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头的大世界——涪陵榨菜财报印象

应部分朋友要求,为留够独立做作业的时间,老唐的文章推迟到现在推送。读文之前先强调三句话:

第一,涪陵榨菜财报简单透明,老唐也翻不出什么花儿来。我认为但凡在书房里待过三个月以上的朋友,稍微花点时间基本都能得出有逻辑、且基本靠谱的答案;

第二,老唐只是你的普通朋友,不是什么大神,无需将老唐的文章视为标准答案。结论是否和老唐一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对企业展开有逻辑的分析;

第三,已经有不少朋友将自己的分析发邮件给我了。但是很抱歉,老唐最近实在没有时间阅读(此时是趁我家领导购物逛街疲惫后的午睡时间

),请大家不要发给我,自己对照研读即可

1.第一印象

涪陵榨菜的财报超级简单,甚至比茅台公司财报还简单。茅台好歹还有个财务公司,现金流量表里多少有几个科目稍有难度,涪陵榨菜则干脆透明到底。

资产负债表简化一下,就是酱紫的,单位亿元:

利润表同样清晰简单:

财报里有几个0,是我特别喜欢的。

①应收账款≈0,应收账款总额786万,占总资产比例0.26%。即使如此小额的应收,也几乎全部是1年以内期限的。最大的一笔应收账款来自上市公司603708家家悦,数额217.6万。

应收账款近于零,体现了公司严谨的经营态度以及面对下游客户的地位强势和坚持。

②有息负债=0,公司没有加载经营杠杆,没有任何需要支付利息的负债,所有负债均为经营性预收和应付。

③资产负债表里少数股东权益,利润表里少数股东损益,均为0,即公司全部并表范围子公司,均为股份公司全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100%)。

公司主要的经营主体是股份公司本部和下辖全资销售子公司,其次是2015年以1.29亿收购的四川惠通食业公司(主营泡菜)。

剩余7个子公司,净利润均在数万到数百万之间,影响非常小(其中电子商务公司和刚设立的辽宁开味泡菜各有百万级别的小额亏损)——2018财报22页。

④其他业务收入≈0,总额只有222万,占公司当年营收的0.12%。其他业务收入近于零,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突出。

全部9家全资子公司里,唯一一家与主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红天国梦公司,主营建筑,2018年创造营业收入1.05亿,净利润572万。

然而,合并报表其他业务收入仅有222万,证明这家子公司主要从事企业内部生产或配套设施建设,对外经营比例可以忽略。

⑤金融资产≈0,其他综合收益=0。除2015年收购惠通带来的眉山农商行205万元股份以外,没有其他任何金融资产。

管理层没有因为手头有钱就乱来,主业经营产生的现金,都乖乖的做了理财。公司2018年没有产生主业经营之外的其他综合收益。

综上,财报数据展示,这是一家专注主业且主业经营相当不错的企业,是一块'好地'。通常而言这种企业都会给长期股东带来非常理想的回报。

2.股东回报分析

查看股东回报,公司于2010年11月上市,上市时面向公众发行0.4亿股,发行价13.99元/股,募集资金5.6亿。

发行后总股本1.55亿股,相当于原始股东以13.99×1.55=21.7亿估值,出让了25.8%(0.4/1.55=25.8%)的股份给公众股东。

21.7亿估值,对应2009年0.42亿净利润,静态市盈率51.7倍。对应2010年0.56亿净利润,动态市盈率39 倍。

今天,企业市值241亿,对应2018年6.62亿净利润,静态市盈率36.4倍。

将公众股东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从2010年11月投入5.6亿后,9年累计收到现金红利1.38亿元(含2018年分红方案。未扣除红利税),不计算红利再投入,股份数量变成15360万股,当前市值46.8亿。

从5.6亿投入,变成46.8+1.38≈48亿,不到九年时间8.6倍,年化收益率超过27%。期间市盈率从51.7(或39)倍跌至36.4倍,贡献为负值,股东收益全部来自企业成长。

这就是标准的「别瞅傻子,瞅地」,只要土地产出可观,资本市场不会亏待地主的

3.企业的现在 

涪陵榨菜上市至今,是从龙头成长为更大龙头的过程。早在企业上市之时,涪陵榨菜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榨菜生产和销售企业。

