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印尼归侨

什麽时候开始有华侨来澳门定居,现在己无从稽考了。但大批华侨到澳门定居,应是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高潮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第二次高潮。上世纪60年代,东南亚地区局势动荡,一些国家发生了排华事件或战乱,不少华侨把澳门作为避风港,纷纷移民到澳门。

1965年9月,印尼发生政变,苏哈托推翻了当时的总统苏加诺。随后苏哈托政权实行排华政策,大批印尼华侨被迫离开印尼。由于当时澳门的移民手续相对简便,而且澳门是华人为主的社会,对于其他外语懂得不多的华侨来说,是个首选的再移民的地方。因此,一部分印尼华侨随中国政府往印尼接载的轮船回国定居﹐另一部分就移居到了澳门。1966年和1967年,是印尼华侨到澳门定居的高峰期,共约有五千多人移民到澳门。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司徒眉生、梁披云等人。

1956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首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国最高层领导都到机场迎接.图为毛泽东、周恩来在机场与印尼先遣组副组长司徒眉生(前排右一为司徒眉生)合影留念()

司徒眉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曾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担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开国总统苏加诺的私人外事助理、华语首席翻译,紧随苏加诺总统左右长达10多年之久。亲身参与了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与中国高层领导人之间几乎所有的会晤、会谈,致力促进中国出席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以及恢复中印关系正常化等,发挥了特殊作用,受到中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万隆会议大会秘书长鲁斯兰·阿卜杜干尼先生称其为“参与创造历史的人”。

1965年印尼突然发生了“9·30”事变,苏哈托掌握了实权,一场来势凶猛的反共、反华、反苏加诺的风暴袭来了,身为苏加诺“私人秘书”的司徒眉生先生更是苏哈托势力的眼中钉,企图秘密将其绑架。已被软禁的苏加诺得知后,利用尚有的权力,派警卫团副团长带着他的手谕护送眉生上飞机出国逃亡。

1965年11月3日苏加诺为保护司徒眉生安全离境,签署的命令书。(网络照片)

为了掩人耳目,司徒眉生经荷兰前往香港,因印尼政变当局要吊销其护照,使他无法在香港立足,也不便在国内定居。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从1966年起,司徒眉生一家在澳门定居下来,经商谋生。

1986年梅加瓦蒂和家人到澳门探望司徒眉生夫妇。 图/司徒获林先生提供(今日中国)

而对司徒眉生,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后三杰”之首、外交家熊向辉有如下评说:“一个亚非会议,一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新中国冲破西方反华势力包围和封锁、打开外交新局面的两次重大胜利和转折。恰恰在这两件大事上,司徒眉生先生做过鲜为人知的贡献。”

梁披云先生及书法(网络图片)

梁披云,学名梁龙光,又名梁雪予,1907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长时间居住在澳门,著名诗人、国学大师、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梁披云于民国廿五年转往印尼棉兰,任苏东中学校长。为了培养师资,亲自开讲《敎育概论》,并创办《苏东月刊》,撰写<我们的路向>,阐述华侨敎育问题。由于启导学生爱祖国求进步思想,不为政府所容。

1950年应香港南光有限公司主持人之邀,共赴星、马建立业务机构,旋往印尼雅加达组设公司,被聘为经理,后辞退为董事,被推选为雅加达永春同乡会理事长,其间曾协助侨团在总领事馆倡导下,参与发动侨领筹办大学,策划文敎工作,因未获印尼当局同意而中止。根据当地法规,学生10人以下者,可在私寓施敎,遂应华校小学校长及中学敎师请求,在寓所设讲座,定期义务开讲中国历史和中国古典文学。

1960年,为《华侨导报》审稿,连任椰城中华侨团总会工作委员会常委,兼文化部副主任。印尼排华时,参与接待华侨归国工作。

1963年,任印尼《火炬报》(华文版)主编,积极宣传祖国建设事业,经常撰写述评,还以雪庐为笔名在该报发表三、四十首诗词。陈毅外交部长访问印尼时曾予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5年,印尼发生“九·卅”事件,又起排华风波,报馆被军方查封,侨团被占。1966年初回国,参加延安参观团。是年九月赴澳门定居,从事港澳及东南亚的侨务工作。

