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篡魏不能怪诸葛亮北伐,要怪曹操子孙无能

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前三次都是主要和曹真对阵,和司马懿真正的正面对峙,主要是第六次北伐,也就是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星落五丈原那次。其它时间,司马懿都在做别的事,包括擒斩孟达,在东线对抗东吴等等。

司马懿在曹操时期主要是文官,没有兵权。到曹丕时期,曹魏的军权也还是主要掌握在曹真曹休等夏侯氏曹氏曹魏外围宗亲手中,司马懿也还是没有机会接触兵权。

曹丕死时,按照曹丕的安排,应该是曹真曹休掌握兵权,陈群和司马懿在朝廷辅政。但是,曹休死后,曹魏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宿将比较少了,司马懿才开始逐渐接触兵权。

即便如此,在曹真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也没有什么铁杆支持者,在军队里的影响力有限。更多的时候是充当救火队长角色,哪里出现严重军事危机,他才负责率领临时调发的部队驰援。

原因很简单,在军中培养自己的亲信,需要在一个战区长期驻扎,提拔一大批中高级将领,形成势力。司马懿长期这样调来调去,自然很难培养自己的军事影响力。

曹真死后,司马懿开始驻军关中,直接承担分陕之任,曹魏至少三分之一的精锐军队直接处于他的掌握之下。也是在此时期,司马懿比较看重的郭淮,孙礼,邓艾等人才开始在曹魏的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又奉命率军远征辽东,耗时一年,到明帝曹睿去世前夕,他才赶回洛阳,并且成为受遗诏辅佐幼主的两位大臣之一。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虽然威望隆重,也仍然没有能力完全掌握曹魏政权的内外军政大权,反而是在政治和军事经验都很少的曹爽的威逼之下,不得不闭门谢客,隐居不出,韬光养晦,以求避祸。可见,这时候司马懿还远没有篡权的实力。

即使是到了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能够动用的也只有他儿子司马师偷偷招募的三千死士,而且是没有太大胜算的政治赌博。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他实际上也没有准备足够的能够对曹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

政变成功时,曹魏的几个主要战区也都不是由司马懿的亲信掌握的。无论是关中的夏侯玄,还是江淮地区的王凌,都不是司马懿的人。他能掌握的也只有朝廷和部分地区,通过逐步调整来实现对曹魏的完全控制。

不过,他在调夏侯玄进京时,夏侯玄作为曹爽的发小和同盟军,仍然选择了服从,而没有果断采取抵抗行动,而司马懿在之后派往关中弹压的亲信没有得到抵触,说明他在关中地区积累的军政人脉资源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而在江淮地区,是王凌长期驻扎的地方,司马懿的势力没有插进去,因此王凌才能发动叛乱。

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司马懿直到去世之前的公元251年才基本上完成对曹魏军政大权的控制。即便如此,也还是发生了毋丘俭和诸葛诞的先后两次叛乱,公开反对司马氏专权。

这就是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司马懿还远没有篡权的实力。这之后直到高平陵之变发生的公元248年,司马懿也没有积累起足够的篡权资本。最终因为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的政治赌博一举成功,和他死前几年的经营和布局,他才控制局势。

从诸葛亮死去到司马懿死去,前后共有十七年时间,这些年都是历史给曹魏加强皇权的机会,但是因为曹丕曹叡连续壮年死去,留下的是一个还没有什么政治经验切来历不明的齐王芳,加之夏侯氏曹氏人才凋零,才给了司马懿篡权的机会。

所以说,诸葛亮北伐和司马懿篡权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更重要的还是曹魏政权内部出了问题。

甚至到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只要曹爽处置得当,也完全有机会击败司马懿,只是因为曹爽无勇无谋,司马懿的政治赌博才能成功,从而彻底扭转了局面,开启了司马氏篡魏为晋的步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