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舟归航日,吾之百次时

昨天,直到中午,我才注意到孟晚舟即将回国的消息。

在1028天之后,晚舟终将归航,在回国的途中,她更新了朋友圈---

“过去的1028天,左右踟躇,千头万绪难抉择;过去的1028天,日夜徘徊,纵有万语难言说;过去的1028天,山重水复,不知归途在何处。”

“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

这个朋友圈,也让无数的中国人热泪盈眶。

有些遗憾,这个事件我持续关注了1000多天,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个好消息。因为这天的上午,我没顾上看手机信息。

第100次的选择

作为一名固定献血者,每到14天的间隔期前后,就会规划着合适的时间去献血,这次选在周六早上,去进行我的第100次献血。

第100次,从单纯的应用价值上,跟之前的每一次并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是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给1-2名患者用上,至于保命或救命,那是医生的安排,我只知道我捐献的血液,肯定会用给病人,这就足够了。关于“做健康的陌生人”这一点,我在周五给机关党员的党课交流会上再次做了分享。

然而,对于一个数字控来说,100是从两位数到三位数的跨越,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这个100次,最初是想在今年的七一完成的,以个人的百次献血致敬建党百年,更有意义。但因为接种疫苗和其他的原因,一直推迟到了现在。

其实可以再等几天,等到国庆日,也挺有纪念意义的。

但会白白浪费了这几天的时间,很多病人已经等不起。

择日不如撞日,就找一个就近的休息日吧!

期望有一些仪式感,提前一天在朋友圈里进行了宣告。

内心也期待着能有一些呼应。

念念不忘,定有回响。

先给出回应的是自己的嫡系部队,能动学院的志愿者们要去做志愿服务。

在中秋节的那天,他们刚刚来到献血屋观摩,并注册了志愿者。

这次由2020级的祝庆耀带着几个学弟学妹过去,他个人也想实现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献血,跟我咨询了一些注意事项,我嘱咐他清淡饮食,充分休息。

在校的池海洋同学和已经毕业的张晓岗等人,也同时约了献血。

娄峰老师安排了学生记者团的同学们前来。他说,工大的第一个百次献血,这一刻,应该被记录下来。

而这些资料,将来或许会出现在学校的各种文明创建等活动的资料中。这些资料中,也该出现工大献血者的身影。

周六上午的节奏是这样的---

醒来的较早,被淅淅沥沥的雨声吵得睡不着,就先在预报中的暴雨前来一次晨跑,之后立即赶在在6点之前送女儿去上学。

按献血的要求,这睡眠肯定是不足的,就补上了一觉。

7点多醒来,早餐后,送老婆去学校带学生实验。

特地穿上了红色的齐鲁热血跑团的队服,接上几个学生记者去了大学城献血屋。

我的一百次

能动的志愿者赶在献血屋开门前,已经早早过来,等待我们的到来。

庆耀跟我说:“昨天熬夜加班整材料,到了12点,今天恐怕不能献了。”

我到的同时,另一位献血者也来了。这是一个瘦瘦的男生,他喊我“姜老师”,应该是工大的学生。

我叫不上他的名字,攀谈起来,今天是他第14次献血。

“我的第一次献血是在去年国庆节前,听过您的党课后来的,那是第一次。我是2019级的戚斯源。”

这位戚同学,2019级,2020年9月第一次。

这样算来,他的第一次,跟我的第一次在大学的同一个学期,我的第一次之后的8年,才有了第二次。而他之后的一年里,就有14次。

“每年的5月和10月,献血屋都会来一批听过您党课的学生。”樊冰说。

戚同学是其中之一。

顺利完成初检化验之后,我们俩坐上了献血椅,戚同学就坐在我身边,聊聊考研的话题,献血的话题。

我们共同的感受是,虽然献过了这么多次,扎针那一瞬间的痛感,还是躲不过去。

但心理层面,已经习惯成自然,这一瞬间的疼痛对献过血的人来说,不再是问题。

穿着红马甲的能动学院的志愿者给递上了一杯水。

学生记者到处拍摄,采访献血者和志愿者。

他们的第一次

又过了一小会儿,一个能动的志愿者坐上了对面的献血椅,是2021级的董昌宁。

庆耀臂弯里按着棉棒走进来,他说还想试试。

等待他的化验结果的时候,那个女同学胡鑫澜也坐到了对面去。

庆耀说,另一个男生打算国庆节来捐献。

“不用这么着急吧?先熟悉熟悉再决定是否加入啊!”我跟樊冰说。

“她们是被这里的氛围感染了吧!”樊冰回答。

大学城献血屋确实有这个魔力。

(后面的4人为当天能动学院的献血者)

