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多、设备复杂就是创新?听听新加坡是如何看的
【原创】
专利多、设备复杂就是创新?
听听新加坡是如何看的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在5月25日上午于上海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分享了新加坡经验。他表示,创新并不是有最多专利数量或者最复杂的设备,不能为了改变而改变。我们的目标是能够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更为健康、更长寿,更好地和朋友们互联互通,更有生产力。
很显然,王瑞杰先生对创新的理解,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平台、更高的水平,建立了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在很多人、包括企业和科研人员、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看来,创新就是要有更多的专利、更复杂的设备。但是,却往往产生不了效率,形成不了效益,无法使生产力得到提升。自然,也就很难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
我们并不否认,专利确实是衡量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指标。但是,决不是唯一指标。过度在乎专利的多少,就有可能陷入为专利而专利的怪圈,看起来专利很多,实质一占效率没有,或者说效率很低,对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的影响很小。这样的专利,至多只能用在实验室,用在书本上,而无法进入企业、进入市场,无法转化成生产力和竞争力。
事实也是,从现实生活来看,存在着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率比企业低、中小企业专利转化率比大企业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固然有单位特点的因素,有现实条件不同的情况。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高校、科研机构等在研究专利技术与开发产品方面,如何适应市场需要、适应企业特点,如何拉近与企业、市场之间的距离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更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只注重专利的数量,而不注重专利的运用和转化,也是专利转化效率不高非常重要的方面。
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或者说对企业发展、效益提升、效率提高等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等也很难起到积极的保障、保护和提高作用。那么,这样的专利,就很难与创新结合起来在,而是专利发明者的自娱自乐。我国的专利数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但是,按照2018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的创新指数排名为17。显然,与专利数量不匹配。其中,就与专利的转化效率不高有关。
这里,就引出了两个方面的新问题。一方面,就是对专利申请的认可。要知道,专利并不是哪个人个人认为是专利就能成为专利的,而必须经过专家的认证、相关机构的审批,需要履行相关的程序。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对那些看起来是专利、实际并不具有什么价值、也很难产生效率和活力的专利申请,是否应当严格把关,而不是只听申请者的陈述。否则,专利也就会有“水分”,会影响真正立足创新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为专利也是评定职称、安排科研经费等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的安排,也要突破唯专利而专利的传统模式,赋予专利更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这就意味着,现行的科研经费安排,需要更多的与专利转化率结合起来,转化率越高、产生的效益越多(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安排科研经费时,就要越多、越倾斜。那些专利数量很多、转化效率很低的机构和人员,要减少安排规模、降低安排比例,避免造成“口号式创新”浪费。
我们不能否认专利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不能否认科研人员为了专利付出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更不能否认需要有更多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但是,决不能为专利而专利,成为专利的奴隶,被专利的数量所绑架。经济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专利也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从规模向效率转变,要让专利与市场、与企业的距离越来越近,与广大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距离越来越近,与生产力和竞争力的距离越来越近。谁也做不到100%转化,但一定要不断转化率不。
创新可以失败,也允许失败,但创新决不能浪费、不能滥竽充数、不能掩耳盗铃。创新需要实在,需要严谨,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要让更多的专利变成现实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要让专利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不必追求专利的数量和规模,但一定要确保专利的质量和效率。
当然,如何保护专利,也是提高专利的创新效率和活力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专利得不到保护,侵权现象严重,特别是高质量的专利,受到不法企业和个人的侵权,一定要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否则,会严重损害专利创造者的动力与热情,会损害整个科技界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专利才能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