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在哪里?如何破解猪价的不稳定问题
中国的养猪业随着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彻底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中国的猪场建的是规模越来越大,然而,这种模式真的能长期的解决中国自给自足让老百姓吃上平价猪肉的问题吗?
可能很多人和小农庄一样对这种模式抱有怀疑的态度。
中国的养猪业一直以来能够平稳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农村众多的散养猪农户,然而,随着环保、扶大扶强的补贴政策等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个庞大的散养队伍渐渐的开始走向没落,随之而来的是利润的驱动下资本市场的大投入和冲着补贴而来的投机者的进入。
猪肉没有了肉味的同时,一种垄断的格局在悄悄的形成。
那么,有哪一种模式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呢?
小农庄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是,小规模化、点多面广、种养结合、返粪于田、就业面广的综合性的家庭小农场才是中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出路。
为什么这样说呢?
随着我国的农村经济格局的转变,那种一家一户的养猪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采取哪样一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替代呢?综合性的家庭小农庄的种养结合的小规模的养猪模式正好可以取代一家一户的传统养猪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种养结合,返粪于田,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相对于大型的猪场而言,更环保,更符合生产单元的需要。
同时,也能够带动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于稳定农业的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每个村产生的几个家庭农场猪的养殖量完全可以大于等于原来一个村子里一家一户的养殖量,从而能够首先解决本村居民的猪肉菜篮子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向外输出。
这种模式由于点多面广,也更容易将疫情分散,不至于养殖规模的过度集中造成“一锅端”的现象。
还有一种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不会造成财富的过度集中,从而在养猪业方面造成贫富差距的过度分化。
最后,能够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国家生猪养殖方面的普惠补贴政策,而不是过度集中到一少部分人的手里,对好的政策反而会造成大家的怨声载道。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猪价的起落都是一种表象的问题,而根源在于养猪模式的变化,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养殖模式,那么猪价就会时不时的对居民的菜篮子造成一定的困扰。
由于小农庄才疏学浅,分析的不当之处,还请各位看官们多多指教,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分享您的观点,一同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