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诙谐的一首诗,如同一幅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说起苏轼,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大江东去”,往往想到的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绝顶天才。其实,苏轼不仅是顶尖文人,还很懂得生活。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会吃,关于他的小吃、菜肴,据统计有七十七种之多。这样富有生活情调的男人,自然不会是一本正经,严肃不已。我们可以从这首《吉祥寺赏牡丹》中看出端倪: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小珏看过有的文章介绍此诗,说是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所写,那就大错特错了。苏轼任杭州知州的时候,已经是元祐四年即公元1089年,此时的他,已经是52岁的垂暮老人。更为关键的是,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诗文风格以及人生态度都有所变化,很难写出这样轻松诙谐的作品。

因此,大部分研究苏轼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应该是在苏轼年轻时担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更为精确的是在熙宁五年即公元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时,苏轼陪同杭州知州沈立前去吉祥寺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所作。当时,沈知州治理杭州颇有建树,官民其乐融融,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如同漫画一般的诗歌。

在前两句中,“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浪漫的画面。簪花就是戴花,现在看起来男人戴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唐宋时期却非常盛行。比如《水浒传》中,就多次展现男性戴花的情节。渔民阮小五, “鬓边插朵石榴花”;牢头杨雄, “鬓边爱插翠芙蓉”;柴进到禁苑的时候,就是簪花而入;蔡庆的外号还叫做“一枝花”。

但是,在当时,也只有年轻男子簪花,年纪大了之后,就要端庄严肃,不必要做出这样放浪的事情。当年寇准当参知政事的时候,才三十出头,宋真宗特意赐给他一朵奇花,并叮嘱旁边其它的大臣:你们别嫉妒,“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的年岁”。

此时,苏轼三十七岁,现代人看来是小年轻,正是干事业的大好年纪,但在古代,三十多岁抱孙子的大有人在。苏轼后来四十岁时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就自称“老夫”。因此,此时三十七岁的苏轼,自称“人老”也并不为过。

可是,即使人老,苏轼却毫不在意。他却认为,自己戴花并不为羞,并不怕人笑话。倒是因为这朵娇艳的牡丹花,要为插上了老人头而羞愧。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花愿不愿意,人愿不愿意,反正在这个与民同庆的时刻,通判苏轼就是戴花了,爱咋地咋地。这样诙谐成趣的场面,迅速拉近了他与当地百姓的局面,绘制出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

后面两句,更是让这幅漫画动感十足。“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指的苏轼醉酒而归,路人纷纷掩口而笑,这十里街市的人,都将珠帘卷起,观看这个新奇的热闹。正是因为有了前面戴花做铺垫,所以百姓才敢于笑话这位通判,当然此处的笑也是善意的笑。至于说珠帘为什么要“半上钩”而不是全部拉起呢?这就是诗歌的妙处,它在于并不说透,留有想象的余地。

试想一下,苏轼醉酒戴花而归,百姓看他的样子是多么滑稽。但是,苏轼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就是真正的与民同乐,融入了百姓之中。他体现了苏轼乐观的性格以及对于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