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洞精品:唐代·樹下說法圖
▲树下说法图
唐代(618–907)
绢本设色 高139厘米 宽102厘米
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出土
英国伦敦 大英博物馆藏
这是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出土的绘画中时代最早、保存状态最好的作品之一,而且此绢画明显与敦煌石窟壁画中隋代及初唐时期的净土变和说法图有密切关系。
▲树下说法图
通过与敦煌石窟隋代及初唐的壁画对比,又根据整体构图、主尊的华盖、莲座的装饰,画面左下角女供养人像的画法和表现形式,以及表现诸画像身体色彩的手法,采用白色表现脸部和身躯高起处的凹凸法等推断,此画作为8世纪初的作品。
▲树下说法图
画中为一佛、二胁侍菩萨、二供养菩萨及六弟子的组合。主尊释迦牟尼佛青发,高肉髻,着红色通肩袈裟,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为说法相。
▲树下说法图 (局部)
释迦牟尼佛
主尊释迦牟尼佛面相圆满,双眼平视,面容慈悲,神情沉静。与身后比丘的表情形成对比。佛面部、颈部还运用了色彩的晕染法,突出了立体感。手、足刻画饱满,线条遒劲有力。袈裟层次分明,衣纹线条流畅,表现出柔软的质感。
▲ 华盖
▲菩提树 (局部)
▲菩提树 (局部)
主尊顶上为珠网交错的华盖,后方菩提树十分茂盛。
▲胁侍菩萨(左)
▲胁侍菩萨(右)
佛两侧胁侍菩萨皆戴化佛宝冠,佩璎珞,披透明帔帛,莲座敷以红色及青色。
▲胁侍菩萨后三比丘(左)
▲胁侍菩萨后三比丘(右)
菩萨身后各有三位比丘,众比丘表情各异,生动传神。特别是比丘的头部,因观察仔细而描绘逼真。
▲比丘 (局部)
▲ 比丘(局部)
有二位比丘的部分身体被菩提树遮住,比丘的眼神各异。其眉毛是先以一条曲线勾勒出眉形,再用数条淡墨描出眉毛。虽然大部分眉毛稍有弯曲,却基本与最初的曲线平行。最左边的比丘淡淡的眉毛笔直,似“蚰蜒眉”。另外一个比丘张嘴露齿,神态像是正在吟诵。
▲左下方供养菩萨
左下方的菩萨背朝外,身体稍往前倾,手执莲花胡跪,面向主尊。
▲右下方供养菩萨
右下方供养菩萨手握净瓶,坐姿朝向主尊。
▲散花飞天
华盖旁绘散花飞天,其中一尊仅见一臂及帔巾,另一尊则保留完好。飞天祥云托起,姿态轻盈,飘逸飞扬。
▲女供养人
图左下方有身着胡服的女供养人,跪坐于方毯上。手中持花,神态安静。服饰与毯子体现出当时的生活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图右下角已残损,仅见男供养人的幞头。
▲佛莲座、金刚座、碑形榜题
▲佛莲座
▲金刚座、碑形榜题
佛的莲座、束腰金刚座下缘及华盖上装饰着华丽的云纹。佛座前绘一碑形榜题,供书写愿文之用,其余人物旁边皆有空白题榜。
▲树下说法图
这幅绢画作品中,全幅人物位置交错,虽都朝向主尊,但动势不一,透明头光的表现手法更添空间感。全幅构图饱满,造型准确,色彩华丽明快,描绘精细,为敦煌绢画之精品!
▼
分享自:缘圆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