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魏永康平凡中“重生”:智慧的家长,从不会这样教育孩子……

“神童”魏永康平凡中“重生”:智慧的家长,从不会这样教育孩子……

原创作者|鹿姐姐

有人说:“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许多父母就把教育孩子成才,当成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目标。

更是不乏一些人,为了完成自己当年未完成的心愿,不惜将孩子全程“圈养”起来。

施以巨大压力,让其放弃自由、放弃快乐、放弃自我,完全变成学习的工具。

如果一个孩子连起码的自由和快乐都没有,又如何能够掌握各种学识、懂得人生道理、走向人生巅峰呢?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我看来,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行要求孩子做到。

01 

圈养出来的“神童”就像流星,转瞬即逝。

还记得那位13岁读大学的“神童”魏永康吗?他的母亲为了培养他真是用尽了心思。

魏永康的母亲在他不足百天的时候就开始了填鸭式的熏陶和教育。

魏永康只读了两年小学,就直接跳级到了初中,后来在13岁时就以高分的成绩考上了湘潭大学物理系。

母亲的理想是想让魏永康成为一名科学家,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让他沾染,包括交朋友。

所以魏永康上学读书,她一路随行,时刻管控着儿子的思想和言行。

这位母亲曾经在采访中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可见想让儿子通过读书成才的愿望有多么强烈!

可她只知道“圈养”自己的儿子,却忘了她的儿子也是个独立个体,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个连自己的行动甚至思想都被他人操控的人,与傀儡何异?又谈何科学研究呢?

魏永康在17岁时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

母亲如愿以偿,她以为自己的科学家梦想就要在儿子身上实现了!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始料不及。

中国科学院是不允许家长陪读的,魏永康常常蓬头垢面去上课,衣服穿搭混乱,甚至多日不洗澡、不换衣。

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他在学校既孤独又另类。

勉强熬了三年,终被中国科学院以知识结构不适应研究模式而退学。

这个“神童”就像流星一样,在天空划出了一道光,转瞬便消失在了黑夜。

圈养式教育造成的后果让这位“神童”在读研究生期间跌下了神坛,而他的母亲则愿望落空、懊恼不已。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是这位母亲对孩子教育的偏执理念,让魏永康失去了原本可以成为有为青年的机会。

02

信任和正确引导下的自由成长,给了孩子最大的成就。

刚30岁出头,就因教学、科研工作等成绩突出,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成为了学校历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教授。

我认为这都得归功于爸爸的教育理念:爸爸希望弟弟能够快乐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苦差事。

爸爸从不要求弟弟考多少名,相反,只要弟弟成绩有那么一点进步,他都会由衷地夸赞。

因为爸爸懂得:父母的肯定,会像照进孩子内心的一道光,指引他前进;父母的赞美,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带着自信,一路前行。

曾经,弟弟的数学老师给爸爸叫到学校,说他上课只听半节就总是开始玩,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

爸爸也并不急于批评他,而是通过心平气和聊天的方式了解到真正的原因。

原来弟弟不想听后半节课老师所讲的他已经掌握了的复习内容。

于是爸爸给弟弟拿了一本练字贴,让他不想听讲时就自己写字,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就好。

爸爸相信弟弟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变成成绩优秀的孩子。

父母在孩子眼里是权威的像征,而被信任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

孩子被拥有权威的父母信任,是一件幸福与快乐的事情,这也让孩子的精神得到振奋与鼓舞,从而激起奋发向上的斗志。

“上课不认真听讲”原本在别人看来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却因爸爸的信任成就了弟弟。

他后来成为了学校里写字最漂亮的学生,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较大地提高了各科学习成绩,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弟弟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做得最多的就是鼓励和陪伴,鼓励他进步,陪伴他成长。鼓励是最有力的爱,而陪伴是温情的爱。

这种爱伴随着弟弟,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一路成绩优异。

在后来的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大学老师,而后又边工作边攻读了博士,最终成为了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副。

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自由生长的孩子,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有机会做更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情。

只有能让自己的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才能有机会成长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03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为什么那些从小在父母严密管控下“圈养”的孩子,虽然小时候都表现出超人的智力,而长大后却变得不如普通人呢?

因为“圈养”并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家长强行所为。

孩子失去了本身该有的能力,成为了机械化的学习工具,而机械都是人为操作的,失去了人为操控,一切就失控了。

就像《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成年后却性格懦弱、毫无主见,一直活在自我否定。

这都是她从小被妈妈从内到外操控的结果,从一言一行,到吃饭、点菜、买衣服,再到考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无一不管。

一个连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得不到的孩子,她的人生又怎能幸福呢?感受不到幸福的人生,又怎能有更多机会收获成功呢?

同样是《以家人之名》中的李尖尖,李爸给她的要求是“不惹祸就好”,连她考试得了倒数第二名都能欣然接受。

李爸对女儿最大的希望是开心快乐,他也用自己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面影响着李尖尖。

李尖尖喜欢画画,李爸从来不反对她,甚至鼓励她上课实在无聊了就画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尖尖后来就因为自己这个兴趣爱好而努力学习,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艺术学院,并师承名家。

毕业后的李尖尖在雕刻竞赛方面多次获奖,很快成为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年轻艺术家,与齐明月这样在妈妈的管控下长大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家长适度的放手才能给孩子生长的空间,才能让孩子有更多成长的机会。

就像魏永康的母亲,后来也终于醒悟过来,意识到儿子的今天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她转换了对待孩子的态度,开始重新培养他,这次培养的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洗衣、买菜、做饭开始,到与人交往。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培育,魏永康终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后来还结婚生子,并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

这真是不幸中之万幸!

如果魏永康的母亲没有后来的醒悟,或是魏永康在当初被中科院退学时经不起压力而跳楼,那他的一生就完全被毁了。

04

智慧的家长,在给孩子自由生长的同时,会在关键点上做好指导。

罗振宇在一次启发俱乐部上讲了他一位朋友的故事。

这位朋友是个十几岁女儿的妈妈,她对女儿实行的是三管、三不管。

三管是只管三件事:看什么书、做什么运动、交什么朋友。

三不管是不管三件事:不管吃、不管穿、不管学习。

这位妈妈说,她对女儿管的这三件事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大选择,决定了这个女孩未来获取幸福的能力。

这是个智慧的妈妈,她在给女儿自由的同时,帮她做出重要的选择,获取人生的重要边界。

要知道,被“圈养”而失去自由的孩子,就像把一只原本会飞的鸟长期关在笼子里,定期喂食,却不给自由的空间,久而久之,鸟儿便会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但如果只给孩子自由却不教他方法,就像放出笼的鸟儿,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煽动翅膀。

因此,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智慧的家长都会先做好关键节点的引导和管理,再留给孩子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

同时做到张弛有度、刚柔并济,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孩子人生的引导者。

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健康成长并成才,是每一位家长都希望的事情。

那么就请家长们学会正确的育儿观,教会孩子们拥有独立、自律的能力和积极、阳光的心态,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