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裂一地的陶片,经过还原之后,神秘造型惊艳世界

1994年,尉迟寺遗址的考古成果入选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尉迟寺遗址在首次发现后八年艰辛探索之后取得的丰硕成果,从此名扬天下。这处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距今已经有4500-5000年的历史。尤其是红烧土排房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完整的历史遗址,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然而,考古研究仍在继续,在此基础之上,又有大量的文物发现,其中就包括一座鸟形神器,更是被专家称为“惊天的发现”。然而,这件重要文物能够呈现在世人面前,有着并不寻常的经历。

在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安徽考古工作队再次对尉迟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当考古人员在红烧土排房附近工作时,却很少有人关注散落一地的陶片。因为在这种遗址中,破碎的陶器不计其数,它们虽然也很重要,但毕竟已经碎裂得不成样子,考古价值并不算大。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却发现了其中的异常。他捡起来几块碎片,总觉得有所不同。根据长期从事新时期时代考古工作的丰富惊艳,王吉怀果断决定,让工作人员收集这些碎片,全部打包运回研究所进行还原修复处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事先根本不知道这些碎片到底是在多少个陶器之上,这些陶器的形状大小又是如何,所以还原难度极大。但是,就凭借着对于工作的热爱和信念,根据纹路、形状和规律以及一些相关文献,王吉怀和他的团队,硬是拼出了一个极为少见的器物。

这件器物不但少见,而且刚一亮相,就惊艳了世界。它是一个大块头,高为59.5厘米,中部最大直径为22厘米,底径为14厘米。看起来,它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面是圆柱形的物体,中部是圆锥形,圆锥的两边存在着鸡冠模样的东西。整件文物的最上面,则是一只飞鸟的造型。

这件文物做工古朴,虽然谈不上有多么精致,但考虑到是4000多年前先民的杰作,不得不为止赞叹不已。但是,这件被命名为鸟形神器的文物,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看起来,它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没有开口,也没有空间,既不能储存食物,也不能储存水。排除它的实用功能之后,专家还是认为,它应该是一种礼器。

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充满着对于自然的敬畏,特别是对于天空上翱翔的飞鸟,更是感到神秘和好奇。因此,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原始人都有崇拜鸟类的传统,甚至于后来的凤凰等图腾,都是由此而来。因此,这件文物上面的鸟,应该就是这个部落的图腾。

作为图腾,一是为了增强部落的凝聚力,二是为了能够对外作战时震慑敌人。别小看这只鸟,它在当时应该是全族人的焦点,被供奉在部落的中心。可是,神鸟下面圆柱体、圆锥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只能凭借推测。小珏本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它可能与后世的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囷,字典里的说法是“圆筒形的谷物存放处”,实际上就是粮仓。可以看得到,后来的粮仓和这件文物的中下两部分实在太像了。

有可能,在远古时代,粮仓也是这个样子。当时的先民们为了庆祝粮食丰收,感谢神灵的风调雨顺,便按照囷的样子,制作了这样一件礼器,用以祭祀。同时,为了彰显本族的骄傲,他们还将自己的族徽和图腾做在最上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