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有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功利主义主要有三种形式:
1.情境功利主义:强调此时此刻在这个情境下,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全体快乐,而不是问,若将此道德律推广到每个人身上,会对全体快乐值造成什么影响。
说谎是不对的,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义者会认为说谎是对的,像善意的谎言,为保守国家机密而说谎等。
情境功利主义认为:某个行为,仅在全体快乐值,不低于其他等同行为所产生的全体快乐值时,为善。
2.规则功利主义:若每个人都永远遵守同一套道德规范,就能产生最大快乐值;比方说交通规则,不能像情境功利主义那样,哪种方法能取得最大快乐,就决定该往左开还是往右开;而是应该根据既定规范,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规则,交通才能安全便利。
3.普遍功利主义:每个人都按照现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为,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最明确的例子是,穷人可不可以夺取富人的财富?按照情境功利主义,这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可以促进最大快乐值;但普遍功利主义提醒我们,若每个人都这么做,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下面介绍下,几位典型功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
1.密尔: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今天做了件好事,心情自然立即马上当下感到愉悦,同时让得到帮助的人受益,走出困境,重拾信心;一举两得,这当然是件美事儿。
但是好巧不巧偏偏帮助了一个鸟人,觉得你这么付出完全是应该的,是你闲得蛋疼,是自己英明神武碰到你这么个二货占了便宜;那么对你而言,当然不乐意了,付出不但没有回报,还被当成个二傻子;鸟人占了便宜后,又往往习惯于继续纠缠于你,既然上次帮了忙了,就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接下来往后余生,就都靠你了,多多益善,把你当成了有求必应的活菩萨。
这首先肯定是降低了自己的幸福感,乃至于成为了一种痛苦;这并非你的初衷,想当年助人为乐只不过是举手之劳,感动下自己而已,现在活活多出了个好吃懒做的累赘,活活多出了个二师兄,哪能不心烦意乱;其次鸟人产生依赖心理,妄想不劳而获,继续吃你用你压榨你;假若你不想为此而继续付出,就认为这当然明显是你的不对,你的问题,你怎么可以不管我;怀恨在心,到处说你坏话,造谣生事,让别人误会与你;明明是一件好事儿却变成了鸟事儿,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密尔:人类行为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无论做啥事儿原本就来自于某种动力,不管是求名,求利,求偶,求清净,还是求啥,只要能够通过努力,最终达成目标,获得幸福,那就是值得的;这种行为就应该坚定不移地持续干下去。
但是做了这类事情,完全没有成效,甚至是适得其反,就应该赶紧来个急刹车,及时调整行动方式,甚至换个目标。
只有真正对幸福产生作用的,才是好的方向,才是正确的事儿,目标当然也可以随时变换。
以前的目标不切实际,劳心劳力,付出多年努力然而一点进展也没有,不但没赚钱还亏钱,亏钱还遥遥无期,为什么不能调整调整?
