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手下的王牌大将,护主而死,让朱棣感到前途渺茫
靖难之役是两个朱姓皇族为了争夺皇位大打出手,其实,最后的赢家朱棣是一匹黑马,一开始并没有多少胜算的。他只有自己的封国,以一隅敌天下,难度很大。而且,藩王作乱次数很多,但在此之前的大一统王朝中都没有成功的先例。然而,朱棣还是不得不反。
这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咄咄逼人,已经采用逐个歼灭的方式清理了几个藩王,接下来就轮到了朱棣,除了束手待毙,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了。另外,他的劣势很多,却并非没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将领素质。
冷兵器时代,指挥官的能力被无限放大,这就是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原本在明朝建立后,朝廷拥有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却被朱元璋一次又一次清理中凋零。相反,朱棣坐镇北平,在与蒙古人的对抗中锻炼了卓越的才能,本身就是最优秀的将领。另外,他手下的第一大将张玉,也是一张王牌。
张玉出道很早,在元朝时就已经担任了枢密院知院。当时,枢密使是由皇子担任的虚职,枢密院知院是正二品,直接掌握军权的。当然,元朝气数已尽,张玉并不能逆天改命,他被徐达、常遇春等人赶到漠北。此后,北元内部纷争,呆不住的张玉被迫在洪武十八年时,归顺了明朝。
作为降将,他当然不可能成为明初分封的大功臣,也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即便参加了洪武二十三年的那次远征,经历了捕鱼儿海的大战,他也只是封为千户,站在普通将领中仰望光芒万丈的蓝玉。那确实不是属于他时代,也没有他施展抱负的舞台。
后来,他被划分给朱棣,共同驻守北平时,才逐渐有了名气,得到了“张玉善谋,朱能善战”的评价。然而,这依然不能止渴。张玉等人对于功业名望的追逐,一点也不亚于朱棣对皇位的野心。所以,当靖难之役刚刚打响时,他就身先士卒,三日内突破九门,进而占据北平。
说是靖难,其实就是造反,这是九死一生之事,大部分的将士心里都没底,顾虑重重。他们遇到南军,心里都非常胆怯。但张玉却不同,他主张迎头痛击,迅速取得了真定大捷,俘虏了耿炳文的左右副将军李坚、宁忠,斩首三万,极大地鼓舞了燕军士气。从此时开始,燕军才普遍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
后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后,张玉又获得了郑村坝、白沟河两次重大胜利。期间,他居然抽空陪同朱棣到宁王封地,袭取大宁,收编了当时最精锐的骑兵朵颜三卫。这一系列的精彩表现,让胜利的天平逐渐倾向了燕军。
就在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张玉却意外倒下了。在东昌之战中,朱棣轻敌冒进,闯入了盛庸的圈套。张玉和朱能听说后,分兵前去救主。其实,朱能已经率先找到朱棣,并且杀出重围。但是,张玉却未能得知消息,依然一头扎进包围圈,结果战死沙场。
此前,北军一路凯歌,所向披靡,战损率很低,高级将领更是很少牺牲。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牺牲的高级将领,就是他们的中军主将。这对朱棣的打击很大,他甚至认为张玉的死就是皇天不佑,自己造反没有了前途。
在很长的时间内,朱棣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他时常流泪哀叹失去了张玉这样的良将,部下大多也不敢作声,只能陪着他哭泣。还是姚广孝站了出来告诉朱棣,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也没有时间悲痛。张玉的死固然是巨大的损失,但要让他的死价值更大化。
朱棣不愧是英主,他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厚葬张玉,以此鼓励全军。燕军士气不仅没有消沉,反而成就了一支哀兵。靖难之役后,朱棣如同他的父亲一样对功臣评头论足,对张玉高度赞扬:张玉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