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4)各家论温病之热入血室、结胸、自利
先君温病笔记(14)
各家论温病之热入血室、结胸、自利
王东海
【原文】陆氏:妇人温病,经水适来,往来寒热,热入则经中断,或经水适断,邪热乘虚而入;或经不当期,为热所逼而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小腹及胁下硬满而痛,不可近,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去半夏、甘草,加生地、丹皮、归尾、桃仁、楂肉、延胡,寒加肉桂,热加生大黄。
【注释】王孟英谓热入血室有三者之别:或经水始来,为热搏结不行而中断者,当参以破血行瘀,前方加减是也;若经水适断,邪热乘血室之虚而入者,宜养营清热,犀角地黄汤加当归、川芎、红花;其热传营,逼血未至期而来者,宜清热安营,如生地、丹皮、蔗根、甘草、川芎之类。
【原文】吴瑭:妇人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注释】 此与两感证同法,辛凉解肌兼清血分者,所以补上、中焦之未备,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外热未除,里热又急,故以玉女煎加竹叶两清表里之热。
【原文】竹叶玉女煎
生石膏六钱、干地黄四钱、麦冬四钱、知母二钱、牛膝二钱、竹叶三钱。
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黄得五杯,再入四味煮成二杯,先服一杯,候六时覆之,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
【原文】热入血室,医与两清气血,邪去其半,脉数,余邪不解者,护阳和阴汤主之。
【注释】此承上条而言,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必当护养元气,仍佐清邪,故以参甘护元阳而以白芍、麦冬、生地和阴清邪也。
【原文】护阳和阴汤
白芍五钱、炙甘草、麦冬、人参各二钱、干地黄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原文】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热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之。
【注释】此热入血室之邪少虚多之时,亦以复脉为主法,脉右虚数,是邪不独在血分,故仍用参以补气,暮微寒热不可认作邪实,乃气血俱虚,营卫不和之故。
【原文】热病经水适至,十数日不解,舌痿饮冷,心中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原文】加减桃仁承气汤
大黄、桃仁各二钱、细生地六钱、丹皮四钱、泽兰、人中白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候六时得下黑血,下后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
【霖按】热入血室有四:如经水适来,为热邪陷入搏结而不行,腰胁、小腹必有牵引作痛、拒按者,当破其血结,宜清热消瘀;若经水适断而邪乘血室之空虚袭入者,宜养营清热;若邪热传营,逼血妄行,致经水未当期而至者,宜清热以安营;经水适来而病温热,病虽发而经照常自行,不必治其经血,但治其病而自愈。
盖病本未犯血室,经水自行如常,仲景所云:“勿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者,正指此也,但治法必兼少阳厥阴,故仲景刺期门而以柴胡为主方,以提出所陷热邪,或讥香岩先生畏柴胡而不敢用。然其《温热篇》一则曰:若热邪陷入与血相搏者,当从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再则曰: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小腹满痛,身重者,小柴胡去甘药,加延胡、归尾、红花,挟寒加桂心,气滞加香附、陈皮、枳壳等,观此何尝不用?
【原文】陆氏:温病表未解,大便忽泻,胸脘痞满,按之不痛,舌黄脉滑。此邪陷成痞,宜泻心汤法,苦辛通降也。
【注释】仲圣泻心汤治痞,都因误下邪陷而成,今表未解,而忽泄泻,与误下之意未远,以致表邪内陷成痞,故仿泻心法苦辛开之。
【原文】春温吐泻已多,舌光赤,呕逆不食,脉软神疲,此胃阳大伤,宜橘皮竹茹汤,和胃养液。呕不止用旋覆代赭石汤,降胃镇冲。
【注释】吐泻既多,胃气大伤。若舌干红而无苔垢,谓“镜面舌”,为胃中气液枯竭,若更呕逆不食,是胃土虚而木乘,故用半夏、党参、橘皮、甘草以和胃,麦冬、竹皮以柔肝。若呕不止,以仲圣旋覆代赭石汤,涤饮以镇虚逆。若胃中气液亏竭已极,而苔垢不生者,当大剂补气增液之品,频服自复。更有舌色淡而无热,肢冷脉微,为胃中阳气虚乏,宜丁吴理中加生姜,少佐川连而为向导。更有肝胆之火上冲而呕逆者,其气必从小腹上冲于咽,声出颇壮,脉弦目赤,消渴易饥,宜当归龙荟丸苦寒直泻厥阴之热。
《金匱》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当归龙荟丸
当归、龙胆草、山栀、黄连、黄柏、黄芩、大黄、青黛、芦荟、木香、麝香。
编者按:继《伤寒论方解》之后,《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条消息全部发送完毕。从今天起,我们将以《先君温病笔记》为题,继续推送由王东海先生整理的他父亲王济生老中医的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从“伤寒”到“金匮”再到“温病”,王老先生对经典的深刻领悟和悉心诠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底层白发医者对医道的孜孜追求。本公众号特别感谢王东海先生把他的家珍无私分享给大家。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