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治病原方原量,美自知之!
这些天来,就为医治病、用药剂量的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回忆。曾经部分治疗失败的一幕幕,医患双方对于疗效都不是很满意。
缘起病急乱投医。果然不少患友,抱着再试试看的心理,又来我处寻求中医治疗,希望出现奇迹。初来乍到,希望能得到好的答案,身体真的能好起来,总之自求多福吧。看病的过程中,单种病情很好下方,八九不离十,私心猜测,静待佳音吧。再后来,大都是半途而废。询其近况,就是唉,叽里咕噜一大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云云。或未曾感受到短期目标的实现,有的干脆弃之不用,从而也未曾为长期治疗目标的实现提供原动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被患者婉拒,或拒绝再医,有负于患者们信赖,作为为医者真的也很痛心,至今心里想起来仍然很是内疚,心有余悸。就了解这些而言,其一是患者及其家属的少知,其二自身亦有很大之责任,医术不精,没那个能力之故。
想帮帮这些陌生人,我却无能为力……原因何在?所以我就怀疑了。那种慢性的、长期的老病号现象相当普遍,西医不是那么有办法。中医临证治疗也颇为棘手,对不对?问题是怎么办,需要做的事“专治各种不服”?之后自己买书研读书籍和医案选,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加深,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近现代的传统大家在传承经方上,恪守经方药物剂量一两柝算为15克。所开伤寒方剂基本是原方原量,医案一成不变地用大剂的炙甘草汤、葛根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汤、麻黄汤、泽泻汤、大小柴胡汤等比比皆是,运用经方原方原量,原煎服法...治疗各种疑难病,临床疗效卓著。都是命定,也是百看不厌...,通过慢慢分析,清楚了用量的掌握,影响方药的疗效,经方重剂医病方为正途。病重药轻结果吃了以后,不仅病情没有减轻,甚至有可能病情加重。同时与药材产地,质量也有很大关系,不可小觑!
真正开始原方原量或大剂量开方抓药,始于前年。曾经治一眩晕案,依稀记得按伤寒论开了一方子,是泽泻汤原方,投治特大剂量一剂豁然而愈,二剂收功。患者正当壮年,平时小病基本都是挺着,亦是不喜吃中药之人。突患眩晕,走2、3米都会觉得天旋地转,头晕得难受,活动腿都软,遂卧床不起。服西药反而有加重的迹象。举家惊措,意欲西医全身检查,又是做CT磁共振又是住院输液均未果。为了把头晕治下来,下了很久的决心才决定服用汤药,自己又不相信中医,举棋不定。对苦冒眩重症,金匮要略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余一气之下用伤寒泽泻汤方,原方原量加一倍破格用药。生泽泻150、浙白术90水煎频服,日一剂。结果上午吃了以后,下午病状极大减轻,第二日诸症豁然,之后心也慢慢静了下来,又开一剂药作二日喝完,痊愈收功。这剂药原也属平和之列,亦无肾毒性之说,大剂量效果确实很好,结合临床来看亦有故无损是也。效!有报道对因水饮上泛之冒眩为主重症,泽泻汤加大泽泻用量,起步量30克量大可用到120克,效果极佳!
自此,因着这次开方的经历及那副泽泻汤,也由此慢慢开始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方原量颇感兴趣。时间长了琢磨久了,便真正开始了野性中医思维和古朴中医的自学之路。目前越来越感悟到“原方原量”观念的重要性。日积月累,看久了,患者喝了我的药很见效,病一一治好了,也对我慢慢的有了些了解,“胆子大,什么都敢开”。之后,凡遇到身体不是太好的亲朋,大多介绍到我“老邪”那里去诊治一二。一众清友见此,偶尔闲聊的时候另送赠我雅号“老邪”,几乎说到我的心坎里,余亦欣然领受。一人有一人之言,一家有一家之见,拐角处有真知灼见,方为真邪性!类似这种用方和药法,临证并不罕见,这也是我民间中医的一大特色。这些汉方,每一味药都是比较重,对不对?反观当下都是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反而束手束脚,不好下手了,何谈中医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