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刘五福作品

老家的粗布

刘五福(河北)

种棉

我的老家地处太行山冲积平原的正定县,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类型多样,物产丰富;还是号称“花窝儿”的产棉区。在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等地区,都是是主要的产棉区。这里农民衣饰风格大多都是用自已纺织的粗布,手工做出来的中式服饰,手工纺织的“老粗布”广受称道。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的传统印记,主要体现在八十年代以前,到了现代的今天,在一些山区也不难寻觅。

至今石家庄的赞皇、井陉、平山等山区还保留着不少家庭老式织布机。用木制织布机手工纺织成的棉布,俗称“粗布”、“土布”;线染色后织成的花布,称为“土花布”、“花粗布”;现代人称其为“老粗布”。老粗布经过商业模式的包装,一下子变成了新的文化产业,变成了一种致富的新途径。

我的家乡就是在七八十年代出了名的高产棉花的正定县,县里有个永安乡,乡里有一个三角村,三角村的棉产单产就高达三百多斤,那时正定是河北省跨黄河、过长江的先进典型全国有名,非洲就有不少国家前来参观学习。

我的家乡又是正定县最北边偏远的一个人民公社,地处老磁河畔,没有好地,全是沙包漏地,这样的土壤正好适应种植棉花、花生类经济作物。从我记事时起,我们北楼村所在的三队,也是一个贫穷的生产队,干一天挣十个工分,价值一角六分钱。生产队里把村南稍好一点的地种上小麦外,要留一定数量的沙地种棉花。那时棉花的种植任务是硬性的政治任务。从种植到管理,小队里几乎倾注全体妇女都要大田里喷药、整枝、掰叉,这是一项及其繁重的劳动,在棉花地里干一天活,累的腰疼的要命,就感觉腰要断了似得。

一旦把活干到地头,不管什么地方躺下就能睡着。

到了秋天摘棉花的活也不轻松,一天家弯着腰摘棉花,累的腰更是受不了。那时队里要一二级棉,拉倒公社棉站换成钱。我记得我娘和我姐姐,更是辛苦,她们除了干对里的活,还要抓紧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在地里去拾掉在地上的棉花克桃,背回家里摘去上边的烂叶子,在房上晒干,用木棒子捶开,再去纺成线,织成布给我们做衣裳。

在我们正定一带有“一学纺棉织白布,二学裁剪做衣裳……”曾是家乡女孩儿中广为流传的童谣。在从前,女孩子七八岁学防线,十三、四岁学织布。人们称纺线多的孩子“勤力”,织布好的孩子“利索”。一个善于纺织的闺女,会受到各方面的称赞。他们也会因此得到幸福的婚姻,提高在婆家的家庭地位。

老粗布纺织的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了由弹花、纺线、拐线、染线、浆线、落线、闯杼、纫缯、织布等一系列工序。

轧花。即将籽棉脱籽。家乡人称未脱籽的籽棉为“压花”。土轧花机以硬木为架,在两根立柱之间,横向平行嵌入一根铁棍和一根木棍,两棍间隙以能卡住棉籽为准,通过手脚并动操作,使两棍反向转动,将喂进的娘花的籽挤出。即变成皮棉,俗称“缕子”,皮棉经弹花工序成为松软扑然的絮棉,俗称“穰子”。

整个织布过程工序很是繁杂。

弹花

从弹花到纺线。要用高粱莛为轴棒将穰子搓成空心的棉卷儿,人称“布积”。将布积的一头搭在锭子上,一手拧转纺车,一手捏住布积引出棉线,胳膊伸长举高,线也渐行渐长,再将纺成的线倒成线穗。从前,乡间女人几乎个个都是纺线能手。那时在我家后院有一个地窨子,专供冬天业余时间纺棉花用。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在昏暗的光线里,一直要纺到深夜,才能上去休息。

