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不应偏离轨道
国学热的兴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支撑国人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现在,有不少人在那里呼吁重归传统、倡导弘扬国学,这当然值得赞许,但也要警惕形式主义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渣滓泛起,带偏了国学热。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它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国学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作为世界上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在经典书籍以及先人们的口传心授下才能代代相传并有了发扬光大的可能。这种传承过程中,首先就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因此,对于每一个人,家庭在其中承担了重要作用,家长扮演了核心角色。对于学生,学校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教师就是文化传承的枢纽。对于已经工作的成年人,所在机构就是文化传承的平台,机构的负责人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因而,弘扬中华文化并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机构的责任,而是全体国民的责任。2.国学的发展在于交流借鉴。在现有且又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中,并不存在孤立从未受到外来影响的文明。文化是丰富的,甚至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各种文化不断相互影响,并借鉴融合的过程。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与周边各国进行了互相的交流互鉴,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融合发展。例如,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1000多年,与原始的印度佛教相比,已相去甚远,发生了很多很大的变化,在影响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完全被中国文化所影响,并与中国的儒释道混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道德的重要支柱,成为社会和谐的另外一种规范。中华文化的发展一定是要把我们优秀的文化推广到其他民族,并引进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3.国学的未来在于创新。文化本身,也是伴随社会发展不断演进变化的,尤其是近现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人的联系,从而带来了更多的区域间语言文字建筑等方面的融合。电的发明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作息的规律,直接影响了一些关联文化的形成。电视出现后,更是出现了土豆电视这类转专有的名词,以描述某种生活状态。再比如,今天人们广泛使用微信,微信已经成新的文化形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一种文化也要因时而变,随势而为,可以说,如果没有变革的能力,就没有持续存在的动力的。国学也是这样,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自我革新,焕发新的生机,而非因循守旧,萧规曹随。
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国学,马上想到让小孩读经,穿着长袍马褂上课,穿着汉服唐装祭孔,这实际上是把国学走偏了。国学有值得借鉴是其精神内核,而绝不能迷恋其“骸骨”,企图通过形式上的复古来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在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怀着忧患意识来反思传统,真正挖掘国学中的书画文化、书法精髓及通过国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心性。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文化创新。我们当前所说的国学绝非要将所有的内容压缩回单纯的经史子集或者复古仪式中去,而是要在中西文化背景交融的理念下进行研究,即在坚持主体性立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传承国学,弘扬国学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在科技进步中光大中华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