2.边沁: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是减少幸福;社会的幸福,是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的;如果增加社会的利益,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倾向,比减少的倾向大,这就适合于功利原理
对于个人而言,做一件事情,能够增加幸福,感到快乐,那就拍拍手,坚持做下去;但是做着做着不再快乐了,那个过程好痛苦,想想就痛彻心扉;当然要及时止损,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按下一个紧急暂停键,思考下问题出在哪里,再决定接下去应该何去何从。
按照功利主义原则,增进幸福理应是判断任何事情该做不该做,值得不值得做,所应该遵循的唯一法则;所以成全他人,恶心自己的行为,对于边沁来说是绝对应该摈弃的,这算什么理性思考,利益最大化才是正道;退而求其次,退到天边至少也该是利人利己,自利利他的行为,才可以接受。
然而,当把你作为一部分放到组织当中,放到大局观中来看,就不是这种玩法;领导的角度必然是大多数人受益,这才是好事儿,才是幸福;牺牲你一个成全千万家,才是正道;只要其他在数量上足矣完全碾压你的人群感到幸福,领导感到满意,那就是正确的事儿。
公司效益不佳,导致裁员;把你这个部门裁了,当然连你在内也一起打包铲了;谁被裁,谁当然愤愤不平, 但是保住了这家企业,保住了其他大部分员工的幸福感,幸亏裁的是你不是我,该是多么可喜可贺的事儿;保住了老板身家,后续能够持续发展,完成资本目标,这就是正确的事儿,这就是天下第一的美事儿 。
然而对你来说,这完全是一件鸟事儿,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那只能抱有一个观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种鸟公司不呆也罢,早晚要被踢,晚踢不如早踢;然后调整心态,争取找到一家有人情味儿的企业;或者在灵活就业范围,结合个人现状,思考能否转换跑道,看看有啥适合自己的赚钱之法。
这事儿,目前对你来说才是重要的,终究能够增进属于你的相对而言的此时此刻的幸福感;而不是呼天抢地,怨声载道,痛不欲生。
3.边沁:人类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要去自动自发地做一件事情,从事某一个行业,学习某一项技术,当然应该遵循快乐原则,感到高兴的事儿就多做做;痛苦的事儿就避开,而且要逃得远远的,拍拍翅膀,有多远飞多远。
读哲学书好有乐趣,能够陶醉其中,修身养性,当然乐此不疲;阅读数学书,物理书,那实在太痛苦,太枯燥了;里面一堆一堆的公式,然而自己既不是数学老师,又不是科研工作者,对个人生活实在没甚卵用,赶紧丢开。
当然这也区分人群 ,霍金就觉得研究天体物理实在太有趣味了 ,既转移了对身体残缺的注意,陶醉在宇宙当中;又能够带来功名利禄,完全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每个人喜好不同,快乐和痛苦的点当然也有所不同;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自己做起来舒服的,做起来得心应手的,感到开心的,有好处可以捞到的,就一直做下去。
边沁:人生本该寻求快乐,众人都应该从乐中生,避苦就乐是真实本性;假如痛苦必定发生,但愿少一些而轻一些。
说白了,做人就是要寻求开心,图个高兴;你开心我开心,大家开心才是真的开心;大家美滋滋,其乐融融,人间才是值得;今天快乐,明天快乐,乃至于天天快乐,这一生就赚翻了;快乐的事情多做做,痛苦的事情少碰碰,甚至一脚踹飞,这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愿望,当然也是合情合理,完全没毛病的。
4.穆勒:不管以什么名义,毁灭个性的做法就是专制
我们在满足自己快乐的同时,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不要偏执认为自己觉得快乐的,别人也应当快乐;自己觉得痛苦的,就反对其他人去碰,这样就变成了专制。
最容易出现在父母身上,那种掌控感;你是小孩,就应该听我的,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进而演绎成为对我有好处,也就是对你有好处;我好就是你好的荒谬言论。
《超越》这部电影当中,郝超越在跑步上栽了个大跟头,从此生活困窘,对跑步这件事儿深恶而痛绝之,乃至于反对自己的小孩参加学校的任何跑步比赛;这就是专制。
又有多少父母,自己不爱的事情,自己讨厌的人,让孩子也从此以后不要去碰这件事,不准去接触这个人,否则就是对她的背叛;还美其名曰是以爱的名义,是为你好,这就是专制,这就是霸权主义。乃至于死到临头,还死死拽着子女:记得一定要为我报仇...
所以,专制最容易产生于原生家庭,孩子一方面相对弱小,容易被大人操控摆布;另一方面,又被传统畸形的孝道思想给打压,毫无发言权,往往心里万千不愿又无可奈何,最终成了一些不善父母手中的养儿防老的工具人,木偶人,丧失自我的存在。
功利主义基于这样一种伦理原则: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来说,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基本职能。
功利原则当然也有其弊端,并非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原则;人类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功利只是人类行为的动机之一;功利主义试图以功利来概括全部人的行为动机,把快乐当做道德的唯一价值,把追求功利当做人生的唯一目标,忽略了人需要的多样性。
我们既应该追求功利,保护个人利益,保护你真正所爱的那个人,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善良之人,良师益友给予积极帮助。
最后用孙子的一句话来总结功利主义基本原则: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