今天同时来做志愿者的,还有女院的两位女同学,跟她们一起来的,有另外一位女同学,她是第一次献血,最终捐献了全血。

她说,20岁的年龄,第1次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儿,感觉很好,很满足。

我们能动学院的几位同学也有同样的收获和体验。

每一个青年男女心里都装着一个救人的英雄梦,无偿献血是最容易实现的途径。

当天大学城献血屋总共有26人采集血小板,3人采集全血,是近日的新高。

这一天,也见证了10个年轻人的第一次。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到献血屋或献血车之前,对于无偿献血特别是机采血小板都有一些害怕、敬畏的感觉的:扎针疼不疼?安全吗?但是当他们来到这里,见证了真实的场景,自然会打消一切顾虑,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

这验证了一点,无偿献血本来就不应该是什么高大上的事儿,简单到只要身体足够健康,就可以撸起袖子救人。

而让人们去献血,最好的办法是带他来献血屋看看。

很多人的若干次

当天的献血者中,超过10次的有5人。

能动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曹云龙从彩石校区来长清开会,也想来献血小板,献血屋先是拒绝了他,因为他是RH阴性血,临床上暂时不需要。当他带着遗憾离开去坐地铁时,工作人员又召回了他,刚刚得到消息,全血那边,临床急需AB型RH阴性血。来回奔波,完成个人的第二次献血,云龙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很高兴。

还有几个人遗憾没有来到现场。张晓岗最终没能赶过来,3年多的时间,他已经献血61次,是工大学生中献血次数最多的一个,毕业后也一直在坚持。

还有材料学院的王孝涛和他的老师徐越。师徒俩都已经献血49次,马上达成自己的第50次。他们两个,一个是24岁,一个33岁。

倘若坚持下去,再过三四年,他俩都会超越现在的我。

只要坚持,来到献血屋的年轻人,很快都会超越现在的我。

奖牌与鲜花

中心机采科老陈也过来了,一会儿过来跟我聊聊,一会儿去调度献血屋的工作。我知道他是奔着我的百次而来的,还特地为我准备了一束花,长这么大,送花的经历很少,被人送的经历更少。

我们俩,2017年初识于血小板,虽然仅仅3年有余,且更多是因为献血而交流,但我们之间的默契,已经超越了献血本身。

我们交流的话题离不开大学城献血屋,“以志愿服务为切入招募献血者的做法是很有效的,也是大学城献血屋最成功的经验。”

献血结束后,老陈亲自为我挂上了100次的献血奖牌,颁发了去年献血超过20次的证书。

奖牌刚刚好,证书有些迟到。

其实,这些荣誉,如果不是因为宣传无偿献血的需要,并不那么重要。

从1993年12月的第1次来到2021年9月的第100次,我用了28年的时间。

时光,如一把刻刀,把我从青年雕刻成中年的模样。

不变的是献出的热血,一样可以去救人。

2018年22次,2019年20次,2020年20次,2021年已经16次。

保持这个节奏,我的第二个百次将在五年内到来。

如果一切顺利,第三个一百次,会在我退役之前到来。

热血工大

晚舟终归航,华为也避免了阿尔斯通式被美国肢解的命运。二者境遇不同,孟晚舟和华为的背后,是越来越强大的中华力量。

然而,在无偿献血领域,仍然维持着紧平衡的状态,说白了就是缺血为常态。昨天,就有一个需要进行肝移植的患者亲属到处找人帮忙献血。

医院和患者都很着急,没办法,血源紧张啊!

我们解决了一些非常棘手的问题,却还没有解决好无偿献血这个看似特别容易的问题。

我也坚信,以我们党和国家的斗争精神,改革勇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与发展,最多再过五年,在我的第二个百次目标实现之日,供血紧张的问题肯定能够彻底解决。

晚舟归航日,我的百次时。

2021年9月25日,值得铭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