上市招股说明书披露,2008年榨菜行业的年销量48万吨,其中涪陵地区生产厂家共销售榨菜22万吨,占行业总量的45.83%。

2008年公司销售6.52万吨榨菜,占当时全国榨菜总销量48万吨的13.58%,占小包装榨菜28万吨的23.28%。

2009年涪陵榨菜股份公司销量7.12万吨,占当年全国总销量52万吨的13.69%。是中国最大的榨菜加工企业,市场占有率第一。

涪陵地区的榨菜产业以及涪陵榨菜集团股份公司,能够做到全国最大,有其历史和地理原因。

榨菜的原材料叫青菜头,按照招股说明书披露,青菜头的产地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在重庆和浙江地区,两地集中了84%的种植面积,因而当地也就有了制作榨菜的传统。

涪陵地区制作榨菜的有据可查史,可以追溯到1898戊戌变法那年,最早由涪陵邱寿安家生产销售——股份公司2007年花150万收购的邱家榨菜公司,可能就是邱家后人所有。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青菜头主产区仍然是重庆和浙江地区,其中重庆涪陵地区占46%份额,重庆其他地区占14%份额,浙江地区占24%份额。

另外,四川眉山地区提供全国产量的8%。全国其他地区零星产量,不足以提供产业支持,可以忽略(数据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青菜头供应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且其收割集中在每年2月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内。作为属于低值易耗品,长途运输不仅运输成本高企,而且也容易变质甚至腐烂。

这些原因导致了榨菜企业一般围绕青菜头产地设厂,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特征。

招股说明书披露,早在2007年,重庆和浙江地区的榨菜产量就已经占整个行业产量的80%左右。

按照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涪陵榨菜、鱼泉榨菜、北京六必居、高福记下饭菜、四川味聚特五家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接近70%。

「老唐注,此图有笔误,辣妹子是涪陵企业,不是湖南的。另外,居然没有眉山吉香居,原因不详。吉香居也是全国性销售企业,2018年已经有部分产品在线上的销售超过了涪陵榨菜,按说应具备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很多研报里将原料来源视为涪陵榨菜股份公司的护城河之一,这可能是人云亦云了。

青菜头供应集中在重庆、眉山和浙江,并不意味着涪陵榨菜公司或上表里其他公司,有能力对青菜头形成垄断。

按照涪陵榨菜办2019年3月初的披露:

「截止2月28日,全区青菜头已全部收砍结束,收砍面积72.5万亩,总产量160.15万吨,其中外运鲜销54.4万吨,收购加工103.8万吨,农民自食1.95万吨。

在收购加工的青菜头中,榨菜企业收购42万吨,占40.5%,加工户收购61.8万吨,占59.5%。其中榨菜集团公司(老唐注,即上市公司涪陵榨菜)收购30万吨,与去年收购量持平。」

上述披露数据,可以看出,仅涪陵市青菜头产量就超过160万吨,而榨菜企业仅收购约1/4,即便加上加工户收购用以生产半成品的61.8万吨,依然有1/3青菜头,是需要寻找销路的。

因而,才有涪陵政府四处去各大城市推销青菜头的事儿。按照“今日重庆”报道:「2018年11月中旬,涪陵区组织各乡镇及区级有关部门、部分榨菜重点龙头企业、榨菜(蔬菜)专业合作社前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宣传拓展涪陵青菜头销售市场」,最终政绩就如同榨菜办的披露:2019年2月“外运鲜销54.4万吨”。

同样在榨菜办的通报里,我们还会看到:

「在收购价格方面,2月12日前榨菜企业收购价普遍为700-800元/吨(榨菜集团公司收购价800元/吨),榨菜加工户收购价普遍为650-760元/吨(榨菜集团公司合同加工户收购价为700-760元/吨);

2月12日后,榨菜企业收购价普遍为600-700元/吨(榨菜集团公司700元/吨),榨菜加工户普遍为600-650元/吨。少数乡镇街道个别榨菜加工户收购价格500-600元/吨。