纺好线子后下一道工序就是拐线,纺好的线穗子用拐子拐成大线把子,俗称“线坯子”。因为缠在锭子上的线又厚、又密、又紧,通过拐线将线匀松,扩大了与浆水、染料的接触面,浆染时就容易浸透浆匀,线拐子为两头横木互相垂直的为工字形线拐子将线拐好。

为了把粗布织出花样,还要染线。织花布要先染线,民间多用槐米、石榴皮、蓝草、红花等土颜料,有的用黄淤泥染成紫花色。化学染料出现后,染布要加适量的盐与矾。加水染料煮好放入线坯子,一边煮一边搅动,这样才能染得透、染得匀、染得牢,不掉色。

浆线。染过以后再用面筋水或米汤浆洗以增强线的韧性。这个过程叫浆线。织白布不用染色,可直接浆线。将浆过的线穿挂在木棍上,这木棍就叫“浆线杆子。用顿线棒插入线挑的下端,双手把持木棒两头,用力下顿并使其振动,砰砰喳喳地将线顿得绷直。这一道工序一是理顺染浆过程中造成的凌乱和粘连;二是破解棉线的伸缩力,防止织成的布缩水。

浆好的线还要去落线。染浆过的线,分别做经和纬。做经的线用“旋风儿”缠绕在籆(读yuè)子上,为牵布经线做准备。这叫“落线”。做纬的部分要缠成线穗子,这叫“做穗子”。做穗子时常秫秸莛做芯,芯里嵌一枚铜钱或圈一层布卷儿,织布时掰开线穗,拿出铜钱或布卷儿,带出里面的线头,放进梭子里织布。

牵布。这是织布前极其重要的一道工序。布幅的宽窄、长短、花色、图案等,都靠这一步定夺。因此,“布”常常要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妇女来“牵”,起码要请她们盯在现场指点。牵布要选靠墙的一宽敞地方,将缠好线的篗子按顺序排列好,两头楔上木橛,使牵线呈三角形,一人牵线来回跑,两头木橛处的人负责接线,挂线、查线。

闯杼。将刷好的经线,按打谱织成图案的要求,依次穿进杼眼里, “杼”是用硬竹皮篾做成的,用它将经线一根根排好,挤紧。做这一步要很耐心,织经线的花纹更要数得十分精确,一根也错不得。

镶布。也叫刷线,这是织布前的具体准备。将经线闯杼时按预定图案排列好的顺序用竹刷子梳理,将杂乱的线顺直、粘连的线分开,使棉线平整、流畅。随刷随把线缠绕在织布机后面的线轴上。

纫缯。缯用丝线做成,是控制经线上下便于梭子从两层经线穿过的装置。有两片、四片、六片数种,花粗布的多种花纹,除了要用各种彩线外,主要要靠增加缯数。纫缯与闯杼有类似的地方,要把经线一根根分别从“缋”上穿过,如果有一根线穿错了缋,织布时就会出现错花。

织布

我娘每年织布,都要在我叔伯姐姐家去织。

她家有一台老式织布机,一个人女人织布的手艺好坏,是乡间确认一个女人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织布的人坐在“坐机板”上。脚蹬“踏板”,左手扶“杼框”,右手执梭。踏下踏板,通过缯的上下使经线交错分开,右手投梭,使纬线从经线中间穿过;左手接梭,右手抓住杼框向自己怀中方向用力扳动,以打紧纬线;然后再踏另一踏板,交叉分开经线,左手投梭,右手接梭,左手扳动杼框打紧纬线。机杼声声,形成一部独特的乐章。织白布的时候,可以一把梭织到底;织花布根据花色多少要用两把梭,三把梭,最多的时候用九把梭。各种花样的土花布,都有着浪漫的名称,也显示着农家女人心灵手巧的本事。如“顺花纹”、“横花纹”、还有小方块等等,真是花样多种。

