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破香无限——宋代茶臼
在散茶瀹泡成为主流饮品的明代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饮茶方式基本以煮茶、煎茶、点茶为主,无论团饼茶还是散形茶,皆需研末为饮,因此,把团茶或散茶变成茶粉的研磨器成为很重要的茶器之一。
图1 宋 苏轼 新岁展庆帖
茶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茶叶加工制作过程中用于捣烂蒸青鲜叶的杵臼。另一类茶臼就是把成品茶研成末的工具,又名茶研钵,通常为碗状。茶臼出现得很早,三国时期张揖《广雅》中已有记载。到了唐代,茶臼更是必不可少的研茶利器。到了宋代,茶臼的使用更加普遍,诗文中常见提及茶臼。苏轼爱茶,一生写过很多茶诗。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也就是1081年的大年初二,听闻好友公择将来造访,他提笔写信给他们共同的朋友陈季常,约他共来叙旧,信札中不忘提及他喜欢的木茶臼,“……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这就是著名的《新岁展庆帖》(图1)。
图2 宋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所附的12种茶具图
这里提到的木茶臼并椎,就是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的“木待制”。审安老人对宋代的十二种茶具分别冠以官职名,并对其一一赋诗作赞(图2)。对于木待制,赞其曰:“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明确提到木茶臼的功能是把茶饼敲碎,还不忘提及应与茶碾(金法曹)、罗筛(枢密)一起配合使用。
图3 宋 素胎瓷茶臼
全国各地出土了各种形制的宋代茶臼,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了两件:宋素胎茶臼、宋衡山窑茶臼。素胎瓷茶臼呈钵形(图3),一侧带流口,内外均涩胎无釉,器内以篦划纹刻划出十组纵横交错的网格,粗糙的表面以强化研茶的效果。
图4 宋 衡山窑茶臼
宋衡山窑茶臼(图4),器呈大钵状,深腹,矮圈足,外壁施薄青釉,施釉不到底,内涩胎无釉,篦划20组刻划纹,器型较大。
图5 宋 白釉茶臼
宁波古代茶器收藏家陈钢收藏了两件宋茶臼:其一呈碗钵状(图5),圈足,外施白釉,釉白润微泛米黄色,有细开片,内涩胎,以篦划纹刻出网格纹若干组。
图6 宋 白釉茶臼
另一件也呈碗钵状(图6),卧足,外涩胎,内篦划网格纹再上一层浆白釉。韩国新安沉船出水器中,有一套龙泉窑青釉茶臼及棒杵(图7),茶臼同样是卧底,外施粉青釉,装饰有莲瓣纹,内涩胎无釉,并有旋纹。棒杵呈八方形,上小下大,底部无釉,其余上一层粉青釉。
图7 宋 龙泉窑茶臼及棒杵
棒杵与茶臼配合使用,与现在湖南、江西等地还在流行的打擂茶类似。位于山西洪洞的元代壁画《尚食图》(图8)中描绘了王宫膳食房的一角,9名侍女各司其职,都在准备茶酒器具。
图8 山西洪洞的元墓壁画
元代沿袭宋代点茶法,壁画中的茶臼是当时研茶为末的直观写照。
原文作者:郭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