综合各时期青菜头收购数量、价格测算,今年青菜头收购均价为690元/吨。

降价和局部低价收购引发菜农不满。榨菜集团公司降价收购和个别加工户收购价低,引发了一些菜农不满,甚至到相关部门反映。」

同时,由于四川的收购价更便宜,仅有450~600元/吨,因此政府还有一项成绩总结,就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除收购前期有一定数量青菜头流入外,总体防控较好,没有给我区收购造成大的冲击,但至始至终压力很大。」

老唐注:所谓榨菜加工户,是指收购青菜头进行初级加工,然后卖给榨菜生产企业的个体户或小企业。新鲜青菜头需要腌制,腌制青菜头需要占用较大空间。生产企业一般不会在青菜头收割时一次足额采购新鲜青菜头,而是在生产过程中按需向加工户采购腌制后的半成品。

很明显青菜头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不仅有大量低价的四川青菜头拉到涪陵产地来出售(这大概也是公司在眉山地区启动5.3万吨袋装榨菜生产线的主要动力),

而且涪陵榨菜股份公司违背保护价承诺,降价收购还引发了菜农不满——以政府行文习惯推测,所谓“甚至到相关部门反映”,大概是菜农上访、围闹当地政府或者静坐之类的事件吧!

从上述资料可以推断,榨菜生产的原料不是问题,任何企业只要能找到市场,都可以收购到足够的优质青菜头从事榨菜生产。

4.增量的困难

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涪陵地区榨菜公司及加工户共计消化青菜头103.8万吨,按照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每三斤青菜头生产一斤榨菜的比例推算,涪陵地区全年榨菜生产总量约103.8/3=35万吨。

无论按照招股说明书披露的2008年涪陵地区榨菜产销量占全国行业总量的45.83%口径,还是按照最近新闻报道里的「涪陵榨菜产销量独占全国榨菜产业半壁江山」口径,全国2018年榨菜行业总销量应该不会超过35/45.83%≈75万吨。

招股说明书披露,2007年底全国榨菜总销量68.9万吨。照此推算,2007年至今,全国榨菜总消费量近于零增长。

同期,涪陵榨菜股份公司销量从8.16万吨,增长至约13万吨(2018年报销售总量14.44万吨,其中包括约1.2万吨泡菜、几千吨其他开胃菜及酱油),年化增长约4.3%,主要依赖抢占散装榨菜以及行业里特别弱小,无法扛住市场竞争或无法承受环保要求的其他小榨菜企业市场份额。

因此,在看到涪陵榨菜企业经营高歌猛进,股价大幅上涨的时候,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乐观情绪影响,对未来抱过高期望

老唐认为,此时应该冷静的认识到:榨菜销售量的持续增长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增量之所以困难,原因之一是从生活方式上讲,健康生活要求减少盐的摄入量,否则会提升患高血压、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而榨菜(哪怕是低盐风格的榨菜)含盐量比较高是无法规避的事实。

其次是散装和弱小企业总是最先在竞争中牺牲,而留下的企业,总是各有各的竞争优势,实力会相对更强。

正如前面图表显示,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已经接近70%,前十大企业市场份额超过85%,这些企业大多长期坚持深耕某局部市场,建立相对牢固的根据地市场和消费者认知。

比如涪陵榨菜的优势市场是华南和华东,主要是广东和江浙沪的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以流动人口为主,主要消费场景或是因为凑合而食用榨菜,或是因为不适应华南华东清淡口味而选择较重口味的榨菜(前一个消费场景,日渐受到外卖的侵蚀)。

而鱼泉榨菜长期深耕成都和北京,在这两地占据一定的优势;六必居是北京老字号,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有着良好的声誉;高福记(饭扫光)和味聚特不仅扎根四川,同时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与涪陵榨菜短兵相接;浙江几家榨菜企业长期深耕东北市场,已经形成口味认知;涪陵辣妹子则扎根南京、九江、柳州等地,形成根据地市场……

从这样的对手口中夺食,难度显而易见会高于以前。因此,在对涪陵榨菜公司榨菜销量的增长预计上,采取2007至今的年化4.3%增幅可能已经是保守投资者所能接受的极限了。

实际上,即便是高速增长的过去五年——营业收入从2013年末的8.46亿增长到2018年19.14亿,净利润从2013年末的1.41亿增长到2018年的6.62亿,公司榨菜销售量的本身,增幅也就在4.3%这个数据附近。

2013年销售量10.44万吨。2018年销售总量14.44万吨,去掉其中包含的2015年收购惠通带来约1.2万吨泡菜销售量,年化增幅约4.87%。

如果考虑到其中还有其他开胃菜的销售量较高增速,主力榨菜产品销售量增幅也就略高于4.3%。这种增长,还是在公司2015年推出的脆口榨菜新品大获成功的前提下获得的。

那么,如果增量很难,涪陵榨菜股份公司的未来在哪里呢?

