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冒险从工业界离职做内容平台有三AI
新搬家,顺便回答下很多朋友都问过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冒着伤害职业生涯的危险,从工业界离职做有三AI,顺便透露一下,明年我就会重新回到工业界。
从读书时代说起
首先要说起一点学生时代的背景,其实我也不算是计算机科班出身,本科学了一堆的物理,材料,电路设计。后来就来到了最契合自己专业的中科院半导体神经网络实验室,我们实验室几十年前成立的时候,是一个很有魄力的院士带头开始搞神经网络,当时还做出来一些得奖的硬件产品。只是神经网络的低谷大多数人都躲不过,后来大部分学生都做硬件电路设计,我大四毕设的时候就是天天敲VHDL代码。不过由于坚决不想读博士,导师就让做算法了,自己选了图像,传统算法一波乱搞。
研二是2014年,虽然看到百度IDL实验室成立,却由于深度学习尚未普及就没有太花精力学习。临毕业的时候啃邓力的那本《Deep Learning》,头疼的很。如果读书那会有人带着早点做深度学习,那现在的职业生涯会更有先发优势。
读书没人带,会很惨,轻则迷茫,重则抑郁,所以我想做点东西帮助师弟师妹们。
创办平台的初衷
第一份工作来到360,听同事讲GoogLeNet,当时感觉这网络尼玛太复杂了,是人设计的吗?15年双十一为了GPU买了一台神州游戏本,加上书包20斤,四年我每天背着它上班,后来996好多年。
工作之后有装备有氛围了,才算是真正上道,摸爬滚打好几年,看到太多人的知识系统千疮百孔,随手就在一些小问题上埋雷。网络上的信息虽多,真正能让大家循序渐进学习到完成项目所需要知识技能的好东西真的不多。
大佬们的公开课,往往学术;强人偶尔写的博客,过于随性;信息媒体们的报导,略显零碎;还有一波粗制滥造收割人头费;
遂产生了出来做点东西的想法,最开始的时候,是周末两天宅在家里做实验写东西,后来就不能兼顾了只能出来专心做,于是就有了我们平台,准备花一年的时间,让平台健康循环成长。这期间付出的时间,只能用“暗无天日”来描述。
有三AI有什么不同
在众多公众号里,不敢说我们独一无二,但确实自有特色。特色在三点。一不接广告,二只写原创,三不跟热点,一直都是这个调性,可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直到有三AI的终结。
为什么要是这个调性呢?作为一个骨子里有点清高的程序员,没有干货我不喜欢,零零碎碎我不喜欢。这种做事风格确实不是自媒体的风格,很累,但是众人做我便不做,众人不做我偏做。
目前这一年多,我们平台已经积累了400多篇系统性原创,几十个技术专栏,超过百万字,今年的目标是500篇原创文章,全面覆盖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关于内容大家多阅读公众号菜单和文章就知道了。
赚钱多吗
赚钱自然是比不上呆在工业界的,没闲暇运营也没去其他平台做广告。公众号写的都是厚积薄发的技术内容,周期长,比较干和枯燥,所以涨粉也比较慢。
不能为了赚钱而做事,举个例子,16年到17年房价涨一倍,周围我认识的北京买房的同龄人,没有一个是靠自己的。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还有很多种方法。走对方向做积累,你不赚钱,有一天钱也会来找你。人活一世要有点追求,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混进一个舒适圈子里天天组局吹牛,能不能有点出息。
希望教育尽量平等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好的学习圈子,很多知识是公开的,但是圈子从来都不是。比如一个差学校的学生,对相关东西感兴趣,好学校出身的不一定愿意带你玩,牛逼公司招人特别喜欢看出身。
资源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其他各方面差距,我希望把自己所知所能获取的东西都低成本教给大家,不藏私,尽量抹平一些差距。
平台培养的人怎么样了
平台就培养两种人,第一种是专栏作者,第二种是季划学生。
专栏作者更多的是我辅助以及督促开设专栏,现在有的推荐到其他平台当老师了,有的独立以及参与写书了,有的本就是工业界的老司机,可以享用我们平台的所有资源做点自己的事情。
季划学员,就是长期带的一些学生。小到20岁以下,大到40岁以上,从普通三四本本科生到清华北大中科院博士生,什么成份都有。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有精力的时候总能帮助一些人少走弯路,这就够了。时间长的已经在公司带人了,时间短的还在打酱油。来与不来,需求之外看缘分。
想对大家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