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朱仁康闭塞性脉管炎医案 【转载】
名医名方朱仁康闭塞性脉管炎医案
(2020-06-17 08:17:26)
转载▼标签: 转载分类: 名方经方作者:名医名方 朱仁康 血检闭塞性脉管炎医案朱仁康 (1908-2000),字行健,男,祖籍江苏无锡,中国皮外科专家。早年从其兄长及江南外科名医章治康先生学医,后在苏州、上海开业行医。曾主编《国医导报》。1952年到上海市青海路公费医疗门诊部任外科医生,1956年由卫生部选调至中医研究院工作。于1956年5月应聘在西苑医院,任中医外科主任,亦称疮疡外科。1963年合并入广安门医院外科研究所。擅长治疗疮疡、银屑病、痔瘘等。1980年创制克银方,治疗银屑病,疗效较高。1971年创用滋阴除湿法,提高了治疗湿疹的疗效。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精于疮疡、皮肤外科。擅长治疗多发性疖肿、乳腺炎、脉管炎、湿疹、皮炎、银屑病、丹毒、带状疱疹、扁平疣等病症。在临床实践中,刻苦钻研古代医学文化,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创制经验方50余种。如湿疹为皮肤科多发病之一,经多年的观察,总结经验,对225例湿疹患者根据全身症候,舌苔脉象、皮肤特点加以辨证论治,分为湿热、血热、风湿热三类进行治疗,并将其验方输入计算机制成无论诊疗系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编著有《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西医学汇综》、《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等。血检闭塞性脉管炎(三例)[例一] 刘×, 男,50岁, 病历号99477, 初诊日期:1957年10月12日。主诉:因右小腿足趾坏死行右小腿截除术将一年, 左足足趾又见黯红, 疼痛九个月。现病史:从1956年3月开始两足发麻, 小腿内侧胀疼, 当时未确诊, 服虎骨丸及用封闭疗法, 病渐加重, 呈间歇性破行。至56年10月左右足大拇趾呈豆大黑色, 足背呈紫红色, 至11月即坏死, 逐渐扩大至小腿下端。在外地医院建议截肢, 开始患者末予同意, 九天后坏死继续上延, 不得已只能将右小腿截去, 手术经过顺利。在此期间左小腿只有轻度疼痛、发凉, 在1957年1月疼痛加重, 施行左侧交感神经切除术, 术后疼痛未减轻,曾服四录能安汤二百余剂, 并服犀黄丸, 疗效不显, 患者为铁矿工人, 有经常受寒、潮湿的生活史。检查:体形消瘦, 慢性病容, 左足大拇趾及其附近组织呈暗红色, 小趾及其外侧直到外踝呈暗红色, 小腿内侧下段沿静脉红肿灼热, 手不能触碰, 压痛甚剧, 足背动脉沉细微弱。脉细滑而数。舌红, 苔黄腻。中医诊断:脱疽。西医诊断:血检闭塞性脉管炎伴发静脉炎。证属:寒湿蕴久, 转成湿热, 湿热入络, 络阻痹滞。治则:通络合营, 清热化湿。方剂:化毒除湿汤加减。药物:归尾9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银花15克 干地龙9克 炙乳没4.5克 赤苓9克 伸筋草9克 威灵仙9克丝瓜络4.5克 生甘草3克二诊:服药八剂, 兼服犀黄丸每目9克, 疼痛明显减轻, 红肿渐消, 以后尚不断轻并疼痛, 仍以前方加减。直到11月3日症情渐趋稳定,只间歇发生局部红肿痛二次, 而且不久即消退, 亦能行走, 后加入通络祛风, 除湿止痛之剂如防已、海风藤、木瓜、桑枝、桑寄生、牛膝、秦艽、制川乌等药。