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帛书老子2.4|神毋已灵将恐歇

神毋已灵将恐歇

前面两篇讨论了天,又讨论了地。于是可知,想要永不停息的进步,就得“天清地宁”,也就是既能一直看清未来,又能一直保持完备的物质基础。
可是,就算理论上可行了,物质基础具备了,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吗?前进的脚步就一定不会停歇吗?
答案是“未必会成功”!
也就是“天清地宁”只是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为什么呢?
因为“成不成”,“灵不灵”,还得看“神不神”。
这就是此篇讨论的“神毋已灵将恐歇”。
这个“神”是一种能把能量运行起来的力量。
如果做事一定能成,那就是“灵”。
如果不一定成,那就是“不灵”,不灵并不一定是“不成”,而是以一定的概率成功。
如果一定不成,那就是“歇”。
所以,“灵”是必然的,是确定的,“不灵”是不确定的,是有失败可能的,失败了就歇了。
比如,一个正常的学生,能力上完全可以认真听课,完全可以按时完成作业。而真实情况则是,有人能做到,有人做不到。因为有人能“聚精会神”,而有人却“走神”了。
不走神,做事就灵,走神了,做事就不灵了。
比如,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的条件下,在做相关题目时,有人能准确做出来,这就是“灵”。有人做题马马虎虎,有时能做出来,有时做不出来,或做错,这就是“不灵”。有人根本做不出来,这就是“歇”。
同一起跑线,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他们的差距就在“神”上,也就是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而这种能力,是最难培养的,需要认真的态度,艰苦的锻炼,长期培养起来的。
知识固然重要,“神”,也可以说是“能力”更重要。
比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上台表演都不出错,这是“灵”,那是台下艰辛训练的结果。一旦松懈,台上的失误率上升,“不灵”了,演砸了,“名角”也得“歇”着了,这里就有“神毋已灵将恐歇”的味道。
再比如,同一个生意,同样的条件,有人能挣钱,有人却赔钱,这也是因为“神”的不同。
神得一就灵,而神不得一就不灵。
态度决定一切,因为态度决定了有没有“神”,而认真就是最好的态度,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就会有“神”,就会“灵”,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那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神技”,什么百步穿杨的箭法,卖油翁的油技,庖丁的解牛术,杂技演员们的高超本领,篮球运动员的投篮绝技,足球运动员的高明任意球,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他们之所以“神”,就是因为“灵”!一旦不“灵”了,恐怕也该退休,退役了,歇着了。
国足为啥总失败啊!也是因为无“神”!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在理论上,苻坚的前秦是应该能战胜东晋的。前秦明显比东晋强大得多,可是却惨败,为什么呢?
原因恐怕也是“神毋已灵将恐歇”。
前秦固然大,却大而无“神”,力量虽大,却不能被有效的整合起来,“神不灵”,则总有失败的时候。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还有“大明”之于“后金”,大而无神,最后也是“神毋已灵将恐歇”。
从“神毋已灵将恐歇”这句话,我禁不住想起了尼采的“永恒回归”。
能够永恒回归的就是“灵”,不能永恒回归的就是“不灵”,一个事物,一个规律,一旦不能永恒回归了,早晚都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歇菜了。
这一原理,可以用概率来解释。
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这就是“灵”,其概率也为“1”。而不确定的随机事件,概率不为“1”,那就是“不灵”了。
概率一旦不为“1”,在一次次重复中,其概率就会不断降低,乃至趋向于“0”。
这里面也有“神毋已灵将恐歇”的味道。
在更麻烦的理论里,也有关于“神毋已灵将恐歇”的理性解释。

马尔科夫链里的“神毋已灵将恐歇”

通过这个定理,能够看出,从一个状态出发,迟早能回来的概率为“1”,就可以永恒回归,这就是“常返”的。
此于“神得一以灵”有相通之处。
而一旦,从一个状态出发,迟早能回来的概率小于“1”了,就不再是“永恒回归”的,即“非常返”的,也是“瞬时”的。

当非常返时,从一个状态出发,永恒回归的概率将为“0”。

这个推论,可以很好地诠释“神毋已灵将恐歇”的内涵。

(0)

相关推荐