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斗不过小人?
君子斗不过小人?---与龚鹏程先生商榷
《龚鹏程大学堂》文章《新时代国学如何传播?龚鹏程:编好教材是王道》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古君子与小人斗,君子没有胜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小人嗜利,利之所在就都团结;君子重义,可是何为大义却难说,各有意见、各生坚持,于是彼此争鬨,竞责对方为小人,内部就要先打成一团。何况,文人相轻、知识人不能合作,已成传统;大家都号称要学圣贤,可是又都还不是圣贤,乃竟是斗得越发厉害。今天,我们自己这种习气若还不能稍事洗刷,国学怎么可能有发展?”
“自古君子与小人斗,君子没有胜的。”这个观点很流行,大错特错。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意味着小人永远占上风,据上流,社会、政治永远逆淘汰,人类历史永远开倒车,文明正义永远不可能,历代儒家王朝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君子与小人斗,孰胜孰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尚书泰誓上》所说:“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双方力量相同,德高者胜;双方道德水准相同,合义者胜。义,包括正义性和适宜性,也属于道德范畴。《泰誓》是武王伐纣的誓词。武王灭纣,就是圣贤君子胜过盗贼小人的历史证明。
根据同力度德的原则,君子与小人斗,如果双方力量、条件差不多,君子的赢面、即胜利的概率特别大。君子三达德,智勇双全,岂有斗不过小人之理。圣贤与盗贼、真善与假恶、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之间的斗争,无不如此。
君子斗不过小人,有两种情况:一、处于逆淘汰环境中,君子得不到支持拥护,双方实力悬殊。不过,这种情况下,君子自有明哲保身的功夫;二、所谓君子,实非君子。双方德性相当,力大者胜。同力度德,反过来也成立:同德度力。
常与小人斗,好与小人斗的人,往往也是小人。君子无所争,一般不会与小人斗,甚至不与小人结缘,所谓亲君子远小人,小人想找君子斗一下都没有机会。明儒吕坤说得好:“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两个动气,一对小人,一般受祸。”(《呻吟语》)
所以,就个体而言,君子与小人其实不容易斗起来。如果天下有道,君子得势得位,自可对小人进行启蒙、教化和导良;如果双方力量悬殊,环境逆淘汰,君子无道则隐,自己早已主动躲开。
作者认为,“利之所在就都团结”,道义反而不利于团结,君子重义反而不团结。这个观点也是错误而颠倒的。事实恰恰相反。王通说得好:“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文中子·礼乐》)
只有道义相交,才能真正团结。势利小人只会为了利益相互勾结,但这种勾结脆而不坚、坚而不久,不仅利尽则散而已,还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导致内斗不断。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君子与小人之别,就是有道与无道、得道与失道之别。
文人相轻,君子相敬;小人勾心斗角,君子同心同德。君子之间也可能会“各有意见各生坚持”,但有底线,有分寸,否则不配为君子、自外于君子矣。作者说:“彼此争鬨,竞责对方为小人,内部就要先打成一团。”这种状况,非君子也。2019-4-11余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