 5.企业的未来

目前看,出路有三:其一是榨菜继续提价,其二是泡菜带来增量,其三是收购推动增长。

先说提价。公司产品提价的花样主要有三种,

①增加每包克重,同时提价,削弱消费者对涨价的反感。这种手法运用主要有两次,一次在2008年,主力产品从70g包装提升为100g包装,同时零售价格从0.5元提升为1元,让消费者逐步适应1元的单价;第二次是2016年7月,主力产品从原来的60g和70g,统一提升为88g,零售价格跃升为2元。

②缩水减少单包容量,实现变相提价。2010年,公司将100g包装调整回70g和80g两种规则,价格不变,实现间接提价;2013年和2014年,将70g和80g产品分别缩水为60g和70g,实现变相提价;2017年11约公司将88g和175g脆口产品缩水为80g和150g,价格保持不变,实现变相提价;

③简单粗暴直接提价。2017年3月,借着青菜头因气温低而减产的由头(2017年初青菜头价格上涨约30%,达到约920元/吨),公司宣布对主力产品提价15~17%;2018年11月,公司再次宣布提价10%。

在过去十年,公司主力产品年化提价大约10%。由于榨菜单价低,单次消费量不大,所以消费者对于价格不太敏感。

不太敏感,并不代表完全无感。从公司财报的存货周转率数据,还是能够感知到提价对产品销售速度的影响。

注:存货周转率指标计算公式及使用方法见《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00页。

2013和2014年的提价,带来存货周转率的显著降低。经过近三年的市场巩固,消费者逐渐适应了新价格后,公司再次提价。

2017~2018年提价后,存货周转率下降比较快,已经创出涪陵榨菜上市以来存货周转率的新低。按照历史经验,公司或许至少需要两到三年让消费者逐渐适应和接受新价格。

由此,我认为未来三年里,除2018年11月的提价因素能够反映在2019年财报里之外,继续实施提价的难度较大。

综合以上量与价的考量,对于未来三年的榨菜业务部分(含开胃菜),采用年均4.5%的增量,以及在2018年11月刚刚提价10%的基础上,最多再有一次10~15%的提价的假设(已经很乐观了)。

三年后榨菜销量增加约14%,同时价格提升27%(1.1×1.15≈1.27),合计带来45%的增长(1.14×1.27=1.45),折合年化13%。

这已经是老唐能做出的最乐观估算了——估计2019年会因2018年11月提价因素而高于15%(1.045×1.1=1.15),但三年累计增长,可能很难超过45%(仅指榨菜及开胃菜业务)。

这意味着三年后的榨菜业务营业收入,能够从当前的17.6亿,增长为17.6×1.45≈26亿。

假设增量部分和现有成本一致,提价部分全部转化为税前利润(这是相当乐观的假设了)。则增量带来17.6×14%×(19.1-12.2)/19.1=0.9亿税前利润,提价带来17.6×114%×27%=5.4亿税前利润。

合计榨菜业务三年后新增0.9+5.4=6.3亿税前利润,按照15%所得税率计算,净利润增长约6.3×85%=5.4亿。

接着看泡菜。

公司现有的泡菜产业,主要是2015年收购的眉山惠通泡菜。

2015年,惠通营业收入8785万,净利润222万。因为10月3日才完成收购并表,所以计入上市公司财报的收入仅有2113万

有些券商研报写涪陵榨菜收购惠通泡菜,使惠通2016年营收跨越式增长,这是错误的。事实上,2016年惠通营收1.05亿,增幅不到20%。

目前的惠通泡菜拥有产能2万吨,实际生产销售约1.2万吨,部分产能闲置。2018年泡菜营收1.47亿,净利润没有单独披露。但四川惠通食品公司2018年总营收2亿,净利润是2352万。

