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想|通过影像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2010年,王小帅从戛纳回到北京后,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举办了《日照重庆》的试片会,同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在放映结束后朗读了那篇著名的演讲稿《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他讲到:“对我来说,只要看到满街如织的人群,我还有动心的刹那,这让我想起最初拍电影的理由。”从《小武》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他延续了“社会变革对人的影响”这一创作主题并一再打动我们。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国际版海报
贾想|通过影像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作者:谢嵩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的第三部纪录长片,进入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Berlinale Special),距离他拍摄的上一部纪录片《海上传奇》已经有近十年了。影片由十八个章节构成,透过四位出生于不同年代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和马烽的女儿)的视点,展现了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的变化以及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的影响。
梁鸿曾在采访中说:“电影就是以作家的私人史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发展。”从电影预告片看,贾樟柯再一次让普通人从汹涌的社会浪潮中显现出来,并试图通过影像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他认为青年一代对于城市经验越来越多,反而农村经验减弱了,所以,“有必要拍摄一部电影来谈乡村记忆与我们的关系。”The Hollywood Reporter形容影片安静、厚重、令人深思,远比电视观光片更接近真实的中国人。
影片最早片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改为现在的名字源于余华在影片中讲述的一段童年记忆——他拼命拨动身旁泛黄的海水向前游去,想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影片海报正看是海反看是山的设计似乎成为了我们心中乡村的隐喻。文学与电影结合,不知会否成为内陆版的《他们在岛屿写作》。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
今年是柏林电影节70周年,有意思的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讲述了新中国70年的变迁。《小武》作为贾樟柯在柏林电影节的起点,22年后以全新的面貌(4K修复版)再次回到这里,形成了奇妙的轮回。难怪他在采访中说道:“柏林电影节今年,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不能缺席。”
--------------------------------------
谢嵩
澳门恋爱·电影馆,特约影评人。
希望住在电影院里的影迷一枚,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了看电影做准备。
编辑: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