那时家里都穷,没有钱买样布,公社里每人就发7尺三布票,每年冬天就是发了布票,也没有钱去供销社买布。自家织布是我们唯一的生活选择。

那时的生活贫穷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从穿上衣有补丁,裤子上就更多了,从屁股上有补丁,膝盖上有补丁,就是这些补丁罗一层的破衣服也舍不得扔掉,还要撕成小块布,刷上酱子摸成隔板做鞋用。

我们农家织布,以三砖的长度为一尺,俗称“三砖尺”。“每尺”约为市尺一尺二寸,每九尺为“一丈”,合市尺一丈零八寸。每四丈称一“个”布。镶布时每一丈处都用墨或锅灰抹一记号,俗称“抹墨”,每织到记号处,就称“到墨了”。因此,乡间有“到墨了”这一俗语。自家织布大体上就几个花样,有竖纹布 ,有横纹布,有交叉花纹布,大多的是平面的白布较多,这样织出来的布,可以自已任意染色。就是这样的老粗布,娘大多时候给我做的衣裳还是老式的样子,中式棉袄,打折的棉裤。等我稍大一点了,看到别人穿着西式的衣裳很是羡慕,我就多次央求娘,找找人给我也做一套西式衣裳,我记得我第一次穿上西式衣裳很是自得,穿着新衣裳在大街上来回走。

我们家乡的服饰,以粗布为原料的历史悠久,只到近代,才有了机织细布,俗称洋布。此后又逐渐有了斜纹布、条绒、平绒、咔叽等。随着纺织业及其他工业的发展,又有了的确良、绦卡、绦纶等化学纤维,以及毛料等毛纺品,毛皮及人造毛皮。服饰原料日渐其多,档次日渐其高,人们有了任意选择的余地。可是,家乡难舍“老粗布”情结。现代人又开始讲究“返璞归真”,追寻“民俗风情”。

因而,每逢冬春,乡村仍不时响起“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

他们不再是为了生计,而是变成了商机,变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传承。

2020年4月8日第四次修改

【作者简介】刘五福,男,1958年6月13日生于河北省正定县。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上百篇(首)。著有长篇小说《生命》40万字,历史随笔《中国历史警思录》28万字。二十集电视剧《北京来的检察官》。2010年获中国散文协会征文《野草》一等奖。2011年获《散文选刊》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征文《母亲的傩舞》三等奖。去年10月获石家庄日报“我心中的滹沱河”《滹沱河随想》一等奖。散文《矛盾的鲁镇》被选入高中高考阅读赏析课本。

  如果觉得好看,请您点一下“在看”↓↓

(0)

相关推荐

  • 通挽百岁老人黄咪利巧织土布裹生涯

    吃水还是家乡水, 穿衣还是土布衣: 吃饭还是家常饭, 相知还是结发妻. 当一缕线从土著织女手中如水流出,当一条深棕色纯棉土布在静美的壮乡灿然晾起,空气中散发着棉花和蓝靛特有的清香,这是乡村美丽的图景. ...

  • 老家博兴∣母亲织的老粗布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天凉了,收好夏天的寝具,拿出秋天的被褥和床单铺好.自己买的床单被罩.母亲留给我的老粗布床单,竟然与家里的暖气片颜色神奇的和谐统一.这是冥冥之中的心灵相通吗?这床 ...

  • 纺花织布的年岁

    文  原创  图  来自网络 纺花织布的年岁 看了个"故乡故事"的节目,说的是特色老土布系列产品.老土布是中国千年来特有的国粹精品,用纯棉手工织就,绿色安全.透气吸汗,还可保健养生 ...

  • 渐去的手工“牵机”“纺线”技艺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返"古",又喜欢上了纯天然绿色的"老粗布"制品.可我小的时候,身上穿的盖的铺的都 ...

  • 【大荔文学·散文·张红梅】妈妈的织布机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21 妈妈的织布机 文/张红梅 前几天姐姐家要拆房,收拾屋子的时候,从一堆旧家具底下清理出了妈妈的织布机.姐就给三哥打电话,问要不要了,这也算父母给你留 ...

