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首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刘尔明作品
老村见闻
刘尔明(山西)
故乡老村是吕梁山区贫困县中的一个名声赫赫的大村庄。
距县城七公里,是通往小川和西部的要塞,有2800多户籍人口。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是典型的历史文化名村,自古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昔日的辉煌有史可鉴,民国六年县志记载,唐初、唐中叶有刘文静、刘明德、刘朝逸三人在朝野为官,职居四到二品,清正廉明,堪称一代贤臣。清光绪末年出了个天资过人、聪明绝顶的平民子弟刘洁已,17岁乡试一举成名中举,获文魁殊荣,名振三晋。
五十年代,获国务院“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先进农村”锦旗,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农业、林业多次荣获县、地、省的嘉奖,是名扬全省的红旗村。
改革开放后,开放了,社会进步了。老村的儿女胸怀大志,跳出农门,外出拼搏创业,可,老村却失去了活力,慢慢地退减了原有的辉煌。
一、荒凉村巷
老村现居住1200多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一半,年轻人都携妻带子、周游世界、经商创业、打工谋生。村巷街头偶忽见到的是步履艰难的老弱病残。旧日里为民生服务的供销社、信用社、医疗所早已撤走关门。改革开放后修建的400多户居住的30多排民居窑洞,大都空闲。街巷杂乱,荒芜草长,一派寂寞冷落,萧条景象。
昔日,村民庭院鸡飞狗叫,街坊邻居欢声笑语,村中央安装的四个大喇叭成天播放,沸沸扬扬,听喇叭是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曾记否:六、七十年代,正月闹秧歌,三四百人的秧歌队闹上七八天,把一个村庄闹的红红火火、热气腾腾。如今要组织一支百余人的秧歌队,比登天还难。曾记得农历二月、七月的两台社戏,三乡五里的人都来赶热闹,把一个戏院挤的水泄不通,如今社戏的旧规不倒,但看戏赶热闹的人寥寥可数,宽畅的戏院给老者提供了安全、宽松的看戏场所。
二、空巢老人
丽日风和、春光明媚,春日回老村,映入眼帘的是留守窝铺的大爷、大妈,为生计躬着腰在田间劳作的繁忙身影。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5岁以上,为了生活,年年岁岁,躬耕田垅,烈日晒黑了脸盘,风霜雕刻了皱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农”这词称谓他们太准确了。
中午,看望了一个几代是邻居的老人——刘大妈,她今年83岁,身体还算硬朗,老伴20年前就离开了人世。她有两子一女,都已50多岁了。两个儿子10年前就外出谋生打工。长子在北京,前两年把妻子、孩子都带走,次子在太原经商,混得不错,去年买了房,今年把家室也带走,女儿嫁在距老村15华里的小村庄,一月、四十来娘家看望老母一次,两个儿子就很少回家了。刘大妈和我叙说时双眼含泪,语调颤微地说:“我理解儿女们,都是为了生活啊!可总是担心,一旦合眼咽气,谁在身边?”像刘大妈这样的空巢老人,老村少说也有三、四十个。
三、空旷校园
老村学校是八十年代末修建的,学校地处村中心,占地面积5500多平米,东北面建有7字型两层教学楼,西南角建有教师办公室和学生住宿的两层小楼,正南戏台,东南侧建有厕所、校门。2006年正西又建了500平米的学生餐厅。宽畅的校园,标准、舒适的教学场所,是乡村学校少有的。昔日,学校兴盛时办有小学、初中、高中,有大小20多个班级,教职工有40多人,学生有750多人,歌声嘹亮、书声朗朗、生气勃勃。后来高中停办了,再后来初中班级也少了,学生也少了。县上调整学校布局后,初中撤走了,仅剩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如今偌大的校园,标准化教室全都空着,小学六个年级占用原做教师办公室的六间房子,学生总数不足50人,教师6人,且大都是临时代课教师。上课了一个教室十多个学生(有的仅几个),显得冷静、宽松。学生人数少、教师的教学没有激情,师生双方缺少活力。下课了,校园稀稀疏疏撒几个学生,空旷、冷场,无有生气。
四、牛家泪
老村改革开放前是个大点的生产大队,下设9个生产小队,每生产小队有人口二百八九,耕地七、八百亩,每生产小队有耕牛六七头,全村有耕牛60多头,每三年大队都要举办一次评牛大会。“牛是农家宝,犁田少不了”。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后,好点的庄户人家都养着牛,有古语:“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后来社会逐渐开放,人们不安于农耕,跳出农门,弃田经商,不少农家荒芜了耕地,卖掉了耕牛。
有一殷实农户,主人68岁,其妻和他同岁,因是牛年所生,男的叫贵牛,女的叫宝牛。他家一直养牛,故,村里人习惯叫他们牛家。牛家热衷农耕,每年耕种自家的30多亩地外,还要给别人耕种100多亩,生活虽然自然平淡,但舒心滋润,日子过得蛮好,近两年村里喜欢种的人用上了有政府补贴的“气死牛”旋耕机,大都将牛卖了,可牛家从来未有弃牛的想法。虽然牛老了,仅耕自家的田不合算,但饲养了20多年的老牛和他老俩口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三牛作伴,其乐融融。
可事与愿违,在深圳经商的儿子一直想叫父母随他们生活,今年几次来电话催促:要父母卖掉牛,秋收后必须到深圳。牛家俩仅一个独生子,亲子爱子,人之常情,儿子的孝顺之情更不能不珍惜。可,祖辈人生活过的故土不忍离开啊!再说,丢弃感情至深的老牛,痛心呀!这头老牛,牛家饲养有21年了,踏实执着,温顺勤勉,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是牛家的功臣。现在年轮大了,瘦骨嶙峋,圆鼓的眼球深陷眼眶,越是这样牛家俩越是爱抚、体恤老牛。听牛家夫妻俩说,老牛很有人性,似知人意,已经知晓了主人要和它离别,它也知道自己的归宿——卖给牛贩、最终到屠宰场……近几个月来,牛家三——贵牛、宝牛、老牛眼中常含着泪花。不由使人产生怜悯同情之心。
中秋节老村举行“村门楼”剪彩仪式,建门楼组织者邀我参与剪彩活动,住了一晚,半夜里,风吹杨树叶哗啦啦作响,一声犬吠从远处传来,突然醒来,睡意全无,脑海思绪返来复去,想了许多:老村,你的根须在哪里?你的乡土文化在哪里?你的魂魄在哪里?社会发展了,加速和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可老村!你却削弱了,消瘦了!
早晨起床,离别老村,晨曦中,我向老村深深鞠了一躬。再见了,老村!
【作者简介】刘尔明,男,汉族,1950年12月生,出身农家,山西临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执教为业。退休前多半年月从事县教研室中语教研工作。热衷旅游,祖国的不少名山大川留有足迹。酷爱文学,喜欢在文字间寻找乐趣。在岗时,缘于职业,撰写数十篇教学、教研论文发表于国家、省、地教育报刊。离岗后偶忽写作,亦有数十篇散文、游记、诗歌见诸于县、市、省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