书法大家梁披云先生(图片来源:澳门文化局)

梁披云先生书法(图片来源:澳门文化局)

1967年,梁披云先生在澳门策划组织归侨总会工作。1968年4月,澳门归侨总会正式成立,被选为主席。归侨总会开展多方面工作,获得普遍好评,被澳门归侨誉为“侨胞之家”。

以后﹐随着侨居地局势的稳定以及澳门经济的衰退﹐来澳定居的归侨逐渐减少,但大多数归侨还是选择澳门这一块莲花宝地留下来。

这些归侨来澳门定居主要不是为了逃避战火或因排华事件,而是有其他原因:一是因为澳门离中国大陆近。鉴于当时中国的政治情势,华侨往往不敢回国内定居,但又有落叶归根的情愫,因此选择到澳门来;二是因为澳门是个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华文通行,而且生活水平不太高,是个还算理想的地方;三是因为澳门的移民手续相对较简单,不必怎么担保,以及很多财产等要求。而且,虽然当时是由葡国人管治,但没有排华这回事,归侨与澳门其他居民一样,不受岐视。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不少侨居国外的年迈老华侨选择澳门来养老,同时不少人也将青少年带到澳门接受中文教育,让下一代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忘中国是自己祖国。因此便形成一老一少两种归侨。这种情况以美洲和马达加斯加的归侨居多。不过,上述来澳定居的归侨其实还是一直在流动。有的只是把澳门作为中转站,一有机会就再移民到较富裕的西方国家。还有的是因为原侨居国的局势后来稳定了,又返回原侨居地;而那些青年归侨完成学业之后,絶大多数返回原侨居地去继承上一代的事业。基于这些原因,后来仍然留澳的华侨已没有高峰期那麽多,有人估计有超过二成的归侨后来又离澳前往他方。

大批归侨来澳门定居的第二次高潮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当时中国内陆开始“改革开放”,内陆居民较容易申请到香港和澳门投靠亲友定居。伴随这一开放政策,在六、七十年代因排华事件而回国内定居的华侨──很多是印尼归侨,当时大部分被安置在华侨农场,──又再来港澳定居。由于到澳门的申请较容易被批准,因此那些回国内定居再移居澳门的归侨很多,形成归侨的第二次再移民高潮。

说到归侨,必然要提到澳门归侨总会。归侨刚到澳门时,人地生疏,一盘散沙,于是在印尼归侨侨领梁披云等的倡议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成立了澳门归侨总会,把来自各国的归侨联合起来。当时澳葡政府的出入境限制虽然宽松,持外国护照的人可自由出入澳门,但对来澳定居、持中国护照的华侨却持歧视态度。到澳门定居的华侨,需要交纳二千元的保证金,一些来自相对穷困国家的归侨,甚至要缴交二万元的保证金。对此,归侨总会多番与澳葡当局交涉。澳葡当局最后接受了归侨总会的要求,取消了华侨出入境的一些限制,减免保证金。如今,归侨总会已成为澳门的一个重要社团,除了做好归侨服务,还积极参与澳门的各项公共事务。

为了互相依靠,多数原侨居地的归侨会聚居在一起,印尼归侨多聚居雅廉坊、提柯区,而在国内改革开放后来澳门的归侨,则多数与新移民聚居在黑沙环、马场一带。随着城市社区的扩大,社会的发展,现在归侨已分散在全澳门各区。

这些来自印尼的归侨,刚到澳门时各人的境况不同﹐遭遇不一样﹐但他们都秉承华侨华人勤俭、奋斗、热爱祖国的传统﹐与澳门其他族群一起﹐努力建设澳门﹐为澳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特约撰稿 塞北雄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