我们假设惠通除泡菜以外其他业务(榨菜、开胃菜)合计5300万营收不赚钱,意味着1.2万吨泡菜净利润上限不会超过2352万。

公司财报里说惠通泡菜是「四川泡菜行业的知名品牌,是中国下饭菜的开创者」、「“惠通”牌泡菜占有很高的消费者心智, 具备较大的持续性竞争优势」,这种说法有误导性。

以数据观察,惠通在眉山只能算中小企业。眉山市2018年泡菜销售收入约180亿,占全国泡菜销售收入1/3以上。惠通泡菜营收在眉山市占比不足1%。

在四川省范围内更加不值一提。四川省2017年泡菜产销量390万吨,产值330亿,占全国泡菜行业销售收入的60%~70%。惠通泡菜在四川省内只是一个约0.3%的存在。

所以,各类研报提到的泡菜产业有500亿市场空间,这个数据没有错。但研报里不提的是,这500亿市场空间还有另外的99.7%的企业一起争食。

在榨菜很难大幅增量的情况下,转而寻找新产品,共用销售渠道推动增长,这个思路无疑是对的。

目前公司新设辽宁开味公司,新建5万吨泡菜项目。建成后,辽宁开味和眉山惠通的泡菜产能合计达到7万吨。

假设2021年7万吨泡菜,都能打入乌江榨菜的渠道并顺利销售出去,合计创造营收7/1.2×1.47=8.6亿,达到约等于2013年涪陵榨菜股份公司的营收规模。

假设由于规模效应和产品涨价原因,净利润率也可以达到2013年涪陵榨菜水平(这又是相当乐观的假设了),则净利润可以达到约1.4亿(2013年涪陵榨菜公司净利润水平),约为2018年泡菜净利的7倍。

这样的假设下,泡菜可以为公司带来增量净利润1.2亿。

本来想着海天那么牛,涪陵榨菜的酱油应该也有增长点。但看财报发现,酱油增长纯属意淫。

酱油公司只是为了环保和废物利用而存在。主要业务是利用榨菜公司腌制榨菜后的盐水生产酱油。

早在2009年利润就有62万,到2018年净利润仅37万,相对于2003年投入的800万资金,这个公司基本不产生经济价值。

可以与之对比的是,公司2007年花150万收购的邱家榨菜公司,2018年净利润已经做到375万。

以上榨菜业务和泡菜业务,在乐观估计下,合计能在2021年为公司带来5.4+1.2=6.6亿净利润增长。

再假设政府年补助保持0.35亿不变,理财收入因为每年有净利润的70%沉淀(假设30%分红率),预计到2021年理财收入1.3亿,增加净利润约0.7亿。

若以上假设与最终事实吻合,在不考虑新收购发生的情况下,按照乐观估计,2021年涪陵榨菜公司的净利润约为6.6+6.6+0.7≈14亿。

按照当前无风险回报率约4%,叠加公司净利润含金量100%两大特性,按照老唐估值法,可以给予25倍合理估值,2021年合理市值为14×25=350亿,至少在175亿以下才有买入价值。

注意,老唐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113页,清晰写明了“合理估值的市盈率倍数,不区别行业特性或企业历史市盈率数据”,故,本文不讨论“25倍怎么来的?、历史平均市盈率35倍的企业,给予25倍市盈率是否合适”之类的问题

不理解此问题的,“你的口袋,多了三十三块,这些钞票够你买本书回来”——郑智化《三十三块》调,预备唱!

目前市值240亿,对应6.62亿净利润,估值为36倍,偏高估,不适合买入。

如果我已经持有该股,年内40倍以上区域可持可减(265亿以上市值),50倍以上区域一定会考虑退出(330亿以上市值)。

还有一个可能带来增长的未知因素,收购。 

公司今明年继续策划收购的可能性非常大。公司最近几年曾经几次策划收购。在2015年对眉山惠通的收购成功以后,连续两次收购企图,均因和收购对象未达成一致而终止。

2016年3月28日停牌,至6月宣布未成功,终止收购;2017年12月4日再次宣布因意图进行重大资产收购而停牌,至2018年3月底宣布和收购对象未达成一致,终止收购。

2018年3月这次收购,终止后披露了目标资产,是四川味之浓和四川恒星两家企业100%股权。

味之浓是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一家调味品企业,主要生产火锅底料、夹馍酱等(奇怪,公司官网www.vizino.cn已经被一家彩票销售页面劫持,是我巧遇劫持还是一直如此?

