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正解 | “武术”一词的由来
“武术”一词的由来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处所谓武术,是与战争和军事有关的活动与方法,此类骑射、击刺和徒手搏斗等攻防格斗技术曾被称为“技击”或“武艺”。
“武术”一词虽出现较早,但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直至清末民初,方广泛使用。当时成立的各类与武术有关的社团,如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中华武士会、武术传习所等都使用“武术”这一称谓。1914年,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上书教育部“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采用了“武术”的称谓。
20世纪初,面对西方文化及其体育的强烈冲击,曾一度出现提倡“国粹”的思潮。此后,在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的思想影响下,以武术为基础的尚武思潮再度高扬,很多人提出将武术改称为“国术”。1927年,张之江等一批党政要人联名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国术”一词被广泛采用。被誉为“国术”的武术,成为与“国医”“国画”“国乐”等居于同等地位的国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一词又被广泛应用。1952年,刚刚成立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便设置了专门机构——民族体育形式研究会,对武术运动进行管理,这标志着武术被正式列入体育的范畴,成为国家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至此,“武术”才被作为稳定的专用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武术概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 组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