前后治疗观察四个月足部颜色已恢复正常, 基本痊愈返回原地。[例二] 南××, 男,51岁, 病历号30313, 初诊日期:1958年3月5日。主诉:双足跗凉、痛一年。现病史:于1957年11月发现左足时有发热窜走之感, 渐感麻凉, 大拇趾变色疼痛, 尤以步行久站后显著,一月后右足趾亦发生类似情况, 走路困难, 晚间疼痛加重。患者为中药房职工,在东北工作二十年, 嗜烟。曾在北京××医院治疗, 建议截肢, 患者不同意, 要求转中医治疗。检查:两下肢踝关节以下和左足足趾皮肤均呈黯红色左足足趾,凉, 足背动脉尚可触及。右足较左足为轻。脉搏象浮紧, 苔薄白。中医诊断:脱疽。西医诊断:血检闭塞性脉管炎。证见:两足足趾冰凉, 麻木滞疼, 步履艰难, 大拇趾紫黑。证属:寒凝络痹, 经络痞塞。治则:温经通络, 活血行痹。药用:麻黄4.5克 当归9克 赤芍4.5克 川芎6克 牛膝9克 羌活4.5克 防已4.5克 桑枝15克 桑寄生9克 赤苓9克 肉桂末1.5克(冲)二诊:(3月13日) 服药八剂后, 足背黯色减退, 咳嗽胸胁引痛。上方将肉桂改为桂枝30克, 并加款冬花9克, 冬瓜子9克, 薤白头4.5克, 日服一剂。三诊:(3月28日) 半月后咳嗽渐平, 脚麻木减轻, 继服虎潜丸和虎骨木瓜丸, 三月后基本治愈。[例三] 李××, 男,28岁, 病历号32311, 初诊日期:1958年11月4日。主诉:左足发凉疼痛, 间歇性跛行十个月, 左小趾趾端溃疡一月。现病史:于1958年1月开始左足跟疼痛, 随之足趾前半部和足趾亦觉疼痛, 后又发现步行后即觉小腿肚胀疼, 休息后减轻, 呈间歇性跛行, 如此已历十月有余。病情日益加重, 在一月前左足左小趾趾端形成溃疡, 疼痛刷甚常彻夜不眠, 虽服止痛药亦难缓解。患者为翻砂工人, 曾长期受潮湿寒冷, 嗜烟十余年。检查:面黄肌瘦, 呈慢性病容。左足小趾端溃疡约1×1厘米, 有少许黄色分泌物, 腐肉未脱, 足背呈黯紫色, 右足背动脉较微弱, 左足发凉, 足背动脉尚能触知。脉滑数, 苔黄微腻。中医诊断:脱疽。西医诊断:血检闭塞性脉管炎。证属:寒凝湿阻, 经络痞塞, 气血不行而发剧痛, 步履艰。病人正气渐耗, 寒郁化热, 热胜则肉腐而小趾溃疡。治则:通络和营, 清热化湿。药用:银花30克 归尾9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炙乳没4.5克丝瓜络4.5克 干地龙9克 二妙丸9克(包) 海风藤9克 并服犀黄丸9克二诊:(11月9日) 服药八剂苔黄腻渐化, 疼痛减轻。改用四妙能安汤:当归60克 银花30克 元参30克生甘草15克三诊:(11月13日) 四剂后疼痛明显减轻, 趾端腐肉犹未脱落, 舌心仍见黄腻苔, 脉滑数。上方加理湿赤苓15克, 生苡仁9克。四诊:(11月20日) 三剂后小趾腐去收口, 只下地尚痛, 以后小趾溃口微破, 流少许分泌物。上方加黄芪9克, 共服二十余剂渐见收口。继续观察三个月, 基本治愈。[按浯] 脉管炎病人未病之前, 一般都有受寒受冻史。如大冷天外出, 冒雪履冰受冻后, 若用雪块磨擦冻肢, 使逐渐转温, 可无他虚。最忌立即向火烤, 或用热水烫, 否则极容易患本病。此为防治之道, 很关重要。本病初期、二期, 寒凝血瘀, 阻于 经络, 不能则痛。用药着重温经散寒, 能络活血, 回阳止痛, 大致辞可以行治。晚期寒郁化热, 热胜则肉腐, 骨烂, 应以大剂滋阴益气, 清热化毒, 以顾步汤, 四妙能安汤等图治, 尽可能免于截肢。——摘录《朱仁康皮肤科临床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