)。

四川恒星是味之浓的控股股东,同样位于眉山市泡菜产业园区,主要是生产郫县豆瓣的(读作皮县)。是位于郫县团结镇的郫县豆瓣知名企业“恒星调味品有限公司”的关联公司。

导致收购流产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涪陵榨菜收购眉山恒星后,关于“恒星”品牌(赵雅芝代言)使用权的问题,在涪陵榨菜公告上表述为“标的企业在解决同业竞争的方式上,无法与其关联单位所有股东达成一致,导致并购后无法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从这个流产收购可以看出,近期涪陵榨菜管理层可能对郫县豆瓣、夹馍酱、火锅底料中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感兴趣,意图收购此类资产并将其整合入乌江榨菜的销售网络里去。

另外一方面,公司在生产经营无重大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保持低分红率(最近三年分红率都在30%左右),累积大量资金用于短期滚动理财,除了部分项目扩产需要占用资金以外,也可能是为意向收购准备资金。

公司收购其他品类,然后将其投入到乌江榨菜渠道中去,我认为是合适的策略。而且从惠通收购以及后面两次流产收购看,管理团队在收购问题上的标准是严格的,出价是谨慎的,也是严守能力圈的。并未出现为了扩大管理规模而放松收购标准的迹象,这方面令人欣慰。

不过,这个管理团队持股量很小,占比仅约2%。而且工资待遇也不高,或许存在激励不够的问题。

公司管理层不断减持股份,似乎也显示了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不乐观看法。

按照上市之初的持股量,董事长持股552万股,其他8名核心高管每人持有84.6万股,经过上市后的三次转增,如果不减持,董事长应该有持有约2120万股,市值约6亿多。

实际目前董事长持股包括转给夫人的持股在内,仅有1325万股,市值约4亿。上市至今已经陆续减持超过1/3的持股量了。

其他高管也一样,如果期间不出售,目前应该每人持有约325万股,市值近亿,但目前公司总经理持股还剩173万股,已经减持近半。

其他高管里面,剩余持股量最大的为226万股(以前的副总,现任监事长),也已经减持了超过30%,有部分高管甚至已经清仓。

综上所述,老唐的结论是:涪陵榨菜是一个小行业里的大企业,拥有自己的利基市场。先发优势带来的规模以及足够宽广深入的营销网络是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品牌和技术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公司盈利质量高,盈利能够持续,且无需重大资本投入即可保持当前盈利能力,管理层历史展示了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和专注,是一家值得持续关注的好企业。当前240亿估值偏高,接近卖出区,不适宜买入。

你看,这就是价值投资道理很容易懂,但真正做下去很难的第一个原因“乏味”。

认真研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并且很少能够得出大量买入的清晰结论。翻阅许多公司的资料后,最终只是发现大部分公司即无过人之处,又没有被大幅低估,这是件相当乏味的事。
而同样乏味的,还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持有一家好公司的股票,即使股价表现很好,但大部分时间我们仍然感觉股价停滞不前甚至将要下跌。

最后再次申明:阅读和研究涪陵榨菜财报,是应书房读者点杀。

本文仅仅是老唐首次阅读涪陵榨菜相关资料,前后大约也就数小时得出的结论。文章仅为交流沟通之用,不妥之处,欢迎指出,但请勿以阴谋论观点看待之。

老唐目前持仓40%茅台,26%腾讯,12%分众,8%洋河,7%海康,6%古井B,2019年内收益37%。目前不持有涪陵榨菜股票,未来72小时也没有购入计划。

自2014年公开实盘以来,年收益率分别为62%,13%,23%,62%,-18%,37%(均不含新股收益),2014年元旦的1元,当前净值为4.1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