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伤寒论方解(二十七)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伤寒论方解(二十七)
王东海
苦酒汤
治少阴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音不出者。
半夏十四枚(洗)、鸡子一枚(去黄)。
上二味,以苦酒、半夏内鸡子壳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不瘥更作三剂。
方歌:少阴微热上蒸咽,敛疮还须醋下行,半夏微熬为取气,清咽理肺是鸡清。
方解:以苦酒而名取其敛疮、酸苦而能泻咽中之涎也。少阴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音不出,乃少阴邪热上蒸,非甘缓之清泻可解;非半夏散之祛涎散饮可治。故以苦酒之酸苦涌泄以敛疮而引邪热下行,半夏微煮略取其气以宣其热,鸡子白象金入肺而理咽也,少少含咽之,使药力久于咽中,以泻其邪热下行也。
桃花汤
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亦治少阴病二三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生末)、干姜二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内石脂末方寸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歌:少阴寒入太阴中,血凝难行下利脓,粳米和中姜煖土,厚肠固下石脂功。
方解:方名桃花者,取其气之温和之义,人之血热盛则沸溢妄行,寒则泣而不行,二者皆令血不循经。少阴便脓血由少阴之寒入太阴而下利,寒入其中则血泣而不行,随利而下注,故以干姜以温太阴之寒,粳米以养中土之虚,赤石脂乃土之精所结,其色赤以入血,味甘而厚土,能厚土敛肠以固下焦,取汤者一半,末者一半,以汤者其性易入太阴,末者涩滞以固肠也。
乌梅丸
治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自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蛔,蛔厥者,是汤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蜀椒四两(炒出汗)、当归四两、桂枝六两、附子六两(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各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如五升米下饭熟,取乌梅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炼蜜内臼中,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歌:乌梅椒桂与归辛,伏主先因收散能,姜附柏连从逆至,参调中气致和平。
方解:论中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若下之则利不止。此总申厥阴子母与所不胜之脏气相因为病之证。以厥阴为风木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而同中见少阳相火而化气而主升发,相火随升发之气上蒸则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木病则犯土,胃虚则饥而不食也,若下之,以中土己为风木所侮,下之则更虚其气而利不止也。此条言伤寒脉微而厥七八日,其人躁,皆厥阴寒化之证,据《内经》治厥阴之法,综其阴阳错杂,寒热混淆,所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仲圣因之而立治厥阴诸法之妙。君以乌梅,用苦酒渍一宿以助其曲直之性,梅未春先花而实成于夏,禀厥阴之气化最全,味酸而性温,其质柔而端入厥阴,以伏其主;桂椒归辛,气味俱厚,入阴出阳以散厥之寒邪,是先其因。乌梅之酸收以益风木之体,桂椒归辛之辛散以理厥阴之用;干姜附子壮阳煖土以温肤冷脏厥之寒;连柏以泻子气而益母气,则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可解。在治法之中从中有逆,逆中有从,是随所利而行之,更以人参之调和中气,使土木协调,震坤合德而致和平也。蛔为风木与湿土之气化所生,土木无忤则蛔无所附而自下,久利伤及厥阴而寒热不调,得散得坚得敛而亦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