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全国各地华侨农场、归侨侨眷故事
征集全国各地华侨农场、
归侨侨眷故事
《奔流杂志》
华侨农场,一个诞生于上世纪的名词。到今天,它和它的居民们已渐渐淡出视线,成为封存在历史里的记忆。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命运却十分相似。在自己的祖国,他们却固守着祖籍地和侨居国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他们的固执,让自己变成外人眼中的陌生人。他们的历史,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条几乎被遗忘的支流。
回到祖国,但命运对年轻冒险的奖赏,是将他们送到这个陌生国度的荒地度过余生。华侨农场与外界并无围墙,但他们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对农场建立起认同,可他们的后代却早已如蒲絮般迅速消散。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今天的华侨农场,各国文化和当地人,已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
随着华侨农场的改制,而这段历史也可能即将湮没的历史的长河中,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只有亲自见证了老归侨的口述历史,才切身体会到那段历史的不易,和老归侨们乐观坚强的品性。
随着年轻人外流,当年的归侨一一老去。华侨农场和它的居民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记忆。
如今大部分归侨离开了华侨农场到国外或是各城市生活,少部分归侨依然留在华侨农场生活。不论是离开了华侨农场还是留在华侨农场的归侨,他们都慢慢老了。不知还有多少人会记得他们这段历史呢?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归侨』呢?
魂兮归兮依兮梦兮,
情归初处,梦回故乡。
有那么一群人经历了颠沛流离最终魂归故里,有那么一群人默默无闻献身于祖国的建设,有那么一群人积极开朗热爱生活,有那么一群人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即将被历史所遗忘,他们是“老归侨”。
“归侨”顾名思义,即归国定居的华侨,然而人们往往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是光鲜亮丽的群体,其实不然,尤其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分散在全国各个华侨农场的老归侨们。
归去的中国,是祖国、是祖籍,却也是个完全不曾踏足的陌生国度。
他们像历史隧道里的一截灯光,倾注生命所有热情照亮了一个时代,给了列车指明方向,铺垫前路。但当列车呼啸头也不回地奔驰,却将黑暗中孤独的灯火远远抛离,任凭它在看不见的远方,慢慢燃尽、熄灭。无声无息。
无论什么原因,他们的回国必定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留给了中国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半个多世纪转眼就过去了,当年回国的华侨,现在很多已经不在人世,即使当年回国时还是年幼的孩子,现在也已经是耄耋老人。然而,即使到了现在,过往的经历依然让他们刻骨铭心,更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祖国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位置。他们不仅把祖国当作“根”,寻求人生的回归;也把祖国当作成长发展的摇篮,让人生喷发出光彩;更是把祖国日益发展强盛,当作晚年可以慰藉心灵的幸福。
归侨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都同样身为中国人,只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所以被赋予了这样的标签。口述历史的意义在于以人为本去记住这段历史,纪念这段历史,在多年以后,我们这些后人问起,还能答出个所以然来。
不少归侨都提到回当年的侨居国探亲,聊起彼时好,此时好,国内好,国外好,总归最后说的都是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套句电影,叫“家之所在,无问西东”。
归侨念当年一起吃苦、一起生活的日子......
全国现有华侨农场84个,其中广东23个、广西22个、福建17个、云南13个、海南5个、江西3个、吉林1个。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有41个系五六十年代为安置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难侨而设立的,有43个系七十年代末为安置越南难侨而设立(越南难侨共约26.3万人,其中华侨农场安置16万人,农垦、林场安置7万人,其余为社会分散安置)。
全的华侨农场大都是以印尼和越南的归侨居多。一路听下来总会发现一些共同之处,一些关键词频频出现,“排华”、“撤侨”、“分配农场”、“包产到户”,而这些关键词恰恰也是历史的见证。
承载着广大归难侨的光华轮抵达港口后,受到热烈欢迎(历史照片)。
如今第一代归侨渐渐老去,侨二代,侨三代们也一起住进了“华侨新村”。
纪录片《下南洋》封面。
问起祖辈父辈出国的原因,多是生活所迫,被“卖猪仔”或自愿“被卖”,又或是战乱流亡。虽身在异乡,却仍然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风俗习惯,始终心系祖国。说到归国的原因,有的是生活所迫,有的是爱国怀,有的是追随爱情,当然更多的是因为排华的政治因素,随着撤侨的潮流回到祖国。也许有些人不明所以会嗤之以鼻,不就是逃难才回国的吗。
《我爱你 中国》电影《海外赤子》插曲(1979)演唱,叶佩英。
不,事实当然不止于你想象的那样,放眼当时的时代背景,新中国刚起步,很多方面还是不如周围国家,毅然选择回国意味着你要白手起家,重新来过,还有长期生活在东南亚的生活习惯又将被重新颠覆,他们是有选择权的,回?还是不回?要么加入他国国籍,要么放弃一切重头来过。但是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念想,他们大部分还是回来了。即便过得是苦日子,他们也求心安。
美国纪录片《杀戮演绎》。
回忆起国外的日子有快乐也有痛苦,勤劳的中华民族在国外依旧是恪守本分,兢兢业业,有了自己的家业,却不料最终付诸一炬,听到他们在论述局势紧张,当地政府或是群众对他们的暴行,不忍细想,回去后恶补了那段历史,看了美国纪录片《杀戮演绎》,反映当时情况的记录片,难以想象,那竟是他们所亲身经历的,身处异国他乡竟然还要遭受如此的苦难。
随着大批的归侨回国,国家将他们集体安置,分配到各地的国营农场,取名华侨农场。他们就像一群开荒牛,将贫瘠的土地开垦成现在美丽的侨区。他们默默无闻,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群体的存在。“我们为国家做的一些事,国家不会忘记的”,他们就是这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也许正是因为经过历史的洗礼,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磨砺出来的品质,一些华侨凭着满腔的热血,放弃优越的生活自费回国,后来的生活再苦,依旧有着强烈的信念支撑。还有还有,热情好客的老归侨,能歌善舞的老归侨,仿佛能十八般武艺的老归侨,那么多那么多,都是我们年轻所需要学习的。
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亲身口述,都是幸存者的故事,那个被时代碾压过,被战争蹂躏过,却坚强、幸运存活者的故事。然而,除了这些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已被埋进土里,入土却不一定安详的故事,我们只能从他们后辈的口中打听,生命是如何在一场沉重的博弈中,败下阵来?
在公众号《印尼视角》上经常刊登各地华侨农场、归侨侨眷的故事,引发了众多归侨、侨眷们的共鸣,应众多归侨、侨眷的渴望,现在成立华侨农场群,欢迎各地归侨侨眷加入,讲述自己家族迁徙的故事。也欢迎各地华侨农场、归侨侨眷们都提供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老照片等。
微信:greatbol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