  • 那些儿时传来的织布声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与织布有关的记忆,只是那时候还是太小,根本没来得及仔细观察,织布机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害怕自己写出了不确切的记忆,会贻笑大方. 今天,又是一个阴雨天,这让我关于织布的记忆再次复 ...

  • 【随笔连载】想起来油灯下摇着纺车的母亲之(八)上机织布

    (八)上机织布 制纬线(乾县人称"纬"作yu,四声,也有人叫做透小筒):是用拐子拐过后不需要洗的格子线.透小筒和透大筒大同小异,都要用棉车和线轮的,不过是在纺线的小钢锭上套着小竹筒 ...

  • 关中华县大布与“织女”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关中华县大布与"织女" 作者:杜明科 大凡度过建国前后的公民,都会记得起那时的"洋布"之说.洋布是啥?它就与& ...

  • 【149】“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刘美怡作品

    紫色的心事(外二首) 刘美怡(陕西) 很远就闻到一股甜蜜的香 我知道那是院子里的梧桐开花了 梧桐开花了,开花了 紫色花儿在阳光下大声欢笑 是谁说紫色是折叠的忧伤 看枝头怒放的那一簇簇紫色的小喇叭 是蛰 ...

  • 【162】“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冯树国作品

    公 粮 冯树国(河北) 三夏抢收抢种己经完成,农民朋友的工作已转向夏管.昔日的这个时间该是缴公粮的时间了. 公粮,是为国家交的粮食叫公粮.公粮,是国家对农村有农业收入的单位或农户征收的农业税. 记忆中 ...

  • 【160】“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赵宏制作品

    那远去的叫卖声 赵宏制(河南) 我的家乡在豫南平原一个叫下地韩的小村庄,村后的小洪河滋润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在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家乡的市场经济逐渐复苏,推车担挑.走街串巷.兜售商品的小商小贩日渐 ...

  • 【159】“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王贺锋作品

    简单的幸福 王贺锋(河南) 晚上,在外面和朋友小聚结束回到家时已经有点儿晚了,打开门进屋,客厅里柔和的灯光下,妻正在拖地,沙发上,儿子和爷爷奶奶应该正在玩着游戏,因为不时传来儿子得意的笑声.整个屋子里 ...

  • 【154】“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邱宗慧作品

    心尖上的故土-甘孜 邱宗慧(四川) 如果我是一朵云, 我愿坐落在卓达之巅. 以最纯洁的颜色, 俯瞰这座雪山, 连绵起伏! 如果我是一条鱼, 我要游过那雅砻江水. 用最美好的姿态, 将这翠绿的玉带, 永 ...

  • 【155】“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崔光鑫作品

    柱子娘 崔光鑫(山东) 柱子娘的头发一夜之间全白了 三天前,柱子生前部队三名战友出现在柱子娘的面前 一枚勋章放在国旗上 国旗盖在骨灰盒上 "大娘,我们送柱子回家!" 立正,敬礼 柱 ...

  • 【150】“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刘长锋作品

                         雄哉五虎山 刘长锋(福建) 五虎山,家乡的镇山,心中的太岳.旭日里望着你的雄姿,生命中蕴育着铮骨:风雷中听着你的咆哮,血液里流淌着豪气.多少个美丽的传说,平添 ...

  • 【148】“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陈秀芳作品

    浅夏,栀子嫣然 陈秀芳(四川) 晨,推开办公室的门,栀子花儿香甜的味儿扑鼻而来,昨天下乡,同事从农家院子里采回一大袋栀子花分发到各个办公室,单位的每个角落,沁人的气息满是润朗.一夜的清水喂养,赢弱的栀 ...

  • 【145】“早6点半”杯第二届中国精美诗文大奖赛李振伟作品

    理 发 李振伟(河南) 今天吃午饭的时候,与同事孟龙上幼儿园的三岁的儿子同一餐桌. 这小家活儿瞄了我一眼,敏锐的发现了我有点长的头发,口无遮拦的信口便道:"长毛!". 惹得她妈妈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