在这样的荒山上,松树并不寻常。这一带基本没有野生的松树,树龄很长的松树,一定是有来历的。

于是切上那座有松树的山峰,这棵连体松,树龄应该不小了。

(距离起点6.11km 当前海拔616m)

再往前还有路,而且竟然是现代的石块水泥路。这应该是北沟村开发旅游所修的路,一直通到牛角边东侧的长城上。

离主线长城已经没有多远,上方不再有独立的小山头,像倒扣的锅底一样的山头。墩台3肯定不在上方了。

(距离起点6.12km 当前海拔619m)

我最终决定往返程走。

站在高处,突然注意到下方一处立电线杆的小山头上,似有一个台角。

不过,这处电线杆,不是在下方所见的电线杆,那处电线杆还在下方。

拉近镜头,几乎可以确认就是一座石台。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沿石块水泥路下行,就走到了石台旁边。

爬上去,近距离观察。

台体的东南角,保存了一段较好的立面。
(距离起点6.48km 当前海拔571m)

台的西侧,有一段墙,无法定论是现代阶坝子,还是墩台附属墙体。

(距离起点6.49km 当前海拔572m)

(八)长城古道或者说贾儿岭口古道

从墩台3,往上可通箭扣-慕田峪的数座敌台。

今天所走的这条山径,沿着山脊,又有几条分叉,可以分别到达怀柔120敌台、牛角边东侧的数座敌台,包括112、111、110等敌台。其实,也有叉路可以与上次我们所走的通往正北楼的山径相通。

这就解释了,前几天在贾儿岭口观察,为什么从贾儿岭口往下方,那条沟谷冲着田仙峪方向,为何还是贾儿岭口。其实,这条山道,往贾儿岭堡的山路,比往田仙峪寨的山道更加平坦,更加好走。

(距离起点6.49km 当前海拔569m)

沿山脊往下,可通北沟村,贾儿岭城堡,亦可通田仙峪寨。

北侧是上接云天的箭扣山梁。

离开墩台3,踏上返程。

先沿石块水泥路走了一段,石块路折下下方沟谷,往北沟方向去时,我选择山脊继续下行。

(距离起点6.49km 当前海拔570m)

沿山脊的路,走起来也很轻松。前方是另一座有电线杆的山头,就是在寻找墩台3之际远眺的那座山头。

(距离起点6.86km 当前海拔503m)

这条山道,网上有个轨迹,就叫长城古道。上方正好是通120敌台,上次确定的贾儿岭口的位置;下方通北沟,再往下是贾儿岭堡。

其实,沿山脊一直向下,亦通贾儿岭口。

那天从贾儿岭口下来,按照路网,手工做了一条贾儿岭口外侧的轨迹线路。

恰好这两条轨迹可以无缝对接,珠联璧合,真是天意!真是完美!

在做出贾儿岭口的判断以后,验证了这条古道内外相通,直达贾儿岭城堡,贾儿岭口更加可以确认无误。

当然下图的轨迹,也可以按我本次的路径,继续沿山脊南下,直达贾儿岭城堡。

沿途仍然符合山脊两侧崖壁陡峭的特征。

山道上丢弃的树杖,是曾经有人沿这条路径下山的证据。

(距离起点7.21km 当前海拔456m)

对面是北沟通慕田峪的山道,那上面也有一个残台,应是被拆除后残留的痕迹。

(距离起点7.44km 当前海拔422m)

山脊上有些地段的石块,如果做为梯田档坡或者叫阶坝子,似无必要。

(距离起点7.45km 当前海拔419m)

比如这座山头上的。

(距离起点7.78km 当前海拔371m)

这一带,也不像是一条完整的防御的墙体。

不过,还是有一种隐隐的感觉。

(距离起点7.79km 当前海拔373m)

最后一个小山头,从西侧看,山坡上的一段墙,如果做为阶坝子,成本也偏高了些。

(距离起点10.12km 当前海拔191m)

放大图片的效果。

(九)田仙峪-贾儿岭一带明早期防线推测

1、明早期的田仙峪-贾儿岭一带防线

如下图所示,这些墩台,并不是简单的孤立的墩台,而是处于一条连成一线的横向山脊之上,将这些制高点连成一线,并且沿途的山脊两侧,山崖似都经人工铲削,极为陡峭。

这些由墩台相连的山脊,极似一条防线。

类似的还有大长峪堡外侧的那条山脊。

这条防线,向东接慕田峪景区内的100、101敌台之间,接慕田峪长城;向西经田仙峪村西墩台,再由山险相接,连接箭扣的鹰飞倒仰,再向西是“秦皇旧址”段古擦石口长城。

这是慕田峪-擦石口之间的明早期长城的防线。

明早期没有连续的边墙,只在重要隘口设置关口。这些关口需要得到城堡驻军的支援,因此距城堡不会太远,有限的防御力量也需要布置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而不是沿山脊全面设防。

田仙峪-北沟一带的经人工铲削的山脊,就是这种防御思路下的防线。这一带并无连续的墙体,但山脊经过人工铲削。

北沟-慕田峪之间的山脊,与此相同。

2、墩台2遗址下方的龙潭下泄的河道处应是田仙峪水关遗址

其实前面已经提到,顺通渔场下方通讯塔下的河道,应是田仙峪水关所在地。这在《昌平州志》中给出了重要的提示。

3、后期的贾儿岭口与早期的防线并不冲突

这是不同时期不同的防御思路。

(十)与此相关的明早期防线回顾

1、擦石口-驴鞍岭之间的早期防线

自箭扣鹰飞倒仰往西,有擦石口古长城、擦石口残台、御史楼残台、响水湖北2座残台、磨石口内侧早期墙体、驴鞍岭-磨石口之间早期墙体等遗存,那些遗存更加明显,是有墙体的遗存。

这些早期防线,与田仙峪-贾儿岭-慕田峪之间的早期防线相互呼应,相互印证,见证着明代长城防线的变迁。

详情见《看山看水 ║证伪一段“北齐”长城,试解大榛峪段早期明长城走向》、《看山看水||“秦皇旧址”原是擦石口长城,“耷拉边”长城并非修错:一段长城,揭开诸多谜题的钥匙》等篇内容。

2、黄花城-大长峪堡的早期防线

这段比较明显的遗存是大长峪堡、驼岭关、吹风坨南侧隘口墙,以及大长峪堡外侧山脊。

详见《看山看水||让山来作证,让水来作证——明早期的大长峪口至小长峪口一带的关防形势》、《愚者昏语||吹风坨南的隘口墙的名字——从黄花城到大长峪城》等篇。

3、北侧还有慕田峪重边

详见《看山看水||百思不得其解的莲花池村北长城,竟然是慕田峪重边》。

再加上本次对田仙峪-慕田峪一带防线的推测,基本形成了慕田峪-黄花城一带的明早期长城防线的走势图。

附:下山时经过龙潭泉水汇流的河,应当就是渤泉河,另有辛营西沟、田仙峪沟的名称,不知是否同属于这条河。

(距离起点10.30km 当前海拔188m)

在经历一个秋冬的无雨的季节,流量这么大,怪不得以前要设水关。

2021-4-28,次日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